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表,大寫人道《郭懷一》
12月
05
2012
郭懷一(台灣歌仔戲班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97次瀏覽
紀慧玲

台灣歌仔戲班團長劉南芳親自編寫的新編歌仔戲《郭懷一》,將歌仔戲劇目軸承由延續戲曲主流的中國歷史視角與方位,轉移到近代荷據時期的台灣歷史時空,並以平埔原住民、漢移民、荷蘭統治方三方或捭闔縱橫、或互為刀俎的多角關係,重寫出一段戲曲舞台觀眾至為陌生的台灣史。作為主人翁與劇名,郭懷一毋寧只是這段漫漶如鯤島沙洲的無特定宿主的歷史風雲裡的串連人物,從序場〈自由的山林〉一曲,到劇中最動人的啞女阿慕伊的抒情描寫,這齣《郭懷一》頌揚的絕不是所謂官逼民反的開發記實,更多的是婆娑之島、子民共存的關懷人道精神。

《郭懷一》在台北市大稻埕戲苑上演。這是台北市社教館援引國藝會「歌仔戲製作與演出專案」創作鼓勵與劇團扶植雙管齊下作法,從遴選劇本、選出團隊,到給予製作費、提供公演的整一套機制。尤以特別的是,台灣歌仔戲班先以「駐館」身分於10月間早前在大稻埕戲苑演出熱身,觀眾對劇團眾多資深演員廖秋、杜玉琴、王蘭花、林美香、沈花梅,音身綽綽,印象猶深;而此次,緣於劇情橫跨三族群、人物線甚多,所動員者更包括許秀琴、謝麗真、王秀文、王秋冠等,加上武功超群的一干青年演員,陣容龐大,企圖不言可喻。

劇情分三股結而為一:郭懷一(王蘭花飾)從鄭芝龍帳下移居台灣,成為結首,與荷蘭人、漢人、平埔族人和平相處,雖娶泉州婦,另結識泉州歌妓都清秀(林美香飾),兩人明月交心的情愫鋪墊為第一條情感線;平埔族麻豆社青年伊同(黃駿雄飾)不滿荷人仗勢斂稅、殺光鹿群,與另一新港社選擇歸順荷人態度不同,同時,他與郭懷一送來的漢族瘖啞女童,後取名阿慕伊(應修平飾)的非親生兄妹摯愛是第二條情感線;荷籍牧師尤牧師(許秀琴飾)帶著漢籍養女尤秀冬(謝麗真飾)進入番社,傳授平埔人識字、算術、基督信仰等文明智識,此為第三條情感線。三股情感線,傍著郭懷一率眾反荷事件始末依隨發展,而作為農民起事反荷的歷史史實,劇中安排了唐山變故(清兵入關)、渡海逃亡、血稅(荷人為防堵漢人入台,按人頭稅辦法,獎勵平埔族人抓捕漢人抵稅)、麻豆社遭荷軍殲滅、郭懷一與伊同聯手率眾反荷等一路發展下來的官逼民反情節。

就史實而言,郭懷一起事與荷人斂稅確有干連,但在台荷人三千,郭懷一所在台南一帶漢移民早已超過三萬,一比十人頭懸殊,除了急調東印度公司兵援來台之外,荷人發動麻豆社、新港社、加目溜社等平埔族人共同圍剿郭眾,卻無戲中漢人與麻豆社攜手抗敵之事。然編劇的立意也在此昭明,從郭懷一與伊同的兄弟情感,到荷籍牧師幫社番社、唾罵荷方殺人行為,到牧師、伊同分別收養漢女,這幕漢番和諧共處,命運一同的書寫,共同彰顯著本劇最重要的兩大題旨:山林共有、族群平等,以及編劇個人對於基督信仰信望愛的諸多注入。

劉南芳精研內台連台本戲文本多年,《郭懷一》劇本架構饒有相似,三股情節交纏互生,伊同第一場出現後,到了第五場才再現身;都清秀第三場出現,第四場之後就跳到第十二場;阿慕伊遲至第五場才出現,卻穩穩地占有畫龍點睛地位。這般多角色安排,仿如連台本戲觀賞趣味。而場次安排或停頓抒情,或快速轉動推前,進退有序,線頭或長或短,皆密而不亂。敘事內容豐富,文詞情致深濃卻不拗口難懂。人物生動,說情敘述言語皆合情合理,不做堆疊玩賞,更多的是饒富深意,「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唐山渡海變災民」、「平平是渡海而來,不分前後」…。

最動人的是阿慕伊這個角色,她清秀纖美,因生來殘疾被漢人棄養,卻獲平埔族收容,伊同為她哄編了一段故事,某個仙女與她交換聲音,二十歲到了,阿慕伊就可恢復聲音。荷人教她手語,讓她說出心內的話,她想將來唱歌給哥哥聽,奈何荷人滅社,她想唱出的歌再也無從出聲…,伊同的母親莎韻(廖秋飾)以高亢悲慟的嗓音唱著「伊有月娘的雙眉,山花的香味,我的阿慕伊啊~…我的祖先啊,聽我的哀求…青草蓋在伊的頂面啊,將我的子兒收留…」這段以簫伴奏的新編曲,如暗黑空谷,雲裂石穿,緊緊揪著觀眾,終至淚崩,「無法說出的心內的話」成為最深沈象徵,以肉身獻祭台灣歷史。

如此令人動容的故事穿連,容或與史實不符,終究成就一幕涵容壯闊、視野寬大的歷史襟懷。然而,製作上的不足,如漢人角色服飾、容妝幾無寫實可言,布景圖示風格不一,換景迭有誤失,以及劇幅太長,多段因人而唱的唱段(名伶太多),劇尾收束倉促,身段表演程式不足等,都不應以劇場容積大小或經費盈缺為卸詞。「有可改進空間」評價下,值得稱許的是導演黃駿雄以及音樂設計陳歆翰,年輕努力,導演在武戲的對招與畫面安排上,手法不俗,翻新套數,在抒情段落利用疊影、高低位,創造幽微情愫,心緒空間令人回味無窮,陳歆翰為每位名伶選用的唱腔各有特色,全劇唱腔繁彩多變,卻不花稍賣弄,平埔族以大鼓為節奏點,音調高昂,每每成為最動人旋律。曲調音色的成功與詞文寫作大有關係,劉南芳的台語文書寫功力功不可沒。身為外省父台籍母的外省第二代,劉南芳投入歌仔戲三十餘年青春不悔,選擇與外台戲班名伶長期合作,選擇內台戲的飽滿唱唸美學風格,台灣歌仔戲班一路挺進,在主耶穌的祝福下,《郭懷一》為歌仔戲創作劇目成就一齣不僅僅是歷史而已的本土好戲。

《郭懷一》

演出|台灣歌仔戲班
時間|2012/12/02 14:3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歷史劇或可在無傷大雅的縫隙中虛構情節以增添故事內容,須合情合理而不該顛倒是非。就史實而言,「郭懷一事件」爆發後,麻豆社未違逆荷蘭政權,且協同新港社、目加溜灣社、蕭壟社攻潰郭懷一的部眾。編劇有意塑造番漢和諧共處的樣態,反而讓新港社背負著較多的惡名,如此作法亦不見高明。(黃佳文)
12月
17
2012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