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的難題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
1月
08
2022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左撇子工場提供/攝影 光舟影像工作室陳資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8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藉由一種突顯「扮演」的手法,彰顯社會框架的牽制、人際關係中的自我表演性。劇情描述辦公室政治的一個典型,通過中學校長、家長會長、創科班導師、輔導室主任,及應邀前來洽談校園活動主持的藝人「饅頭姊姊」等五名角色【1】的互動,呈現群體中的權力關係,人事與利益上的衝突較勁。


交替演出披露結構惡性

體制下的連鎖效應、人性缺陷,在劇中被言及。如資源受限(學校經費與人員短缺、招生困難等老問題)、虛偽意識(校長與主任表面抬舉家長會長,卻私下嘲笑其炫富與裝模作樣的偽善行徑)、職場性騷擾(饅頭姊姊在拍照時遭受其他人的刻意身體碰觸)、無意義的消耗與花費(會長的餽贈匾額、主任的團購成癮)、公務系統的荒謬(簽到單的行政程序),或是「官二代」的絕對優勢(一本正經又正派的留美導師,原來是校長不敢觸怒的董事長公子)等刻板印象與現象,一一披露現形。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左撇子工場提供/攝影 光舟影像工作室陳資涵)

有如短劇風陳設的單一場景,且無中場間斷的線性情節裡,五名角色的每個人物,皆由兩位演員於舞台進出之間對調交替演出(如饅頭姊姊一角,首先由柯念萱飾演,之後轉由呂俊翰反串飾演,最終段再返回由柯念萱飾演)。劇本的人物性格設定、衣著服飾、情節走向,並無依據交替演出的演員外型或性別而改變。猶如讓同一張代表社會化象徵意義的面具,經由不同演員的演繹,通過其語言、姿態、服裝等外在元素,浮現特定人物形象所具備的社會歸屬性,如性別、年齡、地位等面向的標籤。或許就近似於高夫曼【2】筆下,受符號喬裝的個體,在如同自我表演的社會關係裡,受制於內化的人際結構因襲。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左撇子工場提供/攝影 光舟影像工作室陳資涵)

饅頭的靜態質地在此劇被賦予一種戲謔的演技,於開場即現身於照明的中心,自此扣合著劇中人物的無謂喧囂、尷尬處境。如藝人「饅頭姊姊」,姿態親和、順從、略帶傻氣,但勇於自我開創,然而真實身份是名千金。僅以對話道出的一樁校園霸凌,關於創科班學生強迫普通班學生以嘴銜住饅頭,拍攝「豬公照」的惡行,讓「饅頭」成為一個屈辱的代名,卻隨著話題的繼續始終無法觸及事件核心,使真相始終遭受輕忽、扭曲,就像在現實生活光景。而科學實驗〈多孔隙食品的結構〉將饅頭置於假牙間以觀察組織反應力的設定,營造荒唐可笑的視覺情境,更影射體制裡潛在的結構惡性。


扮演所突顯的框架侷限

尤其,刻意突顯的扮演行為,讓劇中人物受詮釋的當下,同時傳達出「社會上的各種角色乃是因社會場景及在其中的表演而成立」這樣的訊息。換句話說,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意識,並不先於對社會中各種角色關係的經歷。因而,正是透過扮演表現刻板印象與成見,演員與觀眾得以演出並識破劇中默許的共犯關係和被常態化的扭曲處境。特別是演員的性別反串,展現出社會文化過程所構成的性別特質和慣例。如在一段眾人合照的橋段裡,分別皆由生理男性演員反串的女性會長與生理女性演員飾演的饅頭姊姊,提及關於女性開車和家庭重男輕女的觀點分歧。為了讓照片更添「孕味」,會長以及由女性反串的男性主任,要求饅頭姊姊將一頂安全帽藏入衣內以便展示腹部鼓起。這場語調滑溜,論點偏頗,權力不對等的社會縮影,揭露男女二元結構的過度簡化,及其導致的扁平社會認識與踐行。再者,藉由一名跨性別男性(FTM)【3】演員,交替分飾兩位在角色設定上皆為男性的主任與導師,更加問題化性別印象的刻板和性別框架的侷限。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左撇子工場提供/攝影 光舟影像工作室陳資涵)

在這名為「饅頭幻想」的諷刺作品裡,一種另類「劇中劇」的對照效果,藉著反映現實的劇情和強調交替反串的演繹,兩者的結合而成形。為原本就已不平靜的主導情節,注入一股衝撞之力,突顯日常行為中的自我表演性與性別刻劃僵局,複雜化「人生如戲」的命題。


註釋

1、五名角色分別設定為男性中學校長、女性家長會長、男性創科班導師、男性輔導室主任,及女性藝人「饅頭姊姊」。
2、Erving Goffman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Anchor.
3、跨性別男性,英語為 Transman,簡稱 FTM 或 F2M(female-to-male) 。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

演出|左撇子工場
時間|2021/12/03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現代也好、進步也好,都是迂迴地在離開過去的旅途中抵達。克里奧社會並不會被諾克斯社會所根絕,諾克斯社會也仰賴克里奧社會才得以運作。於是,描繪未來也是在描繪現在:為社會性質漫長的轉型進行切片,這是一部關於過渡(transition)的作品。
8月
29
2024
《太陽》一齣戲的母題圍繞著兩個因為病毒感染而分化的對立群體,子題則切入深究陽光下光明的存在應隸屬誰人。由衝突出發,便該由衝突化解這些對立,然而該劇卻似乎並未想給予觀眾一個關於分化與對立的二元答案,而是放置在了權力、家庭、個人、世代、資本與未來這些更大的面向來供個人思辨。
8月
29
2024
那麼,「陽」在華語社群的文化裡,具有什麼樣的意涵?容我在此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我們以華語裡的「陰陽」意涵來看,這齣戲就會開展出很不一樣的面向──它不只是在談種族,還攸關性/別。
8月
27
2024
我們也不能確定所謂的「異質性」是否真的能夠用來窮盡、描述或是代表所有人的經驗。於是,我們每一年都驚嘆著一屆又一屆不同的青少年身上蘊含、迸發出的強大能量,或是讚賞每次演出豐富的自我挑戰或情節亮點;但是,每一屆共通的蒙太奇手法,卻也讓前述「每一個人都很不一樣」的異質性,被悄悄地轉變為「每一次演出都很特殊」的普遍性。
8月
23
2024
如果當年《圓環物語》擁有多位高知名度與魅力的演員,達成表演與文本上的精采濃度,今年接替三十七年後為角色再創舞台形象的新一代演員,不辱使命,甚且更為專業而令人動容。這是台灣現代劇場四十年累積的成果之一,也是【表坊】重製《圓環物語》令人激賞的成績。
8月
23
2024
從歷史劇、家庭劇到劇場自我指涉的層層遞進,我們更看到了嚎哮排演不只是個依靠諧音或是小黃哏贏取觀眾好評的喜劇組合。在喜劇的形式包裝下,也潛藏著某種批判性。我們可以將本作定位在嚎哮排演兩種不同創作脈絡的交叉點上。
8月
21
2024
劇中人的身體在某些時刻成為道路,似乎也象徵著大自然與人的生命一般的存在,身體好比道路一般被踩踏的同時,更容易讓觀者投射出懊悔與反思。人類在大自然中的存活日常,在多數人的心中並不是一件需要追求的事,然而「存活」在劇中顯得不再平凡也不再容易,演員身體的「盡力」表述了活著的使力與使不上力。
8月
21
2024
當年的缺位不一定需要今日的打光,而今日的缺位又該如何被看見?……一旦指認缺位之必要浮上檯面,我們就彷彿瞥見劇中的某人正要啟齒。但那個「某種東西」的名字,至今還只是他無法誦念的符號,該怎麼擺置嘴型、調整聲調,又怎麼該拉出它與其他歷史、其他角色的相對座標,都讓他困擾,暫時還沒能發出聲音。
8月
20
2024
當1986年的《闖入者》成為了一個無法不被其闖入的結構時,2024年的《闖入者》透過「逃離」來重新「闖入」1986年,恰恰解消了定於一尊的小劇場史,在重接了1986年小劇場生產狀態匱乏感的同時,交出了一份基於當代生產條件的劇場答卷。
8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