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魔術《Role Play》
3月
10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3次瀏覽

邱秉程(基隆市文化局一般社會人)


想像您準備聽一場音樂會,音樂家上台後彈了幾個音,便開始說故事到結束,《Role Play》顯然是這樣的演出。

魔術師林陸傑開場說到小時候觀看表哥變魔術的經驗,同時表演了表哥的錢幣魔術,接著準備以心靈魔術拿出觀眾隨機說出花色與數字的撲克牌,不過並不打算亮出那張牌(作為一個笑點),隨後一連串的敘述,包括用MacBook秀出水族箱的影片,提到西方對東方想像的「東方主義」並從手機慢慢的手寫在水族箱畫面上。又提到參加雲門流浪者計畫,續用MacBook撥放了一段其印度流浪的影片,與觀眾一起觀看。

在以撲克牌的擬音下(火車、馬蹄聲等),開始敘述18世紀在倫敦假冒東方魔術師的「程連蘇」故事,到呈現程連蘇的偽東方魔術表演時,換上街頭風的衣帽唱饒舌,並簡短呈現一些基本舞台魔術如絲巾瞬變魔術棒、手撒蜘蛛絲等,後來則以聲音扮演程的妻子。直到敘述程連蘇生命終點的接子彈魔術,先用手勢的假手槍射破玻璃杯,再假裝邀請觀眾實則為空氣擔任槍手,把程連蘇擊斃。最後工作人員拿出電爐現場煮沸一壺水,林陸傑在沸騰後拿出茶葉泡出三杯茶給工作人員及自己飲用,劇終。

在近期看過《好事清單》與《如此美好》以獨角戲為主的演出後,恐怕無法把這齣戲列在美好的清單。長期以魔術表演為主的魔術師,雖在台北藝穗節有演出歷練,聲線也具特色,但他的獨角戲變得像是關於程連蘇的演說。偏偏又煞有介事地做了舞台簾幕(劇末全部拉掉露出舞台骨架),及單向玻璃(藉光線切換鏡面或透明玻璃)的化妝鏡,還在兩邊放了工作桌設了兩位工作人員(僅負責遞麥克風,及劇末負責煮開水及喝茶),長時間的敘事(包括讓觀眾盯著小電腦螢幕),有限且切換不明顯的角色扮演,缺乏字幕的饒舌亦讓人聽不清內容,遑論作為吸引觀眾關鍵字之「魔術」的匱乏。

從演後座談可知,編導意圖減少魔術的份量,非全部為魔術師的概念,但在此劇中,把招式盡忘並不會成為學會太極的「張無忌」,反而像是中了大力金剛指的俞岱巖。雖然劇中表現的魔術包含手法類與道具類,也需熟練非一蹴可及的技術,但除了非常短暫,也沒有讓人百思不解或想估狗求解的段落(林陸傑在「兩廳院會員納土殊華展」表現的小魔術倒讓人印象深刻),相較下擬音是較突出的呈現。辯證魔術的真假、程連蘇扮東方人的真假、林陸傑扮程連蘇的真假,是否一定要去魔術化?難道神奇的效果會抹煞劇情所欲傳達的議題?或新點子實驗場的節目風格不容許魔術為重要的部分?

從早期屏風表演班《鬆緊地帶》作為先鋒、黑眼睛跨劇團《走向春天的下午》到周瑞祥的《新人類計畫》或台北藝穗節的魔術類節目,有戲劇的魔術或有魔術的戲劇(《苦魯人生》也參一腳)永遠不嫌多,吝於展現魔術的戲劇卻可能是頭一遭,讓魔術在本劇中消失,也許是主創團隊最大的魔術。

《Role play》

演出|林陸傑
時間|2022/03/05 19:30
地點|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