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承載了台語文化《羅庭良救駕》
11月
09
2016
羅庭良救駕(財團法人私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05次瀏覽
曾浩瑜(戲劇愛好者)

原本帶著滿滿的自信來到劇場,想說身為忠實的鄉土劇觀眾,我的台語程度應該可以讓我有能力輕鬆觀賞這齣掌中戲。不料,十句裡約略只有兩句聽得懂。

台語文化的意義應更被台灣年輕一代重視與學習。我這時才發現,原來語言的用詞深淺與使用時機都能適切反映出一國文化力的強弱與在溝通上的企圖心。雖然在台灣,台語能見度高當然可以歸功於熱門的鄉土劇,但與布袋戲相比,它似乎不那麼具有歷史味道,也缺少了作為台灣文化代表作的深度。

雖然無法理解近八成掌中戲的說書台詞,卻能明顯的感受到布袋戲劇本的台語與鄉土劇所使用的是多麼不同:腔調、韻味、流暢感。看戲之前,我還非常的以台灣鄉土劇紅到東南亞為傲。但在剛接觸掌中戲這個型態的藝術後,我才發現,能代表台灣,並能讓台語文化發光發熱的不會是鄉土劇,而是布袋戲。布袋戲裡的文化深度不僅以語言 (台語) 展現,另外還有歷史故事、國樂、(說書)表演方式與戲偶演出環環相扣,共同組成。與其說布袋戲僅僅是散播台語的工具,我覺得它更像一個魔幻劇場或藝術,把台灣文化深植於老一輩台灣人的心中。它的豐富度與層次感讓就算不懂近八成台詞的我卻能透過戲偶各自獨白時的肢體語言,腳色相互間的互動關係與以勸世風格的劇情特色大致掌握劇情走向,並即刻把劇情發展以英文翻譯給外國友人了解。布袋戲式的台語如文如詩,充盈著腳色不同的個性與當下的情緒,或長或短,或慷慨或惆悵,展現出的張力與氣勢也就此而有所不同。

我並非了解這是否為經典的劇情結構,但就這場掌中戲的故事看來,那時可能流行傳奇性的故事,意即故事裡總有邪惡(如劇中操控妖術的人)與正義的一方(神仙類)。邪惡方徹底搗亂後,正義方再出來斬妖除魔,扳回情勢,結束這場鬧局並贏得眾人喝采。似乎在告訴觀眾:「歹事不可做,歹路不可行。」可以想見,古早時代透過這樣的方式向後代子孫傳遞道德觀或者做人處事的觀道理。聽起來可能落於俗套,但我並不這麼想。身為觀眾的我那時全神貫注,情緒全然跟著說書人與戲台上的演出走。每當看到武打場面,腳色們行雲流水般的互相比武時,總會感到緊張。在分出勝負的剎那又會感到非常過癮。而當腳色中箭受傷放聲哀嚎時,更是會為腳色發起憐憫之心,自己觀戲時所有的情緒起伏實在是很有趣。

國樂伴奏讓說書人說書時更具有節奏感,再搭配上布袋戲師傅仔細專注的操弄,每個腳色似乎栩栩如生,被賦予生命,就連戲偶要坐下或者在刀劍交鋒時的頓點都抓得恰到好處,節奏忽快忽慢,著實讓我目不轉睛。當氣氛輕鬆愉快時,音樂顯得短促輕盈。當氣氛悲傷時,音樂拉長徐徐。當氣氛緊張(腳色在追逐)時,音樂緊湊熱鬧。我沒辦法想像缺少了配樂,布袋戲會變得怎麼樣。

看完演出後,我覺得非常感動,也很激動。雖然不是生長在那個布袋戲至上的輝煌年代,卻因掌中戲而讓我與老一輩的台灣人連結,共同去想像或回憶以前年代的美好與簡單。我不希望這個屬於我的根即將漸漸地枯萎收縮。看戲後,我發覺現場像我這樣二十出頭的青年屈指可數,大多是老人跟小孩。我希望,這項傳統藝術能再次發光發熱,或以另一種方式讓更多台灣青年能發現在「老人娛樂」大標籤背後的無限寶藏。

看著前方幾排觀眾黑黑的後腦勺海,彷彿置身於熱鬧的露天野台戲看戲。大家緊來,好戲上場!

《羅庭良救駕》

演出|新西園掌中劇團
時間|2016/11/05 14:00  
地點|大稻埕戲苑曲藝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