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的女人讓男人心之所向?是什麼樣的女人擁有迷惑人心的魅力?柔情似水的女人也有著性感火辣的危險,是專情、是放蕩,唯有真正愛上了才知道。隨著時代變遷,女性意識逐日高漲,女人,已不只是女人。
《東區卡門》改編自比才(Georges Bizet)的歌劇《卡門》(Carmen),對應原劇的結構,共分臺北街頭/夜店/江南春/賽車場四幕,可謂「中規中矩」的跨文化改編劇作,可惜少有創見/舉。
全劇將時空背景設定在當今繁華熱鬧的臺北東區,沾有紙醉金迷的醺香,喧鬧的序曲卻因疏失而只聽到隆隆作響的音樂,演員的歌唱卻未能透過麥克風傳聲,一劇序曲卻起響得如此「寂寥」,頓時為這部音樂劇蒙上「失聲」的陰影。
音樂時代推出的《四月望雨》、《隔壁親家》和《渭水春風》打動人心且連連加演,在臺灣音樂劇的成就上立下標竿,《東區卡門》則有別於前面幾部作品的敘事策略與抒情風格,以熱鬧的歌舞為主,但令人疑慮的是,歌舞表演專擅的情況下,是否在戲劇表演上顯得薄弱呢?從全劇的情節架構來看,襲取了比才的《卡門》,但直接照本改編,易時、易地、易人的改編策略是否真能激起觀眾共鳴?顯然全劇的重心放在歌舞上,使得劇情編排、人物形塑因襲原劇而缺乏新意。
雖然,將時空背景設定在臺北東區,但是否也在歌舞、戲劇中起了不必要或過度譏諷的觀點?劇中醜化/譏諷警察形象、對比屏東女孩黃昭娟(鍾筱丹飾)的庸俗、突顯東區生活的自由放蕩,全劇除了談情說愛,也有商經事業的操盤經營,更有代表號稱正義的警政勤務,試問這樣的組合、劇情和多數人愛看的八點檔連續劇有何差異?現今的八點檔連續劇內容不外乎企業角力、愛恨糾結、黑道作梗,如果說一部歌舞劇要複製某些「臺灣經驗」,是否真有必要重複這些經驗呢?若真如此,未免流於表面。
或許,這是跨文化改編常犯的通病,流於表面而難以「刻骨銘心」,雖有意融貫其它思想內涵在其中,但又因抱持著高高在上的臺北觀點來表達,忽略了故事發展的其他可能,觀眾只好繼續接受東區的負面印象與看法。
臺北宛如一朵帶刺的玫瑰,雖則豔麗卻扎人見血,全劇通過卡門(高蕾雅飾)對真愛的歌功頌德,揭起對愛情意義的探索,但粗淺地透過死亡讓愛慾毀滅,雖忠於原著但卻少了哲思啟發的空間,而劇中唐家凱(江翊睿飾)、羅子豪(葉文豪飾)的刻劃顯得不夠深刻入微,若能增加「情緒」則更引人入戲。
《東區卡門》顯然是以歌舞取勝,但值得檢討的是,演員唱功、詞曲編寫、音樂編曲、音響設備是否搭配得宜?這些必然是音樂劇特別重視的元素,但過於雜噪的音樂反倒常遮掩了演員的歌唱,而因為詞曲互相遷就的關係,咬字不清、節奏不準的情況時常有之,而這也是許多音樂劇常有的毛病,這方面的改進有賴音樂與詞曲創作者的密切合作與協調,必得「一曲成形」,搭配適宜的舞蹈才能讓歌舞劇更增聲色。
在情場上,或許真有卡門的存在;在劇場上,我們衷心期盼她不是過往意識的傳聲筒,她能循著自己的感覺遊走,以解放的身體與自由的靈魂,詮釋著女人真正的心聲。
《東區卡門》
演出|音樂時代劇場
時間|2012/04/15 14:30
地點|臺北市國父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