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的難題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
1月
08
2022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左撇子工場提供/攝影 光舟影像工作室陳資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6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藉由一種突顯「扮演」的手法,彰顯社會框架的牽制、人際關係中的自我表演性。劇情描述辦公室政治的一個典型,通過中學校長、家長會長、創科班導師、輔導室主任,及應邀前來洽談校園活動主持的藝人「饅頭姊姊」等五名角色【1】的互動,呈現群體中的權力關係,人事與利益上的衝突較勁。


交替演出披露結構惡性

體制下的連鎖效應、人性缺陷,在劇中被言及。如資源受限(學校經費與人員短缺、招生困難等老問題)、虛偽意識(校長與主任表面抬舉家長會長,卻私下嘲笑其炫富與裝模作樣的偽善行徑)、職場性騷擾(饅頭姊姊在拍照時遭受其他人的刻意身體碰觸)、無意義的消耗與花費(會長的餽贈匾額、主任的團購成癮)、公務系統的荒謬(簽到單的行政程序),或是「官二代」的絕對優勢(一本正經又正派的留美導師,原來是校長不敢觸怒的董事長公子)等刻板印象與現象,一一披露現形。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左撇子工場提供/攝影 光舟影像工作室陳資涵)

有如短劇風陳設的單一場景,且無中場間斷的線性情節裡,五名角色的每個人物,皆由兩位演員於舞台進出之間對調交替演出(如饅頭姊姊一角,首先由柯念萱飾演,之後轉由呂俊翰反串飾演,最終段再返回由柯念萱飾演)。劇本的人物性格設定、衣著服飾、情節走向,並無依據交替演出的演員外型或性別而改變。猶如讓同一張代表社會化象徵意義的面具,經由不同演員的演繹,通過其語言、姿態、服裝等外在元素,浮現特定人物形象所具備的社會歸屬性,如性別、年齡、地位等面向的標籤。或許就近似於高夫曼【2】筆下,受符號喬裝的個體,在如同自我表演的社會關係裡,受制於內化的人際結構因襲。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左撇子工場提供/攝影 光舟影像工作室陳資涵)

饅頭的靜態質地在此劇被賦予一種戲謔的演技,於開場即現身於照明的中心,自此扣合著劇中人物的無謂喧囂、尷尬處境。如藝人「饅頭姊姊」,姿態親和、順從、略帶傻氣,但勇於自我開創,然而真實身份是名千金。僅以對話道出的一樁校園霸凌,關於創科班學生強迫普通班學生以嘴銜住饅頭,拍攝「豬公照」的惡行,讓「饅頭」成為一個屈辱的代名,卻隨著話題的繼續始終無法觸及事件核心,使真相始終遭受輕忽、扭曲,就像在現實生活光景。而科學實驗〈多孔隙食品的結構〉將饅頭置於假牙間以觀察組織反應力的設定,營造荒唐可笑的視覺情境,更影射體制裡潛在的結構惡性。


扮演所突顯的框架侷限

尤其,刻意突顯的扮演行為,讓劇中人物受詮釋的當下,同時傳達出「社會上的各種角色乃是因社會場景及在其中的表演而成立」這樣的訊息。換句話說,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意識,並不先於對社會中各種角色關係的經歷。因而,正是透過扮演表現刻板印象與成見,演員與觀眾得以演出並識破劇中默許的共犯關係和被常態化的扭曲處境。特別是演員的性別反串,展現出社會文化過程所構成的性別特質和慣例。如在一段眾人合照的橋段裡,分別皆由生理男性演員反串的女性會長與生理女性演員飾演的饅頭姊姊,提及關於女性開車和家庭重男輕女的觀點分歧。為了讓照片更添「孕味」,會長以及由女性反串的男性主任,要求饅頭姊姊將一頂安全帽藏入衣內以便展示腹部鼓起。這場語調滑溜,論點偏頗,權力不對等的社會縮影,揭露男女二元結構的過度簡化,及其導致的扁平社會認識與踐行。再者,藉由一名跨性別男性(FTM)【3】演員,交替分飾兩位在角色設定上皆為男性的主任與導師,更加問題化性別印象的刻板和性別框架的侷限。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左撇子工場提供/攝影 光舟影像工作室陳資涵)

在這名為「饅頭幻想」的諷刺作品裡,一種另類「劇中劇」的對照效果,藉著反映現實的劇情和強調交替反串的演繹,兩者的結合而成形。為原本就已不平靜的主導情節,注入一股衝撞之力,突顯日常行為中的自我表演性與性別刻劃僵局,複雜化「人生如戲」的命題。


註釋

1、五名角色分別設定為男性中學校長、女性家長會長、男性創科班導師、男性輔導室主任,及女性藝人「饅頭姊姊」。
2、Erving Goffman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Anchor.
3、跨性別男性,英語為 Transman,簡稱 FTM 或 F2M(female-to-male) 。

《第貳零貳壹號饅頭幻想曲》

演出|左撇子工場
時間|2021/12/03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