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覺的溢出《兔子洞》
5月
01
2018
兔子洞(5ToMidnight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4次瀏覽
吳思鋒(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與其說這是一台改編大衛.林賽-阿貝爾(David Lindsay-Abaire)《兔子洞》的演出,不如說這群平均年齡還是大學生的年輕人,製造了一個《兔子洞》的平行世界。我說的是流行語意義的平行世界,不是科學的。

那麼它無聊嗎?無病呻吟嗎?是也不是。光從成果看,它的確滿無聊,不知道到底要講什麼,雖然一樣把原作中的「孩童之死」當作開展文本的重點,在有些地方似乎也與原作有一定的關連,但還是沒有讓人明顯感覺到「改編」的意圖。做為文本的原作,更像是場上這群人藉以傳達自我感覺的開始話題。「我感覺」先於「改編」。

反映在演出中,就是他們並不全然地在「角色扮演」,而是任意地遊走於角色、演員與「我」之間,但若要用什麼高超的表演理論加以闡釋,(暫時)也是不必要的。因為既然停留在感覺層次,一個表演者於特定時間內要任意遊走在不同身份之間,其實沒有這麼難。難的比較是,場上的表演者們怎麼彼此協調、串接,形成一個整體。所以要說這是「改編」,確實是沒有的,不過我也不會說這是不尊重劇本,他們有自己閱讀劇本的態度與方式。就像這兩句劇中台詞:「照顧劇本是個爛主意」、「劇本在限制我們,我不能離開」。

繼續從「感覺」的角度來說,我感覺到的是他們把對閱讀這個劇本、對演出所在的位置、對演出空間周邊的人與物、對日常生活、對其他表演者在演出當下的一言一行,甚至自己每一天的情緒等種種感覺,都當作每一場表演當下的相關元素。換句話說,這個演出容許這些感覺元素同時發生,反向介入演出,甚至變成演出的主題本身。加上選擇的演出地點並非室內的酸屋,而是酸屋所在的死巷盡頭,夾於不同住戶之間的空地,一切的技術元素,如燈光、音樂等,也都由表演者自行操控,所以看的時候會有一種觀看即場表演的,有趣的不可預期感,而且在觀看的過程中,的確有兩戶人家無意間被納入了演出現場的一部份。

以致當有個人隨指一處,說「牆被拆掉」的時候,並不單指他們要拆掉戲劇的第四面牆。畢竟整個空地並非鏡框式舞台,何牆之有?可是做為現場觀眾之一,我卻感覺到這句話滲漏著「半透明」的存在感,他們用百無聊賴的話語和身體姿態,立了一道無形的牆;抑或突顯出一道把他們跟社會、家庭之間的無形的牆,自始至終牢不可破;抑或要說有牆,也是其他住家的牆,而包含觀眾在內的所有人,在這約莫九十分鐘的觀演過程,都活在「牆外」。

因此,「牆被拆掉」所反映的空間感性,更像是一種由身心壓抑的內閉性反彈出來的,對空間的疏遠,而非身體對空間的靠近。又譬如當有個劇中人訴苦,說每一次她演出的場景都只有她一個人,沒有人陪她,不像其他劇中人都是兩三成群登場,有個劇中人立馬拿燈走到她旁邊,把為她打光說成陪她的時候,不禁令人感覺到其中強烈的孤獨感。而這種孤獨感比較不是來自做藝術的人常有的性格,而較是反映了個體化的社會所造成的身心分離徵候。

也就是說,這個版本的《兔子洞》並不只是建構了一個戲劇檔案,也成了一份青年文化的生活、社會檔案。在這裡,戲劇的真實與虛構、角色的出入、與「我感覺」我真的開心還是假裝開心都重要。

《兔子洞》

演出|5ToMidnight
時間|2018/04/27 18:00
地點|酸屋旁空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