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林育世
11月
23
2023
1382
在這樣的迷你舞展裡似乎並無明確勾勒一個鮮明的策展意識,但兩支作品恰巧呈現出代表歐陸與台灣兩地青年世代從操作的知識體系、歷史意識到作品文本中的書寫姿態之間的顯著不同。(林育世)
11月
06
2018
1080
編舞並非命題作文,文學更非舞蹈的上位概念,所以規定以某一段文學作品的文字作為現成的舞意,作為編舞創作的「依據」或「想像」,恰有削足適履之憾。可喜的是,這兩位青壯代的編舞者,以作品證明了舞蹈書寫的獨立意識。(林育世)
6月
08
2018
1506
讓舞者身體在此段中與請神法咒擬型化,讓肉身的身體融入聽覺上漢語特殊的單音節頓點節奏中,精彩呼應這段內容主述身體作為自然信仰的重要介質的描寫;其失者,則為這段又揚棄了「霑」、「風」兩段由客席舞者所導入的流暢精湛的身體質地,讓針對舞蹈肢體的閱聆美感出現斷差。(林育世)
6月
01
2016
942
舞者的上半身訴說著屬人的表情與語言,而下半身被蓬裙遮蔽著的,在非人的異度空間裡躁動。這層水面上的與水面下的,屬人的(human)與非人的(inhuman)之間的鏡像關係,皆在隱喻我們與死亡之後的世界的辯證關係。(林育世)
1月
04
2016
2543
當原住民成為台灣的一個文化標籤後,代表什麼?放到世界舞台上被觀看時,台灣原住民又代表什麼?回到我們自己內部,沒有進一步思考觀看與被觀看的位置時,即使不去考慮是在當代劇場還是原住民的脈絡,都會對於原住民有標籤化的印象。標籤化的危險與邊界到底在哪?標籤化是被理解的容易管道,但標籤化同時有被扁平化的危險。(評論台編輯)
12月
31
2015
1652
到底要用什麼樣的立場去看一個異文化的作品?作為一個評論者,如果對於一個原住民作者的作品背景知識不夠豐富時,到底有沒有立場去評論?如果作品中原住民主體性這麼強,有需要跟非族群的人溝通嗎?觀看對象該選擇誰?這樣的思考也回到評論者這邊來,是兩造可以彼此激盪的。(評論台編輯)
12月
28
2015
2227
身體的原鄉也許在步法裡、也許在身分認同、也許在土地,也許在一個還未曾被深入討論、細膩思索的舞蹈領域。本次對講將從原住民編舞家的當代舞蹈創作,進行此主題的觀察、省思與切入,開展相關評論的可能。(評論台編輯)
10月
16
2015
904
《回到里山》嫁接了不同國境、不同文化的神靈文本而建構出「新儀式」,試圖「再植」(reimplant)入現有生活脈絡的後設劇場。鍾喬先指認了《回》劇儀式中各部件的來源與生成實貌,再讓演員與觀眾(社區民眾)完成這個儀式。(林育世)
9月
09
2015
1298
編舞者在女舞者身上選用了有如在黑暗中的微炬的紅橙色系舞衣,與著黑衣的男舞者似乎演繹著拉扯、侵蝕與沁漫的相互關係,在這樣的觀看經驗裡,我們所有與水相關的直觀經驗或深層記憶的確得以在舞作內容的推演間不斷得到共振與想像的連結與蔓延。(林育世)
7月
03
2015
1139
原住民不但知道「能動」,而且知道如何在「群體」裡動,在「部落」裡動,在「儀式」裡動。但布拉在舞作中也埋入自己的觀點,例如藉著運動競技的橋段,似乎也傳達了編舞者個人對原住民的「尚武/尚舞」等內、外在連結的憧憬與想像。(林育世)
7月
03
2015
819
慢板琵琶樂音的質地,有如中國水墨筆觸中的留白,不成飽滿但清癯空靈,容許觀聆者的感性能力在質地空隙間自由延遠溢出,架構一個又一個獨立於現實時間之外的感性經驗內涵。(林育世)
7月
02
2015
974
人文保存,生態關懷,土地正義,老人照護及其他社會相關議題的關注與親身參與,本來應該是這齣劇本中最應被著墨的核心價值,然而年輕人對上述議題的參與,從議題被認知的方式,認知所得的內容與論述乃至採取行動的途徑與方式,在本劇中均輕描淡寫。(林育世)
7月
02
2015
853
這齣劇最重要的是對演出這齣製作的新北市金山高中藝能班的孩子們的教育意義。孩子們飽滿純粹的力量遠超過許多為表演而表演過這些曲目的團隊。原住民族儀式、部落與劇場的三位一體的內在關係,似乎在這些領受過《鄒》劇洗禮的孩子身上不證自明地得到體現。(林育世)
7月
01
2015
674
本劇被引進台灣時,雖刻意加進與台灣原住民相關的元素,但在建構主體認同意涵中同樣面臨的「身分/身體」議題,幾乎只可被視為拼貼類台灣原住民標籤的印度原生劇,刻意被移植進來的台灣原住民元素反而讓人徒感虛偽與濫用。(林育世)
7月
01
2015
1273
以身體做為行為源頭的角度,重新定義與還原舞與歌在原住民身體文化中的排序與位置;瓦旦‧督喜藉著各種「腳譜」的發展,嘗試證明「無樂之舞」在部落肢體史中可能據有的先位性。(林育世)
6月
30
2015
1262
觀眾本應最能欣賞古典雙姝鬥爭情節並期待對其中奧義深入著墨,《扮》劇卻一無例外地把所有角色扁平化,既無內心的描寫,也無合理的交代,僅不斷將情節生硬地跳接,才能跟上突兀的劇情發展。(林育世)
6月
30
2015
784
「楚漢相爭」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詳,舞台與觀眾席間的隔閡因為觀眾對故事的超高熟稔程度而消弭殆盡;而且音樂製作頗有力度,透過精采的現場演奏,總算為整場演出標定一個聆賞美感的高度。 (林育世)
6月
29
2015
828
6月
22
2015
689
兒童劇團在現場將劇情融入與滿場兒童觀眾的互動,一向是他們的專業;而透過簡單的劇本結構,其表面的教育寓意想必也因此被現場的孩童與家長深深刻印在心中。但這種洗腦式的訊息傳遞方式,究竟能讓兒童得到多少智性與人格的啟發,其實頗令人堪慮。(林育世)
1月
24
2015
1020
12月
31
2014
1117
12月
31
2014
984
在舞劇的範圍內,許春香的編導功力令本作在很多細節上都光彩奪目,但演員台語生疏,錯字百出,讓在這場跨界中本應最能綻放光芒的主體台灣文學,反而馬上異化成為衰弱空洞的符號,只剩餘被朗讀、被引用的功能,而失卻最主要的感染能量。(林育世)
12月
30
2014
1262
這個爭鬥的過程是可愛又充滿魔力的,胡嘉自己扮演的心亂僧人,扮相與肢體非常有說服力,雖然從頭到尾未睜眼,卻能僅藉手裡持著的一支筆將掙扎的心緒表露無遺。而存在僧人想像中的妖女,肢體充滿儀式性。 (林育世)
12月
30
2014
721
失眠,對成年人而言,絕不是個陌生的課題,但幼兒的失眠,則類似想像力的過度作用而讓大腦過度興奮活躍,對房裡的物件所產生的驚怖想像也僅屬於奇想的層次,而不致於成為一種壓力的病徵。(林育世)
12月
29
2014
551
這些各種不同層次的儀式中,歌與舞也在其中產生不斷的形式嬗變;這個歌與舞的可嬗變性(variability),幾乎在阿道的劇場中回過頭來解釋了儀式從日常生活到歲時祭儀的神聖性遞增,或者從具主體性的文化傳統崩解到被殖民對象的文化人類學的命題。(林育世)
12月
16
2014
807
以身體作為歷史的出發點,書寫了一部美麗的太魯閣肢體近現代史,卻在進入當代時,留下一個面貌模糊的接口。編舞者在舞作中做了以身體建構集體意識於當代的happy ending,比較接近神話傳說的口吻,而不是冷靜的身體自覺的史觀。(林育世)
12月
15
2014
526
當代原住民藝術的身分身體辯證,一直困擾所有的創作者,彷彿必須先求「文以載道」地先重述傳統文化的大架構,先有基本名詞釋疑,方能進入藝術聆賞的空間。然而,以舞作如實地臨現,何苦畫蛇添足地夾纏這種自己都莫名所以的文化論述。(林育世)
12月
01
2014
740
說是讓年輕世代發生,也發聲,無奈在背後撰稿的還是為自己的生存(死亡)焦慮尋找出路的「老年人」。吳念真為自身的世代焦慮事先設定好了出路與衝突和解的天花板,但隱藏在華麗的催情詞藻裡的他,其實希冀的是在世代衝突裡為父權過去的壓迫角色平反。(林育世)
10月
27
2014
2288
舞作本身成了一個巨型的祭師,將觀眾的感受經驗橋接到更深更廣的靈界邊境,不再只侷限於召喚那個在煙薰氤氳中,草捆米酒所能召喚的某個特定部落的祖先神靈。祭師特有的肢體,更交給血肉之驅的年輕舞者來做語源學式的拆解與詮釋。(林育世)
2月
26
2014
1434
布拉瑞揚同時呈現原住民為了生存綻放出的「生之舞躍」的肢體能量之美,與抗拒國家機器或女性深陷苦難處境時的「死之苦役」的身體受苦形象,即使放諸現代社會中,仍能貼切地從底部呼應台灣原住民族最深刻的情感。(林育世)
11月
06
2013
637
黑、白舞者不斷地在舞台上辯證著貞潔與性慾(生之慾)的共時性課題之外,編舞者另外安排了象徵血與生殖的紅色,與死亡的黑色,讓在歷時性裡出現的現代的眾生與過往的亡靈,均拉進來衝撞了這場排灣族累世以來對「百合/貞潔」議題的大辯論。(林育世)
9月
25
2013
1463
脫胎於2009年的舊作,新作企圖擺脫舊作傳統繁雜的舞台大堆頭敘事方式,將整個傳說只抽出排灣母語敘事者、音樂設計、與舞者三維敘事線路,即架構了觀者進入這個美麗傳說的場域,簡單卻寬廣無垠。(林育世)
7月
29
2013
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