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角度解讀《阿凡達前傳》
8月
02
2017
阿凡達前傳(聯合報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08次瀏覽
戴源宏(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生)

《阿凡達前傳》是由電影《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麥隆 (James Cameron)和太陽馬戲團 (Cirque du Soleil)創始人蓋‧拉里貝代 (Guy Laliberté)攜手合作完成的一齣戲劇,以電影《阿凡達》的背景作為題材,結合太陽馬戲團演員表演以及多媒體特效的跨界演出,同時也打破所謂的「第四面牆」與觀眾有所互動,甚至變成背景一部分,使觀眾更能深入劇中之情境。

此劇在音樂部分由Bob Bill這個團隊負責,Bob Bill過去與太陽馬戲團合作數多作品,音樂風格非常多元化,他們會找尋許多樂手、歌手或合唱團進行編排、錄音,最後在舞台演出上以音樂播放呈現。而為了襯托《阿凡達前傳》的背景,除了聽到西洋常見的器樂、聲樂之外,像巴烏、尺八、東方民族音樂等等也融入其中,再配合打擊、電子音效,使音樂有了跨界和跨文化,與這齣戲的表演者、動畫、特效相呼應。

在《阿凡達前傳》劇情中出現許多不同部落或動物,除了表演者在舞台上以不同方式表演外,音樂的配器選擇也大不相同,例如男主角Ralu和Entu的Omatikaya部落與他們居住的星球有很深的連結,故以巴烏、尺八這類器樂代表他們的古老傳統,擁有第四個聖物的Tipani部落以節奏快速的敲擊樂器來表現他們驍勇善戰,聖獸Toruk現身時使用磅礡的弦樂團展現牠是天空的霸主等。雖然音樂不盡相同,但Bob Bill在編排上,人聲以及敲擊樂器是各個部落在音樂中相同之處,這兩者在整齣戲中有如他們這整個民族的精神或信仰缺一不可。

而這些音樂的呈現方式,類似在十九世紀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出現的「主導動機」 (Leitmotiv),Bob Bill運用不同器樂演奏出來的音樂給予劇中各個部落以及動物的主題曲,同時有些特定的旋律不斷在整齣戲劇中出現,如Omatikaya部落音樂常出現不斷上行的人聲、Toruk在空中翱翔的弦樂音樂,讓觀眾能聽到似曾相似的旋律再次出現,配合台上表演者當下演出以及多媒體動畫的轉換,形成相輔相成的效果。

音樂在《阿凡達前傳》中與表演者、多媒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太陽馬戲團創意總監Neilson Vigoia提到:「如果要打造一場表演,就必須彼此交流、協調平衡、還得運用各種語言,調和各個領域的特色與專長,這樣才能激發靈感、打造全新視覺以及藝術型態」,在劇中表演者在試煉儀式那一幕敲鼓,可能並非實際敲出巨大聲響而是透過音樂和音效加強效果,或是每一幕音樂剛好與表演者、多媒體特效同時結束,這些不是透過溝通是無法有這樣多變化的表演產生。而在這樣形式的表演,音樂領域在這樣的表演不太容易認真傾聽,除了多首音樂出現次數不頻繁之外,舞台上表演者的服裝、表現、布景、道具,以及多媒體特效製造出來的舞台效果,在視覺上製造出來的效果比音樂還豐富許多,希望藉由這樣的觀點,期許可以給讀者有不一樣《阿凡達前傳》的方向。

《阿凡達前傳》

演出|太陽馬戲團
時間|2017/07/12 19:30
地點|台北小巨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