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紅樓如何演?《紅樓夢:黃梅調說唱劇》
10月
15
2018
紅樓夢:黃梅調說唱劇(王友蘭黃梅調劇藝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1次瀏覽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當中許多形象鮮明的人物與生動的情節,如寶玉與黛玉之間的情愫、幹練卻善妒的王熙鳳、劉姥姥三入榮府、紅樓二尤等皆是戲曲改編的對象,經由這些段落在改編上的選擇,也可了解在編劇與演員的心中是如何詮釋《紅樓夢》當中的經典段落。

但由於《紅樓夢》共有一百二十回,龐大的篇幅造成大多改編只能以人物做為主軸進行編整,以突顯出單一人物在事件當中的心境轉換。此次的《紅樓夢:黃梅調說唱劇》,則是以《紅樓夢》中,寶、釵、黛三人為核心,選擇「木石前盟」、「金玉傳言」、「黛玉葬花」、「怒打寶玉」、「夜宴大觀園」、「雙玉訴情」、「焚稿娶親」、「紅樓夢醒」等八個折子戲做為整體架構,敷演寶黛之情的同時、亦勾勒出一個龐大家族由盛至衰的傾頹過程。因此雖為折子戲的組合,卻能夠串起整本小說主要情節結構,以看見此情如夢、最終一場空的精神,故這樣的段落選擇有其意義與價值。

然而,演出是以寶黛之情為核心的全本架構,在人物的配置上難免產生難題。如:王夫人的形象彷彿是賈母身邊一個淡泊的影子,只能附和賈母的言論;迎春等三姊妹則只是為了寬慰初入賈府的黛玉、或是大觀宴中詠菊等段落而存在,三春如一人,甚至成為釵黛的陪襯。雖然劇團有意讓老中青三代共同演出,以作為「老幹新枝」的傳承作用,但受限於情節調度,卻難免致使寶、釵、黛三人以外的角色形象單薄。再者,由於演出時的口白遵循原著,也使演員的表演技巧受到限制,更讓次要人物的才華與情感難以在主角群中被看見。

此外,此劇形式為傳統戲曲與說書結合的「說唱劇」,因此在《紅樓夢》的人物群當中,加入了兩個正在閱讀《紅樓夢》的大學生,做為串場說書人。說書人的存在,雖有引導觀眾理解後續發展的作用,卻也難免在引導過程中略述演出內容,使觀眾對於劇作情節發展的期待感有所減弱;說書人的引導亦帶入編劇與演員對於《紅樓夢》的詮釋理解與價值判斷,如「木石前盟」後,引導出寶釵在現代情感關係當中,是寶玉黛玉兩人之間的第三者;或如「夜宴大觀園」一折後,表述了小說中的貧富差距問題以及尊重女性的思想價值;劇末更針對寶玉出家一事,向觀眾拋出疑問:「寶玉是否一定得出家當和尚?」隨後對照小說首回與末回的內容,道出寶玉「從何而來,就從何而去」。凡此種種,均強化了編劇對於《紅樓夢》的詮釋,而讓觀眾思索的空間大幅縮限,於是徘徊在編劇的理解當中,劇團這樣相對強大的意識,便減弱了觀眾對於演出的品評作用。

《紅樓夢》作為古典小說經典,如何解讀,都可看出每個人對於生命的體悟與觀照,也造成《紅樓夢》的多樣化詮釋,在八個折子戲中,雖然只能各自顯示出每個人物在不同階段的生命斷面,但若將之組合,又可看出寶黛關係的在命運在「木石前緣」成長、發展,最終因「金玉傳言」而幻滅,此種扣合「情」字的悲劇,精準地提示出《紅樓夢》作為「世情小說」對於寶黛之情的哀感。但是在龐大的架構當中,如何將情節與人物進行調度、以傳達出小說當中主角生命當中的核心議題,藉此引發出觀眾對於「情」的體悟、乃至於對原著的好奇,則考驗著編劇的組織力與演員的表達力。因此《紅樓夢》在當代劇場可以如何演出?並沒有一定的答案,但編劇、演員、觀眾三者之間各為主客,在觀賞之中所引發出的多元詮釋與對話、並取得平衡,正是最困難、也是隱藏最豐富的可能性之處。

《紅樓夢:黃梅調說唱劇》

演出|王友蘭黃梅調劇藝坊
時間|2018/09/09 14:30
地點|新莊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嘉慶君夢遊臺灣》確實觸碰到有趣的問題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一再重演皇帝遊臺的故事?電視的重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記憶?但在具體舞台表現上,卻陷入形式上的重複與單調。當跨界的結果是壓抑了歌仔戲的能量、模糊了劇場的敘事力,那麼夢工場所期待的「讓戲曲被看見」就未必能真正實現。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