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令人感慨的卡門《東區卡門》
4月
16
2012
東區卡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39次瀏覽
鍾惠斐

音樂時代劇場自從成功的製作了鄧雨賢的《四月望雨》,獲得極大的迴響後,便展開了一系列表現可圈可點的音樂劇作品。2012年的重點作品,則是改編自眾人甚為熟悉的《卡門》。《東區卡門》之編劇將時空背景拉到現代,場景則是發生在臺北繁華喧鬧的東區,傳統《卡》中的酒館,在《東》則以都會人經常光顧的夜店、KTV取而代之。

《東》的劇情架構,基本上和比才的歌劇情節雷同。雖然負責編劇的楊忠衡老師添加了新的元素,但整體而言仍不脫歌劇的情節架構,文本異動不大,主要是將人事時地物做了文化及時代的轉換,以符合東區及現代感。以現代思維、當代流行的勁歌熱舞去呈現卡門的故事,對音樂時代劇場是一個新的突破與嘗試,欣賞過後,也令筆者產生了諸多想法。

雖然國人對藝術的支持參與已經獲得相當的提昇,但對從事藝術展演的工作者,仍有許多困苦之處。許多團體若沒有政府、基金會等的資金補助,想要完成一部作品將是難如登天、處處受限。我們很慶幸楊忠衡老師一直堅持著,才有了《四月望雨》、《渭水春風》等扣人心弦的作品。也因此,看待《東》時,我們是抱持著更大的期待。

4月14日晚間的演出,一開場就令筆者有些詫然。很顯然的,背景音樂聲蓋過了演員的歌聲,若不是兩旁有字幕投影,真的聽不清唱詞為何。本以為是聲控調整的問題,但一直到演出卡門的高蕾雅出場後,才驚覺非音控的問題,而在於配角們的演唱功力不足。這問題在整場演出中不時出現,讓歌唱部份形成相當的懸殊,尤其是第四幕,卡門的新歡羅子豪演唱《閃亮的時刻》時,聽得叫人膽顫心驚。咬字、節拍幾乎快和音樂脫節,讓筆者不禁為其捏了把冷汗。

歌舞在《東》中占了極大的比重,可每一段歌舞場景總覺得少了點攝人心神之處。其因主要出於演員們的肢體並未展現出舞蹈該有的力與美,讓觀者領略不到足以和絢爛燈光抗衡的熱情與能量,或許,和音樂的設計有些關聯。如欲表現夜店中那種狂野動感的音樂,便不可為了藝術化而讓速度放慢,造成一種沈重、流於表面的動作展現。觀眾欣賞音樂劇的重心主要在於演員的唱功及音樂的欣賞,如果為了舞蹈而使演員的演唱受到影響,則有必要思考是要以何者為重?或是,能否找尋到更可勝任的演出人員。

此外,下半場艋舺幫的出現,及其與松青幫的談判,似乎顯得有些突兀多餘,尤其兩幫人馬談判後的鬥毆場面,拖住了整體劇情,且嬉鬧的表現手法反倒像是一場莫名所以的鬧劇。

總的而言,《東》雖然有許多可以更進步之處,但在音樂燈光等設計則頗為得宜,場面調度也甚順暢,稍微補足了其他的缺憾。但筆者也明白國內當前缺少能演能唱又能舞的演出人員,加上國內藝術工作環境的諸多瓶頸,能有團體願意提供這樣的舞台與機會栽培有志者,已是萬幸。雖然提出有些負面的評論,但身為藝術的愛好者自然愛之深責之切,批評在於支持,無非希望音樂時代劇場能夠持續創作出更亮眼出色的作品。

《東區卡門》

演出|音樂時代劇場
時間|2012/04/14 19:30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東區卡門》顯然是以歌舞取勝,但值得檢討的是,演員唱功、詞曲編寫、音樂編曲、音響設備是否搭配得宜?這些必然是音樂劇特別重視的元素,但過於雜噪的音樂反倒常遮掩了演員的歌唱,而因為詞曲互相遷就的關係,咬字不清、節奏不準的情況時常有之。(黃佳文)
4月
23
2012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