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符號與想像《月亮湖上的香蕉船》
7月
16
2013
月亮上的香蕉船(聽我說故事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3次瀏覽
李雨珊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聽我說故事劇場創團作品《月亮湖上的香蕉船》,整場演出只有四位演員,憑藉她們僅有的肢體與聲音表情,在非典型的劇場空間中,為在場的大小觀眾們表演一段由繪本改編的故事:小熊噗噗得知森林裡有一座美麗的月亮湖,便呼朋引伴踏上尋找月亮湖的冒險旅程。演員化身說書人帶領觀眾一同放下對這個沒有任何舞台布景的「空的空間」的疑慮,和小熊一起經驗這場冒險。不同於其他國內兒童劇,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不需要華麗的服裝、道具或布景,整場演出的外在裝飾或內在意涵都在於演員的表演,這樣的表演為台灣兒童劇場注入新意。

所有的劇場符號皆來自演員自身的創造,演員從觀眾一踏進紀念館便開始表演,她們化身前台工作人員,設計了別出心裁的付票款方式──將金幣(50元)投入許願池,以及剪出月亮造型的戲票,這些對於觀眾而言都是新鮮的劇場符號。該劇選擇在非正式的表演空間演出,因地制宜發展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開場。從四面八方而來的聲音及出場,這樣的新奇需要觀眾暫停懷疑、一起想像,跟隨演員的一舉一動,也許只是個轉身她們改變了身份,或為角色、佈景、道具,演員在舞台上、在觀眾面前將符號轉化。那樣的轉化極為快速,故事劇場箇中趣味就在這樣的迅雷不及掩耳中,每種轉化都是一個符號性的選擇。

再者,四個女演員在場上變身成各具特性及符號的角色,翹著尾巴的鴨子,說話尾音總是「…ㄚ…ㄚ」、有著長長脖子的鴕鳥婆、嘴巴大又長的小鱷魚、像彎形月的香蕉船等,這些符號的選擇或許為了親近孩童的世界,但似乎過於實物導向。難道香蕉船只能以一彎船身來表現?船身又只能以演員的雙臂彎來代表?巫婆說話一定要有尖銳嗓音?且主要角色由固定的演員扮演,令人覺得有些不自然,這樣的表現,使整體少了些流動的美感與驚奇。

對觀眾與劇組而言,每種設計都有其意義,這些意義或為劇組賦予的,或為觀眾自行建構的接受美學。然而,符號的載體(能指)有其次文化的存在,舉凡成人與兒童觀眾間、東方與西方文化間,對於符號載體的理解有著不同面向與層次。因此,符號性的選擇有其侷限,端賴劇組的定位與符號所承載的觀眾群,這場演出的觀眾定位與符號的承載間還有些模糊地帶,巫婆在廚房調配毒餅乾的橋段有許多符號選擇,其所承載的觀眾群不一致。

演員為演出做的多方嘗試令人激賞,但為月亮湖上灑下的金黃色彩配音,那樣的「ㄙㄥ~ㄙㄥ~ㄙㄥ」或許能破壞巫婆的眼睛,進而解除魔法,但也影響觀眾對於金黃色月光灑在湖面上的想像。劇末演員引人入勝的歌聲,為該劇增添無限風采,但歌曲卻是改編自耳熟能詳的《倫敦鐵橋》與《月光》,這樣的安排使觀眾在幻想與現實的邊緣拉扯著。

開場的冒險故事有著很好的鋪陳,小熊在旅程中與動物朋友的互動饒富趣味,有美好堅定的友誼,也有意見不和、爭吵的衝突,就好像小觀眾在現實世界的寫照,因而近乎人情。可惜的是頭重腳輕的文本編排,令人意猶未盡,那艘香蕉船似乎還在湖面上擺盪著…

《月亮湖上的香蕉船》

演出|聽我說故事劇場
時間|2013/06/09  16:30
地點|台南郭柏川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