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戲曲的文化認同《風神寶寶之火焰山》
4月
18
2013
風神寶寶之火焰山(風神寶寶兒童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3次瀏覽
一朵云(教育人士)

當「東方文化」成為符號表徵時,劇作中的各項因子必會引發預期檢視的好奇心理。「火焰山」,就故事文本而言,足夠突顯遠古神州的文化意義。無論是《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紅孩兒或是《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兒童所能接觸到的東方奇幻世界,就是由他們領頭冒險。這些角色在舞台上,除了百變與翻滾之外,還有一份來自台下觀眾身分認同的歸屬感。而歌仔戲的表演方式,十番鑼鼓、絲竹曲藝,流動著的是文武場的戲曲美學;其曲調的庶民質樸風格,更是容易使兒童從中領略歌仔戲的箇中滋味。除此之外,皮影戲的穿插及戲曲動作(山膀)的互動教學,都能見到導演的凸顯策略。臺灣第一個用歌仔戲與東方文化說故事的兒童劇場,的確在正統與民間流行文化之間找到形塑特色的第三空間。

唯該齣劇作尚有幾項東方文化的特色不在預期之中。對嘴演唱的表現方式算是首當其衝。正式的傳統戲曲表演,向來是由樂團現場演奏,即便以卡拉ok的方式的演唱,那也是一種,但忽而跟不上又忽而搶拍的對嘴唱戲,如此將歌仔戲的現代化「綜藝」取代,兒童很難從中領略到歌仔戲的聲腔語韻之美。就語言表現方式而言,除了歌仔戲的曲調之外,說台語或演唱台語歌曲,當然是另一種東方文化的隱喻-正港的臺灣!多用絕對無害,但得善用。「你祖母把你變成牛奶糖」(臺語),「你祖母」三字搭配上想當然爾的神韻,又是鐵扇公主以母親的身分說出,在觀眾哄然大笑之餘,這三個字彷彿就代表了臺灣人「我」的表述方式。而劇中常出現「你確定ok?」或「非常的no problem!」等中英「和體」的夾雜式語言,亦隱藏著無法避免的成人觀,假想流行語的淺白能拉近與兒童的距離,當鐵扇公主對牛魔王說著:你是-「河馬打哈欠,剩一張嘴!」,台下似乎也有著一張張小嘴慌張的找不到笑梗而感到驚訝。最後,唐三藏的Rap演唱,音樂設計本身並沒有問題,抒情搖滾頗具特色,但從自古至今已經被符號化的角色「唐三藏」嘴中唱出,力道之大,除了震撼之外,不禁令人懷疑,這段Rap的演唱,不僅僅是「複製」了西方的流行音樂,更是一種無所不在的、長期的被西方文化霸權影響下的產物罷了。

如果說「東方文化」的符號文本,是特別為在地兒童量身訂作的,那麼,除了要兼具兒童性與戲劇美學之外,更不能忽略,戲劇表演除了是「演現」(performance)的一種,更是訊息的傳達。舞台上演員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在除了取得笑聲之外,還要能與觀眾產生「物/我」往返的情趣流動,那是一種彼此感染、互相啟發的心靈激盪,在新的意涵創生之際,新的文化位置也隨即產生。

《風神寶寶之火焰山》

演出|風神寶寶兒童劇團
時間|2013/03/09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遺憾的是演出時多數的演唱選擇以對嘴的方式處理,完全背馳了每次演出文本都該是唯一獨有的劇場價值。即興的發揮本也無可厚非,但不該使用不恰當的語彙,尤其在兒童觀眾面前。(劉美芳)
3月
12
2013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