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發新聲,勇敢逐夢《風神寶寶之火焰山》
3月
12
2013
風神寶寶之火焰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41次瀏覽
劉美芳(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明華園總團團長陳勝福一向以擁有敏銳市場嗅覺著稱,多次帶領劇團完成看似離經叛道卻總能開創新局的挑戰;而今他又從少子化風潮中意識到兒童戲劇燦亮的前景,創辦了「風神寶寶」劇團,委由企管系畢業的女兒陳昭賢擔任團長,展現專業的製作行銷長才,請出了自家人孫翠鳳與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擔任藝術總監,提供豐沛的藝術及人脈資源。於是創團首部作品《風神寶寶之火焰山》,便以堅實的創作團隊為後盾,打造出結合歌子戲、雜技、歌舞、現代劇場及3D動畫,又具有明華園一貫華麗奇幻風格的兒童戲劇。

全劇取材自最廣為人知的《西遊記》故事,擷取三藏師徒過火焰山借芭蕉扇的段落,但不管人物性格、情節發展都有極為大膽發想的顛覆與解構,想像瑰奇,創意無限。台北場特別找來了大咖演員孫翠鳳與蘇達分飾牛魔王與鐵扇公主,刻意不以其本色應工,裝扮造型已頗為吸睛;加以性格的翻轉,公主負責主理事務,魔王成了怕老婆一族,更是「笑」果十足。劇中主角「風神寶寶」由陳昭賢親自飾演,角色年齡與兒童觀眾接近,容易取得認同,台上台下互動熱絡,歡聲四起。他既是牛魔王與鐵扇公主的孩子,明顯是以「紅孩兒」為範本,一樣手持火尖槍、修得三昧真火,然而以「風神」為名,若用台語發音,猶可襯其少年英豪氣傲心高的神采;可惜劇中多以國語叫喚,他既不是腳踏「風火輪」的李哪吒,也沒有能一翻十萬八千里的觔斗雲,綜核名實似乎不甚相稱。

劇團自詡為「台灣第一個以東方文化與本土藝術說故事的兒童劇場」,果真如此?撇開各劇種都嘗試過的兒童戲曲不論,以「東方文化」為素材的兒童戲劇多到不可勝數。紙風車劇團從1999年起的生肖系列就推出過《武松打虎》、《哪吒大鬧龍宮》、《白蛇傳》、《小小羊兒要回家-三國奇遇記》、《西遊記-孫悟空大戰牛魔王》等戲。若要加上「本土藝術」甚至是戲曲身段的,早在二十多年前(1990年)魔奇兒童劇團便搬演過李永豐編導的《哪吒鬧海》,劇中真人演員還與布袋戲偶同台演出,劇本更被選入「臺灣兒童文學一百」。

風神寶寶劇團與一般兒童劇團最大的差異該在音樂吧!除了新編歌曲,劇中絕大多數的曲調來自傳統歌子戲與台灣民歌小調,經過重新編曲處理,在熟悉的旋律中添增現代新意,頗受觀眾好評,場外的故事劇場音樂CD禮盒更是熱賣到供不應求。遺憾的是演出時多數的演唱選擇以對嘴的方式處理,完全背馳了每次演出文本都該是唯一獨有的劇場價值。而且演員在台上演出,表現優劣或有仁智不同的詮解,為了劇場效果,即興的發揮本也無可厚非;但不該使用不恰當的語彙,尤其在兒童觀眾面前。而在售票的專業劇場裡更不該犯的錯誤便是笑場,甚至是一笑再笑到無法收拾的狀態,竟得煩勞寬容的觀眾以掌聲鼓舞,協助演員恢復演出。新生的劇團有衝勁理想勇於嘗試固然是好事,年輕演員的專/敬業態度恐怕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風神寶寶之火焰山》

演出|風神寶寶兒童劇團
時間|2013/03/10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語言表現方式而言,除了歌仔戲的曲調之外,說台語或演唱台語歌曲,當然是另一種東方文化的隱喻──正港的臺灣!多用絕對無害,但得善用。「你祖母」這三個字彷彿代表了臺灣人「我」的表述方式。(一朵云)
4月
18
2013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