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未竟的美學意圖《Umaq‧烏瑪》
12月
01
2014
Umaq‧烏瑪(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48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Umaq‧烏瑪》是編舞者巴魯‧瑪迪霖2013年的舊作;此番演出,只更動了其中一名舞者。「Umaq」是排灣族母語,意指家屋。巴魯‧瑪迪霖言簡意賅地想在這齣舞作中,連結傳統排灣文化裡空間意識與身體意識的相互關係。

巴魯‧瑪迪霖在近年來幾乎維持每年均有一到二齣的新作裡,對排灣傳統肢體的新詮,一直是饒富趣味而且令人眼睛一亮的。在《Umaq‧烏瑪》中,這樣的篇章依舊存在,編舞者在舞作裡放入了很多對排灣傳統肢體內容的擬真(simulation),讓舞台上的演出與存在想像中的排灣傳統文化形成一個透鏡關係。觀者在台下透過對舞作的觀賞,對排灣文化產生或為想像或為記憶的成像連結。

雖然在演前的導聆與演後的分享裡,演出單位都不斷強調講解家屋、百步蛇、陶壺、檳榔、羽毛等這些符號在排灣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但其實是在舞作中無處不在的「擬真」,我們才如臨其境地呼吸到了作者記憶中的「排灣生活」裡的許多細節,如傳統家屋中天窗結構引進的頂光對生活氛圍的主宰性地位,再如傳統排灣人際關係中,綿密的肢體碰觸與身體在狹窄的室內空間裡所能觸發及制約的認同情感的質地,都是對我們習以為常的「人」的日常存在樣態的尖銳新切面。舞作中對死者/死亡的演繹,更是拉扯著異文化觀看者的神經,漢文化中對死者根深蒂固的「敬而遠之」的態度,在面對排灣屈肢室內葬死生同室的家居空間秩序時,有一種生死界線重劃的感受。

觀看《Umaq‧烏瑪》的感受,有如在一部編輯意識型態過時,操著教條式口吻的排灣文化基本教材中讀到燦如珠玉的藝術篇章,令人又驚喜又錯亂。當代原住民藝術的身分身體辯證,一直困擾所有的創作者,彷彿必須先求「文以載道」地先重述傳統文化的大架構,先有基本名詞釋疑,方能進入藝術聆賞的空間。演出團體蒂摩爾古薪舞集在對自己的介紹頁裡有著「排灣族哲學思維 × 排灣族肢體美學」的論述,然而這不過是個以專業編舞家與專業舞者所組成的演出團體,以舞作在感官的層次裡如實地臨現排灣族的生存記憶已能讓人凜然,已能收服很多挑剔的觀賞者,何苦又畫蛇添足地夾纏這種自己都莫名所以的文化論述。

《Umaq‧烏瑪》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
時間|2014/11/01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