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於史實,忠於愛情《郭懷一》
12月
17
2012
郭懷一(台灣歌仔戲班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77次瀏覽
黃佳文

近年以台灣史實為故事題材的劇作漸增,譜寫、拼構著台灣開發與文化發展的歷程供現代觀眾見聞,欣見台灣歌仔戲班《郭懷一》以荷治時期的台灣為時空背景,敘說「郭懷一事件」的前因,並觸及番漢族群文化交融的隔閡與包容,全劇所關注的焦點已非「郭懷一」其人其事,龐及麻豆社與荷蘭政權糾葛、郭懷一與都清秀曖昧情事,反倒顯得紊亂龐雜,收束草率,為遵照史實發展,結局不得不落在郭懷一之死,倒也死得讓人難表同情。不禁要問《郭懷一》做為一齣歷史戲,是環顧史實以撫平族群開墾的傷痕,還是僅供題材任由鋪墜情節以作為娛樂?

歷史劇或可在無傷大雅的縫隙中虛構情節以增添故事內容,須合情合理而不該顛倒是非。就史實而言,「郭懷一事件」爆發後,麻豆社未違逆荷蘭政權,且協同新港社、目加溜灣社、蕭壟社攻潰郭懷一的部眾。編劇劉南芳有意塑造番漢和諧共處的樣態,反而讓新港社背負著較多的惡名,如此作法亦不見高明。

此外,劇中尤牧師(許秀琴飾)此一人物只見其姓不見其名,但就劇中所述之行跡,應是指荷治時期傳教士羅伯‧尤諾斯(Robert Junius, 1606-1655,或稱尤羅伯),尤羅伯於1629-1643年在台宣教,而後離開台灣,距「郭懷一事件」發生之1652年相距甚遠,可見劇中人物在編劇筆下穿越時空,為了在劇中宣教佈道而不惜迴避歷史發展;尤羅伯在臺傳教過程經過美化,刻意忽略了侵擾、脅迫的一面,如此看來,作為歷史大戲的《郭懷一》頗有粉飾錯誤的憫懷意義。

劇情為求合理反而弄巧成拙,鋪墊成超過三小時的「年度大戲」,企圖雖大但視野偏狹。台灣歌仔戲班向來以福音歌仔戲為號召,但在劇中卻罕聞福音披澤、救贖,實則是福音不能背離史實而自我失效,如此看來,尤牧師廣施福音劇情一線實為多餘,不如刪削。劉南芳撰寫此劇的企圖雖高,歷史劇不免有虛構成份,但不應背離史實而順理成章。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郭懷一(王蘭花飾)其人其事占全劇比重並不特出,且在一出場便落入生旦一見鍾情的俗套,隨著劇情發展又陷入元配鬥小三的窠臼,生旦談情說愛無非不可,但了無新意的情節則降低了全劇內涵的高度。都清秀(林美香飾)等人渡海來臺被荷蘭士兵迫擊,因此懷恨的都清秀揚言挺身而出欲抵抗荷蘭人,郭懷一反倒像是為愛而戰,為了都清秀鋌而走險,其動機不僅大大削弱了人物形象,也抹煞爭求漢人生機的訴求、意圖,不僅如此,「郭懷一事件」在密謀佈局上有其縝密之處,但在劇中簡而化之,使其形象更被塑造成有勇無勇的莽夫,甚為可惜。

《郭懷一》欲呈現荷治時期的台灣景況著實不易,勢必得面對不同文化內涵與特質如何呈現的問題,編劇劉南芳難以避免的首要難題便是語言的呈現,採取在地化的方式讓所有人物皆以台灣話述說,以利觀眾欣賞。既是如此,導演則有必要對此課題有所闡發,一來深入探掘荷蘭統治局面下的台灣歷史與文化,二來闡揚歷史洪流中族群的涵融以做為警醒,但導演缺乏這樣的視野觀點,也忽略了文化差異的特質,何不刻意地讓麻豆社民、荷蘭人以略微奇異的腔調口吻對話、述說以貼近實況?此外,郭懷一自幼生長在泉州,但在劇中也並非說泉州話,從劇中人物所使用的語言來看,亦有著相當大的矛盾。

  

導演黃駿雄在全劇應有良善的調度,但音樂曲調、身段功法、服裝佈景卻各自為政,缺乏聯繫、統一。全劇音樂相當動聽,並以新編樂曲來展現原住民族的歌樂特色,留意到文化的多元展示;較為奇特之處在於都清秀彈奏琵琶時為何場上傳來伴奏,難道不能有琵琶輕靈幽遠的獨奏嗎?;伊同(黃駿雄飾)等麻豆社民赤腳行跡卻展現生角步法,豈非不倫不類?而此一程式在後面幾場卻又消失,讓人難以辨明導演的觀點是同中顯異,抑或異中求同?此外,劇中多處的表演顯得缺乏情理,如行船的過程中,龍官不時展現武功,在搖晃的船上如此行止意義何在?海戰時,兩方人馬的戰況猶如在平地作戰,亦看不出虛擬寫意性質的表現;另,舞台斜置於舞台一側充作大船,都清秀時而走下豈非投海?種種調度安排令人感到疑惑,著實需要省視。

而全劇濫用佈景換場則有著顯而易見的缺陷。賴以換場的舞台佈景善加運用則可達到移時易地的效果,《郭懷一》場景繁多但佈景有限,使得換場的意義與效果不彰,甚至不同場景用同一種佈景,那麼又有何效果?除此之外,佈景的繪製也有著極大的疏漏,場上擺放的桌椅背後卻是門窗,這種擺設自古以來絕無僅有,更顯得視覺畫面構造相當粗糙,與其如此不如捨棄佈景,全憑演員口述移時易地,也免除演員頻頻被佈景阻礙行動的窘況。

另,全劇在原住民服飾上的設計難見用心,對於西拉雅族服飾可再考究(鹿皮、苧麻製品),且台灣沒有老虎為何伊同衣著是虎皮所製?若為了突出角色或可在頭飾等處與眾不同,避免犯下謬誤。此外,演員頻頻更換服裝不脫戲班習氣,也未見服飾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意義與作用,可再調整。

台灣歌仔戲班有許多資歷豐厚的演員,陣容堅強,資深演員雖多,但缺乏其他人物幫襯,排場、陣勢顯得薄弱之外,戲份分配倒也成了困難的課題,編劇企圖雖大但張力有限,資深演員精湛的唱唸做打若只是曇花一現則頗為可惜,觀眾樂見精湛的唱唸做打,對於劇團提拔新人也相當稱許。作為年度大戲的《郭懷一》雖有瑕疵,但題材的開拓、內容的涵括、文化的見解對於歌仔戲的拓墾有其新象,期待耕耘的田壤育長新苗,成為茂林。

《郭懷一》

演出|台灣歌仔戲班
時間|2012/12/01 14:3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為主人翁與劇名,郭懷一毋寧只是這段漫漶如鯤島沙洲的無特定宿主的歷史風雲裡的串連人物,從序場〈自由的山林〉一曲,到劇中最動人的啞女阿慕伊的抒情描寫,這齣《郭懷一》頌揚的絕不是所謂官逼民反的開發記實,更多的是婆娑之島、子民共存的關懷人道精神。(紀慧玲)
12月
05
2012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