劇場表演的風格化與時間情境《4.48精神崩潰》
11月
28
2014
4.48精神崩潰(南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5次瀏覽
宋灝(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沙拉.肯恩在自盡之前寫成的最後劇作《4.48—精神崩潰》(4.48—Psychosis)中,讀者遇到一位「病人」所經歷的自我折磨和自身分裂,即她與自己存在的掙扎:她不想活了,卻又無從致死。就此劇所營造的氛圍來看,人生介於娛樂與恐懼、渴求和絕望、興奮和失落之間,而生活似乎已經死亡。在「主角」面臨虛無感及死亡誘引之際,他覺察到自己被拋入絕然僅屬自己的存在,通過起起伏伏的內心探索,他尋求自身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在宋淑明的導戲策略下,肯恩的劇本由兩位女性演出,而這次的演譯哲學意蘊特別濃厚。由此表演來看,劇本中的人物被這樣的憂慮所襲擊:自己究竟要繼續生活,還是毋寧選擇死亡?當人的基本存在情形惡化而落入危機時,可能出現所謂的精神崩潰,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促使社會在「正常」與「疾病」之間劃分一條鴻溝。然而,依照這場表演所提供的體驗,落入疾病狀態的人未必不正常,他只不過暴露出我們大家通常所隱蔽、壓抑的人生矛盾和人生困境罷了!

根據佛洛伊德,基於「快楽原則」,人基本上追求生存,但同時卻為背道而馳的「死亡衝動」所支配。那麼,對個人如何離棄此種循環,肯恩不提供答案,但她敏銳地凸顯此原本情境,亦即海德格所命名「向死存在」:人人多少都會體覺到總有一天自己得死,因而人人會為了其尚未喪失的存在感到不安甚或畏懼。一生之路必然將我們帶到死亡去,生活本來意味著死亡。肯恩將此觀點推至極點,經由深刻親密的描述,讓觀眾體驗到「我會死,卻暫且無法死」。以此種情境為軸心的戲劇既非悲劇亦非喜劇,而這種無以解決的困惑就是表演製作的挑戰性所在。

導演讓此存在氛圍落實於一場密集的、展演方式卻單純簡約的表演。她用如心語一般的敘述,消解固定的角色分配,將獨白和對白之間的界限模糊掉,加強台詞的詩意,在內容、心情上顯現多處斷裂和轉換,創作出極為風格化的表演。

嚴謹細膩排練的成果是:在全空的黑盒子舞台上,演員的展演侷限於被縮緊的垂直光柱下,等於她們被囚禁在自己透過身體勢態和互動在此範圍內所開拓的空間,而為自身爭取「在場」。為了營構這種「在場」,即一種強烈的存在感,除了種種姿勢、聚焦的光束、短暫忽偬的樂音及投影之外,此表演還依賴宛如念詩的台詞風格。然而,另一關鍵在於任何表演不可忽略的因素,即時間。這種風格化工夫脫離劇情的時間序列和綿延,而在表演本身的時間狀態上下手。

此次演出特別講究的是近乎生活氣息的一種整體節奏:非常緩慢的開始——突然從演員的嘴巴快速地迸出一連串台詞——速率再度放緩——兩位演員的打鬥…裝在舞台後上方的閃燈持續散出約一分鐘之久極快速的閃光,刺激觀眾的眼目,並鎖定觀眾的專注。猶如一首樂曲一般,演員似乎從中獲得穿梭整場表演的「拍子」,而私密的表演才真正開始。經過種種變易,整齣戲開顯出類似脈搏一樣活生生呼吸的韻律,使得非常嚴肅的主題轉成一場樂舞起伏。這種風格化作用不再局限於光影、空間、身體及獨白,它也直接牽涉當下表演的律動本身。

《4.48精神崩潰》

演出|南風劇團
時間|2014/11/16 14:45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5展演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沒有華麗的舞台與服飾設計,單純俐落,完全聚焦於演員簡潔的對白與精湛的肢體動作,刻劃出整齣劇作的精髓,觀眾承接一波一波撕裂人心的剖白,激起一陣一陣深沉反思的漣漪。 (鄧昭義)
12月
02
2014
極具變化的聲音展演是本劇的重要特色。演員時快時慢、時而激昂、時而渴求,時而傾訴、時而嘶吼的聲音,頗具節奏性與感染力的被放大和突顯。在許多不可也不忍逼視的片段中,透過聲音而撫觸了痛苦的靈魂肌理。(林素娟)
11月
24
2014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