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方文化」成為符號表徵時,劇作中的各項因子必會引發預期檢視的好奇心理。「火焰山」,就故事文本而言,足夠突顯遠古神州的文化意義。無論是《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紅孩兒或是《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兒童所能接觸到的東方奇幻世界,就是由他們領頭冒險。這些角色在舞台上,除了百變與翻滾之外,還有一份來自台下觀眾身分認同的歸屬感。而歌仔戲的表演方式,十番鑼鼓、絲竹曲藝,流動著的是文武場的戲曲美學;其曲調的庶民質樸風格,更是容易使兒童從中領略歌仔戲的箇中滋味。除此之外,皮影戲的穿插及戲曲動作(山膀)的互動教學,都能見到導演的凸顯策略。臺灣第一個用歌仔戲與東方文化說故事的兒童劇場,的確在正統與民間流行文化之間找到形塑特色的第三空間。
唯該齣劇作尚有幾項東方文化的特色不在預期之中。對嘴演唱的表現方式算是首當其衝。正式的傳統戲曲表演,向來是由樂團現場演奏,即便以卡拉ok的方式的演唱,那也是一種,但忽而跟不上又忽而搶拍的對嘴唱戲,如此將歌仔戲的現代化「綜藝」取代,兒童很難從中領略到歌仔戲的聲腔語韻之美。就語言表現方式而言,除了歌仔戲的曲調之外,說台語或演唱台語歌曲,當然是另一種東方文化的隱喻-正港的臺灣!多用絕對無害,但得善用。「你祖母把你變成牛奶糖」(臺語),「你祖母」三字搭配上想當然爾的神韻,又是鐵扇公主以母親的身分說出,在觀眾哄然大笑之餘,這三個字彷彿就代表了臺灣人「我」的表述方式。而劇中常出現「你確定ok?」或「非常的no problem!」等中英「和體」的夾雜式語言,亦隱藏著無法避免的成人觀,假想流行語的淺白能拉近與兒童的距離,當鐵扇公主對牛魔王說著:你是-「河馬打哈欠,剩一張嘴!」,台下似乎也有著一張張小嘴慌張的找不到笑梗而感到驚訝。最後,唐三藏的Rap演唱,音樂設計本身並沒有問題,抒情搖滾頗具特色,但從自古至今已經被符號化的角色「唐三藏」嘴中唱出,力道之大,除了震撼之外,不禁令人懷疑,這段Rap的演唱,不僅僅是「複製」了西方的流行音樂,更是一種無所不在的、長期的被西方文化霸權影響下的產物罷了。
如果說「東方文化」的符號文本,是特別為在地兒童量身訂作的,那麼,除了要兼具兒童性與戲劇美學之外,更不能忽略,戲劇表演除了是「演現」(performance)的一種,更是訊息的傳達。舞台上演員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在除了取得笑聲之外,還要能與觀眾產生「物/我」往返的情趣流動,那是一種彼此感染、互相啟發的心靈激盪,在新的意涵創生之際,新的文化位置也隨即產生。
《風神寶寶之火焰山》
演出|風神寶寶兒童劇團
時間|2013/03/09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