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黃星達(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劇場版《火神的眼淚》在開頭即宣告消防員殉職死亡,從結構上顯示該劇所採取的敘事姿態拒絕過度情緒推擠,保留觀看距離,創造可供觀眾思索的結構空間。其選擇了不完全仰賴視覺真實、卻更加觸及倫理實感的表演走向。不以模擬火場觸發觀眾感知,而以共同經歷死亡遺憾的看見與得知,創造觀者與表演者的空間行動共度。本劇未在劇烈的視覺特效與情緒煽動脈絡中推進,反而讓觀眾面對消防員殉職的客觀性事實性與情感性真實中,進行觀看、節制與和解的倫理試煉。
戲劇中的衝突(conflict)或情感的張力(tension)往往是帶領觀者能具情緒飽滿設計的關鍵之一,而該劇未建構觀眾的角色認知前即宣告角色的死亡,與其說削弱了情緒震撼,毋寧說是形構了一種對於殉職之不可避免與結構困境的預知凝視,這樣的凝視情意,恰是提醒觀眾對於整體社會價值或人性界點的凝望強調。意即,若換作傳統敘事結構,先讓觀眾逐漸熟悉角色,再於結尾宣告其殞落,雖可能引爆更強烈的悲憫與情緒迴響,但亦可能將觀看導向過度情感化的單一路徑,反而抹煞對社會職業體制與家屬倫理的多層面理解,於此,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劇中火焰的象徵性處理回應不以實體燃燒的再現強化觀眾的生理感受,而是由舞者、演員的肢體與舞蹈動作所表現,在傷痛中昇華藝術的質地。這樣的設計使得「火」從災難轉化為一種視覺記憶與流動型態的共同形象,讓觀者不再只是接收火災現場的視覺訊號,而是透過觀看身體的語言、動作的律動,與災難建立更有安全距離與結構層面的連結。這樣的火場,削弱僅被直觀感受,也排除情緒的被簡化,使觀者在觀看的同時保留感受與理解之間的張力。
空間運用同樣是本劇安排的巧妙處之一。包含觀眾席的劇場空間可被設定為娛樂場所並接受消防檢查,包括演員直接走入觀眾席檢查滅火器,於是空間邊界被打破,讓表演衝出鏡框式舞台,觀眾不再是隱身於黑暗中的觀看者,而是空間元素的一部分。同樣現場也一度燈光全暗,變成火災現場,在劇場瞬間熄燈、演員與觀眾同處黑暗的片刻,觀者彷彿也被捲入火場,傳遞出一種被動而不失距離的共同在場(co-presence)經驗,也讓劇場成為一個靈活的敘事現場:我們既是目擊者,也可以是共犯者,在這個意義上,《火神的眼淚》試圖重構空間定位,讓文本立體化於劇場。
該劇雖為音樂劇形式,但無字幕提示,極度考驗演員的口條與唱腔清晰度,更表述劇場「臨場感」的嚴苛與誠實,每個聲音與肢體的傳達都無法仰賴字幕閱讀,而必須透過演員的身體穿透空間,使聲音成為引領節奏的一部分。劇中對多媒體的運用精準且出色,劇場不試圖復刻火災現場,而是透過全暗場域、聲響錯位與影像節奏,營造出災難的臨場感與空間位移;另一段處理車輛行進、轉彎等片段,則以流動燈光與投影幕影像多維度設計建構移動感,使靜態舞台得以模擬全方位動態空間。這類視覺營造並非只是為了接近「真實感」,更有以科技手段拓展心理感知與更符想像的真實,製造出一種虛構卻更真實的觀看經驗。
全劇收束於一連串的和解橋段:女性消防員的母親終於支持其職涯選擇、消防員妻子擁抱理解丈夫因工作常缺席家中事情的不圓滿、資深隊員終於與過去的創傷言和⋯⋯,這些安排並非刻意撫慰,而是一種透過藝術修補傷口的安排。它並非只想煽情式的催淚,也並非給予虛假的慰藉,而是在「有人死亡」這樣不可抹除的缺口中,提出一種溫柔卻堅定的撫慰,表達出人生即便無法全然和解,仍可選擇相擁而行。觀眾在此不再是哀悼者,而是被擁抱者。
《火神的眼淚》所釋出的眼淚並非悲劇再現,而是如何在制度、倫理、創傷、責任之間找到一種不被情感綁架的觀看姿態。面對實體劇場,除了情緒的點燃,如何觀看、如何思辨、如何與尚未癒合的現實和解更是珍貴的未落之淚。
《火神的眼淚》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25/06/28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