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
林真宇
利物浦大學流行音樂中心(Institute of Popular Music, IPM)榮譽研究員,曾在利物浦,長期與披頭四的音樂一起生活。在疫情前回到台灣,現為台灣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專長為華語流行音樂跨區域的聽眾研究。中文文字作品見於Q雜誌、端傳媒、Vogue。亦為紀錄片製作人,作品Chasing the China Wind: A Musical Journey (2016),榮獲英國藝術人文研究委員會電影獎提名,且於利物浦、倫敦、德國卡塞爾放映多次;另一紀錄片作品George Harrison: The Story of the Beatles and Indian Music(2017) ,除了獲得同獎項提名,也受邀於利物浦皇家愛樂音樂廳舉辦的《花椒軍曹與寂寞芳心俱樂部》五十週年紀念音樂會放映。
熱門文章
所有文章
20 篇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955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851
整場線上活動,從訪問、花絮、錄播轉到直播演出,不只能看見 Skyline 對於音樂細節的專注、對製作的要求,亦能理解樂團一邊開創、一邊推廣的精神——既是演出與創作者,也是教育和推廣者。(林真宇)
6月
28
2022
1343
Live Sessions 影片在全球疫情下也不斷增加的狀況下,吳卓源 Julia Wu 和製作團隊仍於 YouTube Music Sessions 留下了優秀的作品。同鏡頭下四季的輪遞,Live Sessions 影片的影響,也如季節流動。(林真宇)
6月
17
2022
1457
如曹雅雯所唱:那明天呢?除了Live Sessions之外,有什麼方式讓疫情下的藝人可以跨越國界有效展演且促成商業合作?世界仍在摸索,有些問題,嘗試回答之時,部分留給明天。(林真宇)
6月
13
2022
750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1346
我們記得,也因此見證了流行音樂對社會的影響。而這,更是 ASMR 獨到之處。「沈浸」不只關乎音效燈光,更因為張惠妹的音樂,輕易地引領著聽眾進入情緒的沈浸。(林真宇)
4月
26
2022
1531
在數位化的音樂世界裡,「世界的頂端」若指得是流量的頂端,Kimberly 確實已經造訪,並以衛星的高度俯瞰還在努力的音樂人們。但具有高度,並不代表擁有一切,依然需要不停地問:接下來呢?(林真宇)
4月
14
2022
979
每個舞台、每場演出開始時所播放的船鳴聲,已成為賣力搶票的觀眾、嚴陣以待的演出者及工作人員們,無法切割與抹滅的集體記憶。每次聽到這聲船鳴,港邊的孩子自然知道 ——《大港開唱》又回來了!(林真宇)
4月
07
2022
1075
他們駐足於一個自由而不造作的漁港,觀看用對地方的珍視撐起的一場節慶。所有的自在,都要多虧主辦者任性、熱情地、讓音樂融入在地風景。儘管他們說自己不懂音樂。(林真宇)
3月
12
2022
3137
Guesthouse 演出過的某個場次、每種形式,也如同一間間客房,為未來實體與線上整合的可能性,預留了再訪的空間。(林真宇)
3月
01
2022
757
參與者戴上音樂祭手環的那一秒,彷彿也進入一個不同的時空,遊走於舞台中,於清水吃米糕,抑或跟著小旅行遊歷的我們,在海線已串聯的音樂場景中,有幾秒鐘脫離了日常生活。
2月
25
2022
894
2月
16
2022
867
2月
14
2022
1005
當今的融合爵士,已從衝撞傳統的革新,逐漸在聲音和錄音工業裡安穩成型。Skyline 的演出,似乎深刻地針對台灣音樂提出了大哉問:在全球在地化、疫情流感化的年代,音樂的世界裡,什麼是屬於我們的?
1月
20
2022
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