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身影的時代淘洗《搭錯車》
7月
27
2018
搭錯車(相信音樂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212次瀏覽
許天俠(社會人士)

這次《搭錯車》音樂劇,在臺中、臺北、高雄巡演六場所累積的座位數,遠不及丁噹在小巨蛋舉辦一場個人演唱會的席次。音樂劇製作困難、回收不易,相信音樂願意投資,推出由丁噹主演的音樂劇《搭錯車》,令人感佩,也期待此劇未來亞洲巡迴所能引發的產業動能。

此劇音樂劇版共計演唱二十四首歌曲,包括:電影版原曲目五首、丁噹熱門金曲五首、經典老歌五首、音樂劇新創曲九首,歌曲密度極高。新創曲編寫出色,《我曾擁有過》、《搭錯車》、《相依為命》旋律黏耳、朗朗上口,余廣泰暗黑三部曲《鬥》、《天后與玩偶》、《最後的晚餐》更是曲勢前後貫串、張力十足。老歌使用效果較為險峻,因首首經典,早已與觀眾產生回憶與情感連結,演唱時偶有產生詫異多於驚喜的衝突。

音樂劇版的情節改編,採取「人物純情化、遺憾弭平化」兩大策略,卻也是載舟覆舟的關鍵。電影版並不隱諱人物對性的多樣原始需求,包括:亞叔與同居人芝蘭的肉體關係、阿美與時君邁的浴血雲雨、余廣泰與鮮肉男友的形影不離等。加上眷村街坊酷愛殺蛇、品香肉的行為,讓電影版散發一種繽紛、血性、生猛的人性刻畫。

音樂劇版將電影非常稀薄的「阿美、阿明、時君邁」三角習題卯勁放大,但刪除阿美出道前,與時君邁組團四處闖蕩PUB以及同居多時的情節,只讓兩人單純互有好感,並且面臨音樂事業成就落差後,時君邁酒後亂性的對象由阿美改為沈妮。過度純情化的結果,不只簡化阿美成年後,面對性、愛、親情、事業抉擇的複雜性,同時導致時君邁懺情狂歌《其實你並不需要我》時,陳乃榮嘶吼滿分,但兩人始終似有若無的互動,難以撐起肝腸寸斷的音樂情緒。

同樣情況亦發生在亞叔的黃昏之戀。音樂劇將芝蘭與滿嫂整併為「芝蘭」一角,刪去電影中亞叔壯年期與芝蘭的日夜偷歡,只留亞叔老年期與滿嫂的鄰里相依。音樂劇讓亞叔度過漫長的「無性生活」後,於病入膏肓階段,突然與鄰居芝蘭相擁高歌、互訴情衷。但前後情節鋪陳闕如,溫情擦澡後就直奔「來生還要一起走」,難免折損王柏森及張芳瑜《牽手》的動人演唱。尤其,音樂劇版滿叔已非電影版好賭爛醉慘死,而是在火災中搶救阿美壯烈犧牲,芝蘭(亦即滿嫂)卻立誓來生要跟亞叔廝守,教人情何以堪!

在音樂劇版的純情策略下,阿明的改編最為成功。相較於電影版李立群的粗野火爆,音樂劇版的阿明則是遊走於粗獷、憨直、暖心的不同面向。蕭景鴻的選角可謂神來一筆,既可撐起電影版的老粗設定,又能在外型、嗓音上與時君邁勢均力敵。讓阿明、亞叔、芝蘭三人搭檔,攜手牽動著家鄉對於阿美的呼喚。

另一個「遺憾弭平化」的改編策略,大幅改動滿嫂與亞叔的際遇,讓原劇的狗血淋漓,變成小有感傷。電影中的滿嫂是一個最重要的情節支線,年輕時同一晚遭逢丈夫敗家嗜賭溺斃、弟弟葬生火海、麵攤與住處付之一炬;年邁後兒子對抗政府強制拆遷又被木樁穿身慘死;江霞當年悲慟而絕望的演出深植人心。音樂劇請來唱將張芳瑜演出芝蘭(亦即滿嫂),卻全面棄守以上情節,只剩下聊備一格的「好鄰居」功能,令影迷與樂迷扼腕遺憾。

電影中亞叔在戰爭中被敵軍刺破喉嚨,從此失聲。在阿美成名後變成悲慘獨居老人,只剩愛犬相伴;出門散心險被車撞、愛犬護身救主當場被車碾壓肚破腸流。阿美返台開演唱會當晚,亞叔欣賞轉播昏厥送醫,阿美來不及見最後一面,只有看到屍體一具。音樂劇全面弭平上述遺憾,啞叔變成亞叔,能抒懷對阿美的愛,能表達自己的人生觀,能高歌對鄰居太太的喜歡,能與阿美見到最後一面,蒙主寵召後還能穿越陰陽與眾人齊唱《感恩的心》。

藝術總監與編劇陳樂融將《搭錯車》音樂劇,成功聚焦以一個女歌手追求夢想,面臨親情、愛情、事業等挫折掙扎的完整軸心,再兼及對於社會弱勢族群的關懷。王柏森與丁噹的演繹真摯動人、賺人熱淚。惟音樂劇版大幅弭平原劇的至悲與遺憾,淡化電影版中滿嫂與啞叔象徵萬千中下階層小人物的「失語狀態」,模糊慘絕一生卻無從言苦的悲劇寓言。當年電影版對時代變遷提出巨大的控訴、憤怒與質問,而音樂劇選擇在「感恩的心、感謝有你」歌聲中和解一切。

音樂劇受限於預算關係,這次並無現場演奏,音樂採取事前預錄方式處理,透過喇叭傳送,音質略顯乾扁,且無法與演員的現場演唱互飆、互通聲息。此外,安排群眾演員六位,全程扮演PUB客人、街上行人、唱片公司秘書與學員、新聞發布會記者、眷村鄰居、拆遷工人,每人出現次數頻繁,甚至立場相反還是同一組人在演,難免造成觀戲時的疏離與干擾。當年林麗珍老師為電影編排出乖張、前衛、狂放的舞蹈場面,音樂劇亦交付此六人小組,於旋轉舞台前的淺面範圍內舞動完成,呈現效果難有電影版的壯觀與驚艷。這些其實都是《搭錯車》IP的一環,期待未來波瀾壯闊的巡演之旅,製作團隊能思考再調整的可能。

《搭錯車》

演出|相信音樂
時間|2018/07/1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