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與虛擬相遇,Guesthouse平台從利物浦出發要往哪裡去?
3月
01
2022
Guesthouse Bandzai Page(LSC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09次瀏覽

林真宇(專案評論人)


全球 COVID-19 疫情蔓延轉變至今,疫苗從發明到生產上百億劑,歐美各國從封城到解封。而現場演出,也從遙遙無期到再次開始運作。回首檢視,這段時間究竟發生了些什麽事?無論是音樂演出的愛好者,或者在變化中尋找出路和新可能的表演者,無不充滿感慨,冷暖自知。而我不早不晚地,剛好在產業裡應對這些變遷。


當音樂節與數位轉型相遇

Liverpool Sound City 成立於 2008 年,是英國最大的獨立 showcase 音樂節,致力於讓剛起步的新興音樂人有機會透過業界網絡交流,帶來事業上的突破。除了賣力演出,「相遇」更是音樂節最重要的一部分。位於披頭四的故鄉,這個城市的音樂節以及搖滾文化,對於國際樂人充滿了致命的吸引力。往年,整體演出者半數以上皆是國際樂人,他們千里迢迢從各方而來。疫情讓一切戛然而止。而我,也從本來的產業教育工作,開始協助該公司建立線上展演平台「Guesthouse」。

Guesthouse 的初衷,是為提供音樂人和粉絲們一個短暫的棲身之所。2020 年四月份,我們只用了兩個星期,便打造了一個基礎版本、尚稱堪用的線上演出平台。在初期,所有直播或類直播的細節和流程,皆從無到有學習打造。Guesthouse 希望達成的,是在無法現場演出的時刻,依然能支持、陪伴剛起步的音樂人,讓他們在演出停擺、收入不定且返工遙遙無期的衝擊之下,仍有機會透過平台演出、和樂迷接觸、販賣限定的周邊產品、彼此陪伴。

我還記得,當時曾協助一個新興樂團直播(該樂團後來首張專輯銷售驚人,發展相當好!),而他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在封城的情況下,無法出門去彼此的家中取得慣用的樂器和麥克風;沒有了器材,彷彿沒有了武器,音樂人手無寸鐵,不知該怎麼辦。還有一次,儘管英國的辦公室有穩定的高速網路,但因為政策規範,人員不能進公司。人人在家辦公,但家用網路速度太不可靠;最後,我在疫情限制相對較小的台灣,徹夜不眠地轉播。在這些過程裡,我們抵抗的不只是時差,也是無常。這種以往沒有的困擾,讓我們自覺身處奇幻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什麼都變得比平常難。


Guesthouse Sound City Stay at Home(LSC提供)


為疫後時代的創意產業集體療傷

疫情之下,利物浦的城市仍在;教堂、港口、馬修街等,只是比較冷清。但疫情衝擊過後,聚集許多創意中小企業的 Baltic Triangle,在 2020 年底就已有三十多家公司撐不下去關了門,沒有人不愁悵。而當市場害怕不定性,無法預測下一步,顯而易見的,創意勞動者面臨的不穩定性 (precarity),也成為集體的傷。

疫情挑戰所有人的彈性 (flexibility) 與韌性 (resilience),而在 Guesthouse 上,每週兩場節目,也就毫無疑問地持續下去。從爵士女伶直播手做髮帶送給樂迷,到樂團吉他手帶領歌迷參觀自己的居所;我們做過有少數觀眾在場互動的演唱會,也在空無一人的場館為樂團演出做過類直播。這些節目儘管製作皆屬精緻,但也提醒了觀眾「不在場的」以及「失去的」:無人的場館讓人回想起近距離互動、與三五好友相聚、邊聽音樂邊喝啤酒。


Guesthouse Guestbook(LSC 提供)


而我們此刻擁有的是什麼?

於是我們思考,有沒有別的方式,能讓觀眾與演出者「相遇」。2021 年,Guesthouse 推出了一檔面向全球的樂團比賽 BANDZAI。音樂人們可以透過傳送演出影片,參與這個有專業評審、也開放大眾投票的比賽。我們體會到的,除了線上比賽讓更多不同國家的音樂人可以參與,還有競爭之下音樂人對於勝負的在乎。有些人急切地想知道投票的系統是否有絕對的公平性,其他人則不斷地觀察競爭對手的演出內容。日夜與不定性共處的我們,似乎在相遇後,重新認為有事物值得、也需要我們用力再次拼搏。


Guesthouse Bandzai Page(LSC 提供)

2021 年下半,英國現場演出逐漸恢復。整個社會彷彿剛從冬眠甦醒之際,迎接陽光、春風、融雪;而 Guesthouse 節目型態的演化,則暫時趨緩。然而,真實與虛擬相遇,在這兩年內,許多事情已改變。例如,團隊彈性和遠距的工作成為常態,而 Guesthouse 演出過的某個場次、每種形式,也如同一間間客房,為未來實體與線上整合的可能性,預留了再訪的空間。

未來,或許音樂人能持續突破地理限制,在線上有更多機會展演與交流。若能如是,這大概是在疫情帶來的諸多創傷外,意想不到的珍貴收穫。


註釋:

1、Guesthouse  網址:https://guesthouselive.co.uk/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