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於史實,忠於愛情《郭懷一》
12月
17
2012
郭懷一(台灣歌仔戲班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94次瀏覽
黃佳文

近年以台灣史實為故事題材的劇作漸增,譜寫、拼構著台灣開發與文化發展的歷程供現代觀眾見聞,欣見台灣歌仔戲班《郭懷一》以荷治時期的台灣為時空背景,敘說「郭懷一事件」的前因,並觸及番漢族群文化交融的隔閡與包容,全劇所關注的焦點已非「郭懷一」其人其事,龐及麻豆社與荷蘭政權糾葛、郭懷一與都清秀曖昧情事,反倒顯得紊亂龐雜,收束草率,為遵照史實發展,結局不得不落在郭懷一之死,倒也死得讓人難表同情。不禁要問《郭懷一》做為一齣歷史戲,是環顧史實以撫平族群開墾的傷痕,還是僅供題材任由鋪墜情節以作為娛樂?

歷史劇或可在無傷大雅的縫隙中虛構情節以增添故事內容,須合情合理而不該顛倒是非。就史實而言,「郭懷一事件」爆發後,麻豆社未違逆荷蘭政權,且協同新港社、目加溜灣社、蕭壟社攻潰郭懷一的部眾。編劇劉南芳有意塑造番漢和諧共處的樣態,反而讓新港社背負著較多的惡名,如此作法亦不見高明。

此外,劇中尤牧師(許秀琴飾)此一人物只見其姓不見其名,但就劇中所述之行跡,應是指荷治時期傳教士羅伯‧尤諾斯(Robert Junius, 1606-1655,或稱尤羅伯),尤羅伯於1629-1643年在台宣教,而後離開台灣,距「郭懷一事件」發生之1652年相距甚遠,可見劇中人物在編劇筆下穿越時空,為了在劇中宣教佈道而不惜迴避歷史發展;尤羅伯在臺傳教過程經過美化,刻意忽略了侵擾、脅迫的一面,如此看來,作為歷史大戲的《郭懷一》頗有粉飾錯誤的憫懷意義。

劇情為求合理反而弄巧成拙,鋪墊成超過三小時的「年度大戲」,企圖雖大但視野偏狹。台灣歌仔戲班向來以福音歌仔戲為號召,但在劇中卻罕聞福音披澤、救贖,實則是福音不能背離史實而自我失效,如此看來,尤牧師廣施福音劇情一線實為多餘,不如刪削。劉南芳撰寫此劇的企圖雖高,歷史劇不免有虛構成份,但不應背離史實而順理成章。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郭懷一(王蘭花飾)其人其事占全劇比重並不特出,且在一出場便落入生旦一見鍾情的俗套,隨著劇情發展又陷入元配鬥小三的窠臼,生旦談情說愛無非不可,但了無新意的情節則降低了全劇內涵的高度。都清秀(林美香飾)等人渡海來臺被荷蘭士兵迫擊,因此懷恨的都清秀揚言挺身而出欲抵抗荷蘭人,郭懷一反倒像是為愛而戰,為了都清秀鋌而走險,其動機不僅大大削弱了人物形象,也抹煞爭求漢人生機的訴求、意圖,不僅如此,「郭懷一事件」在密謀佈局上有其縝密之處,但在劇中簡而化之,使其形象更被塑造成有勇無勇的莽夫,甚為可惜。

《郭懷一》欲呈現荷治時期的台灣景況著實不易,勢必得面對不同文化內涵與特質如何呈現的問題,編劇劉南芳難以避免的首要難題便是語言的呈現,採取在地化的方式讓所有人物皆以台灣話述說,以利觀眾欣賞。既是如此,導演則有必要對此課題有所闡發,一來深入探掘荷蘭統治局面下的台灣歷史與文化,二來闡揚歷史洪流中族群的涵融以做為警醒,但導演缺乏這樣的視野觀點,也忽略了文化差異的特質,何不刻意地讓麻豆社民、荷蘭人以略微奇異的腔調口吻對話、述說以貼近實況?此外,郭懷一自幼生長在泉州,但在劇中也並非說泉州話,從劇中人物所使用的語言來看,亦有著相當大的矛盾。

  

導演黃駿雄在全劇應有良善的調度,但音樂曲調、身段功法、服裝佈景卻各自為政,缺乏聯繫、統一。全劇音樂相當動聽,並以新編樂曲來展現原住民族的歌樂特色,留意到文化的多元展示;較為奇特之處在於都清秀彈奏琵琶時為何場上傳來伴奏,難道不能有琵琶輕靈幽遠的獨奏嗎?;伊同(黃駿雄飾)等麻豆社民赤腳行跡卻展現生角步法,豈非不倫不類?而此一程式在後面幾場卻又消失,讓人難以辨明導演的觀點是同中顯異,抑或異中求同?此外,劇中多處的表演顯得缺乏情理,如行船的過程中,龍官不時展現武功,在搖晃的船上如此行止意義何在?海戰時,兩方人馬的戰況猶如在平地作戰,亦看不出虛擬寫意性質的表現;另,舞台斜置於舞台一側充作大船,都清秀時而走下豈非投海?種種調度安排令人感到疑惑,著實需要省視。

而全劇濫用佈景換場則有著顯而易見的缺陷。賴以換場的舞台佈景善加運用則可達到移時易地的效果,《郭懷一》場景繁多但佈景有限,使得換場的意義與效果不彰,甚至不同場景用同一種佈景,那麼又有何效果?除此之外,佈景的繪製也有著極大的疏漏,場上擺放的桌椅背後卻是門窗,這種擺設自古以來絕無僅有,更顯得視覺畫面構造相當粗糙,與其如此不如捨棄佈景,全憑演員口述移時易地,也免除演員頻頻被佈景阻礙行動的窘況。

另,全劇在原住民服飾上的設計難見用心,對於西拉雅族服飾可再考究(鹿皮、苧麻製品),且台灣沒有老虎為何伊同衣著是虎皮所製?若為了突出角色或可在頭飾等處與眾不同,避免犯下謬誤。此外,演員頻頻更換服裝不脫戲班習氣,也未見服飾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意義與作用,可再調整。

台灣歌仔戲班有許多資歷豐厚的演員,陣容堅強,資深演員雖多,但缺乏其他人物幫襯,排場、陣勢顯得薄弱之外,戲份分配倒也成了困難的課題,編劇企圖雖大但張力有限,資深演員精湛的唱唸做打若只是曇花一現則頗為可惜,觀眾樂見精湛的唱唸做打,對於劇團提拔新人也相當稱許。作為年度大戲的《郭懷一》雖有瑕疵,但題材的開拓、內容的涵括、文化的見解對於歌仔戲的拓墾有其新象,期待耕耘的田壤育長新苗,成為茂林。

《郭懷一》

演出|台灣歌仔戲班
時間|2012/12/01 14:3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為主人翁與劇名,郭懷一毋寧只是這段漫漶如鯤島沙洲的無特定宿主的歷史風雲裡的串連人物,從序場〈自由的山林〉一曲,到劇中最動人的啞女阿慕伊的抒情描寫,這齣《郭懷一》頌揚的絕不是所謂官逼民反的開發記實,更多的是婆娑之島、子民共存的關懷人道精神。(紀慧玲)
12月
05
2012
《精衛》最迷人之處,是它拒絕走一條「混搭」、「拼貼」的捷徑,而是將雙方系統進行深層滲透,讓兩種身體語言彼此學習,最終產生質變。
5月
11
2025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