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角度解讀《阿凡達前傳》
8月
02
2017
阿凡達前傳(聯合報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9次瀏覽
戴源宏(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生)

《阿凡達前傳》是由電影《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麥隆 (James Cameron)和太陽馬戲團 (Cirque du Soleil)創始人蓋‧拉里貝代 (Guy Laliberté)攜手合作完成的一齣戲劇,以電影《阿凡達》的背景作為題材,結合太陽馬戲團演員表演以及多媒體特效的跨界演出,同時也打破所謂的「第四面牆」與觀眾有所互動,甚至變成背景一部分,使觀眾更能深入劇中之情境。

此劇在音樂部分由Bob Bill這個團隊負責,Bob Bill過去與太陽馬戲團合作數多作品,音樂風格非常多元化,他們會找尋許多樂手、歌手或合唱團進行編排、錄音,最後在舞台演出上以音樂播放呈現。而為了襯托《阿凡達前傳》的背景,除了聽到西洋常見的器樂、聲樂之外,像巴烏、尺八、東方民族音樂等等也融入其中,再配合打擊、電子音效,使音樂有了跨界和跨文化,與這齣戲的表演者、動畫、特效相呼應。

在《阿凡達前傳》劇情中出現許多不同部落或動物,除了表演者在舞台上以不同方式表演外,音樂的配器選擇也大不相同,例如男主角Ralu和Entu的Omatikaya部落與他們居住的星球有很深的連結,故以巴烏、尺八這類器樂代表他們的古老傳統,擁有第四個聖物的Tipani部落以節奏快速的敲擊樂器來表現他們驍勇善戰,聖獸Toruk現身時使用磅礡的弦樂團展現牠是天空的霸主等。雖然音樂不盡相同,但Bob Bill在編排上,人聲以及敲擊樂器是各個部落在音樂中相同之處,這兩者在整齣戲中有如他們這整個民族的精神或信仰缺一不可。

而這些音樂的呈現方式,類似在十九世紀浪漫樂派(Romantic music)出現的「主導動機」 (Leitmotiv),Bob Bill運用不同器樂演奏出來的音樂給予劇中各個部落以及動物的主題曲,同時有些特定的旋律不斷在整齣戲劇中出現,如Omatikaya部落音樂常出現不斷上行的人聲、Toruk在空中翱翔的弦樂音樂,讓觀眾能聽到似曾相似的旋律再次出現,配合台上表演者當下演出以及多媒體動畫的轉換,形成相輔相成的效果。

音樂在《阿凡達前傳》中與表演者、多媒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太陽馬戲團創意總監Neilson Vigoia提到:「如果要打造一場表演,就必須彼此交流、協調平衡、還得運用各種語言,調和各個領域的特色與專長,這樣才能激發靈感、打造全新視覺以及藝術型態」,在劇中表演者在試煉儀式那一幕敲鼓,可能並非實際敲出巨大聲響而是透過音樂和音效加強效果,或是每一幕音樂剛好與表演者、多媒體特效同時結束,這些不是透過溝通是無法有這樣多變化的表演產生。而在這樣形式的表演,音樂領域在這樣的表演不太容易認真傾聽,除了多首音樂出現次數不頻繁之外,舞台上表演者的服裝、表現、布景、道具,以及多媒體特效製造出來的舞台效果,在視覺上製造出來的效果比音樂還豐富許多,希望藉由這樣的觀點,期許可以給讀者有不一樣《阿凡達前傳》的方向。

《阿凡達前傳》

演出|太陽馬戲團
時間|2017/07/12 19:30
地點|台北小巨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