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的難題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
1月
08
2022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左撇子工場提供/攝影 光舟影像工作室陳資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5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藉由一種突顯「扮演」的手法,彰顯社會框架的牽制、人際關係中的自我表演性。劇情描述辦公室政治的一個典型,通過中學校長、家長會長、創科班導師、輔導室主任,及應邀前來洽談校園活動主持的藝人「饅頭姊姊」等五名角色【1】的互動,呈現群體中的權力關係,人事與利益上的衝突較勁。


交替演出披露結構惡性

體制下的連鎖效應、人性缺陷,在劇中被言及。如資源受限(學校經費與人員短缺、招生困難等老問題)、虛偽意識(校長與主任表面抬舉家長會長,卻私下嘲笑其炫富與裝模作樣的偽善行徑)、職場性騷擾(饅頭姊姊在拍照時遭受其他人的刻意身體碰觸)、無意義的消耗與花費(會長的餽贈匾額、主任的團購成癮)、公務系統的荒謬(簽到單的行政程序),或是「官二代」的絕對優勢(一本正經又正派的留美導師,原來是校長不敢觸怒的董事長公子)等刻板印象與現象,一一披露現形。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左撇子工場提供/攝影 光舟影像工作室陳資涵)

有如短劇風陳設的單一場景,且無中場間斷的線性情節裡,五名角色的每個人物,皆由兩位演員於舞台進出之間對調交替演出(如饅頭姊姊一角,首先由柯念萱飾演,之後轉由呂俊翰反串飾演,最終段再返回由柯念萱飾演)。劇本的人物性格設定、衣著服飾、情節走向,並無依據交替演出的演員外型或性別而改變。猶如讓同一張代表社會化象徵意義的面具,經由不同演員的演繹,通過其語言、姿態、服裝等外在元素,浮現特定人物形象所具備的社會歸屬性,如性別、年齡、地位等面向的標籤。或許就近似於高夫曼【2】筆下,受符號喬裝的個體,在如同自我表演的社會關係裡,受制於內化的人際結構因襲。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左撇子工場提供/攝影 光舟影像工作室陳資涵)

饅頭的靜態質地在此劇被賦予一種戲謔的演技,於開場即現身於照明的中心,自此扣合著劇中人物的無謂喧囂、尷尬處境。如藝人「饅頭姊姊」,姿態親和、順從、略帶傻氣,但勇於自我開創,然而真實身份是名千金。僅以對話道出的一樁校園霸凌,關於創科班學生強迫普通班學生以嘴銜住饅頭,拍攝「豬公照」的惡行,讓「饅頭」成為一個屈辱的代名,卻隨著話題的繼續始終無法觸及事件核心,使真相始終遭受輕忽、扭曲,就像在現實生活光景。而科學實驗〈多孔隙食品的結構〉將饅頭置於假牙間以觀察組織反應力的設定,營造荒唐可笑的視覺情境,更影射體制裡潛在的結構惡性。


扮演所突顯的框架侷限

尤其,刻意突顯的扮演行為,讓劇中人物受詮釋的當下,同時傳達出「社會上的各種角色乃是因社會場景及在其中的表演而成立」這樣的訊息。換句話說,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意識,並不先於對社會中各種角色關係的經歷。因而,正是透過扮演表現刻板印象與成見,演員與觀眾得以演出並識破劇中默許的共犯關係和被常態化的扭曲處境。特別是演員的性別反串,展現出社會文化過程所構成的性別特質和慣例。如在一段眾人合照的橋段裡,分別皆由生理男性演員反串的女性會長與生理女性演員飾演的饅頭姊姊,提及關於女性開車和家庭重男輕女的觀點分歧。為了讓照片更添「孕味」,會長以及由女性反串的男性主任,要求饅頭姊姊將一頂安全帽藏入衣內以便展示腹部鼓起。這場語調滑溜,論點偏頗,權力不對等的社會縮影,揭露男女二元結構的過度簡化,及其導致的扁平社會認識與踐行。再者,藉由一名跨性別男性(FTM)【3】演員,交替分飾兩位在角色設定上皆為男性的主任與導師,更加問題化性別印象的刻板和性別框架的侷限。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左撇子工場提供/攝影 光舟影像工作室陳資涵)

在這名為「饅頭幻想」的諷刺作品裡,一種另類「劇中劇」的對照效果,藉著反映現實的劇情和強調交替反串的演繹,兩者的結合而成形。為原本就已不平靜的主導情節,注入一股衝撞之力,突顯日常行為中的自我表演性與性別刻劃僵局,複雜化「人生如戲」的命題。


註釋

1、五名角色分別設定為男性中學校長、女性家長會長、男性創科班導師、男性輔導室主任,及女性藝人「饅頭姊姊」。
2、Erving Goffman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Anchor.
3、跨性別男性,英語為 Transman,簡稱 FTM 或 F2M(female-to-male) 。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

演出|左撇子工場
時間|2021/12/03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