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場域限定演出:在疏離中爆裂的《公寓》
4月
25
2022
公寓(斜槓青年創作體提供/ 羅慕昕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05次瀏覽

楊美英(特約評論人)


身處南市南區一處偏僻的工廠前,夜色裡樹影朦朧,開演前跟隨引導,從戶外進入室內,再轉入觀眾席所在的空間,此處並非一般高挑空曠的廠房區,而是頭上頂著半樓隔層的天花板,隱隱連結了時下許多公寓建築樓層給人的壓迫感。

預備入座的觀眾會發現,整個展演空間因應原有的狀態大致可看成是九宮格,舞台上的分區隔層、觀眾席上全是膠膜、養生膠帶類的裝設,讓人直覺要問:這是為誰的無塵防護?整體造成一種隔閡、疏離的視覺效果,甚且略帶髒亂感、缺乏溫度的冷漠感。

戲一開演,即是一連串肢體動作、口說言詞交織而成的表演文本,整晚節奏緊湊,跌宕起伏緊繃,呼應了全場不斷重複訴說的重要設定「五分鐘後,這棟公寓將會爆炸,住在裡面的人無一倖免」【1】。一直到演後從觀眾席離開,先步入隔壁挑高寬敞的廠房,再踏進戶外茫茫夜景,彷彿才得以稍可喘息,回頭細嚼前一刻經歷了多少當代城市生活的緊張疏遠和末日式悲劇境遇。或許在張弛之間,還可再另行斟酌。


公寓(斜槓青年創作體提供/ 羅慕昕攝影)

對照得獎劇本的八個演員/角色,演出現場已經濃縮為五個,但仍維持原著中特別標示的,有些角色的台詞需刻意以演員的身分詮釋,筆者於觀演過程具體感受到演員們以不同的語調、走位等建立了「演員/角色」的「旁述/自述」的敘事邏輯,脈絡清晰而動態活潑。

與空間巧妙結合的演出

筆者認為,這個演出之於空間的運用,可說是作品的亮點。前述置放於工廠內的舞臺與觀眾席的規畫方式,其實看似也能於黑盒子劇場演出的可能。然而,隨著劇情展開,下列表現設計,讓此劇的定位已非屬替代空間創作,而是屬於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 。

諸如:從天花板洞口丟下的垃圾袋等物件;在一個暗場之中,觀眾可以聽到樓上的清晰腳步聲;另一個暗場,場上無燈,剩下一扇窗透出庫房外的日光燈,格外顯得蒼白、慘淡,流露出幾分冷酷詭異;以及,劇情中段那個「住在五樓的男人」的投資失敗,長段獨白進行的同時,天花板洞掉下一盞燈泡快速下降、垂落,一如崩盤的股市行情,然後劇烈的搖擺晃動著,就像是這個男人崩潰、放棄時的心情寫照。還有,該劇將近收尾時,口白輪流標示出眼前這樁樁生活悲慘情節的時間軸線,其實可追溯至「一年前」、「三年前」、「三十年前」、「十五年前」,看著演員們各自捲入白色塑膠袋,快被生活、命運、環境等纏繞、擠壓得窒息之際,天花板上垂落下了繩梯,給拼命求生存的角色們往前逃命/往上攀爬;最後,四位演員坐入觀眾席,彷彿成為圍觀的一員,剩下那個「五樓」男人,於同個時間點來到了開演的起點——「有人點了火、五分鐘後、這棟公寓將會爆炸」——燈暗。


公寓(斜槓青年創作體提供/ 羅慕昕攝影)

在這個劇終的暗場之後,舞臺一側打開了門,讓觀眾看到隔壁廠房的閃光、聽到機械式的聲響,接著場燈全亮。筆者當下一陣愕然,一方面被迅速帶回真實現場,真是欣賞與空間如此結合的安排,二方面驚訝之餘,來不及回味咀嚼剛剛呈現的社會暗黑,略徒呼負負。

整體而言,對比於之前看過的斜槓青年創作體演出《半島風聲 相放伴》、《迷走計畫:做伙來去踅海口》、《海口之聲》、《香蘭男子電棒燙》,這次就表演文本的構成,無論是表現手法與視聽美學,可說展現了相當不同的身聲創作企圖,整個「實驗」【2】,表現突出,令人期待後續發展,繼續勇敢探索。


註解:

1、摘錄自李沐恩劇作,《公寓》,《第二十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得獎劇本》頁420。

2、參見《公寓》節目單:「青年自造」為斜槓青年創作體於2022年啟動的長期計畫,是劇團首次獨立自製的售票節目,每年度將擬定不同的創作主題及形式進行實驗。第一年計畫為「戲劇文本」與「空間」,選定第二十屆台北文學講劇本組優等獎作品《公寓》作為演出文本。

《公寓》

演出|斜槓青年創作體
時間|2022/04/22 19:30
地點|李維造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選在偏僻的工廠裡演出,舞台設計則是選用貨櫃屋裡的水泥地面,周遭環境留有工廠做工需要的設備及配件。演員配合演出所需的佈景,利用透明塑膠布的出現、捲動、割裂等以製造及變換場景⋯⋯(吳依屏 )
4月
18
2022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