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對位與當代性的米蒂亞《又一個,米蒂亞》
9月
18
2013
又一個,米蒂亞(牯嶺街小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78次瀏覽
謝東寧(2013年駐站評論人)

改編經典劇作,始終有兩種力量在拉扯,一是原著所置於之時空及精神,二是與當代觀眾的溝通;最理想的狀況,是創作者能夠帶著原劇本,穿越時間空間,成功轉換為屬於當代的新文本,即使只是取其部分意象,或者提出延伸甚至根本相反之意見;而比較遺憾的作法,就只是將原著當成表面符號,完全無法與之對話,甚至更糟糕的是由誤讀之下產生的誤解。日前在牯嶺街小劇場上演的「希臘悲劇創新」跨國製作系列,由身體氣象館與法國祕密集社劇團聯合製作、演出的《又一個,米蒂亞》,就讓筆者有比較屬於後者的感受。

《又一個,米蒂亞》中的米蒂亞,跟希臘悲劇中的米蒂亞關係不大,編導將米蒂亞脫離故事脈絡,獨立成為一個敢愛敢恨的女人,於是在象徵現代公寓的舞台上,名叫米蒂亞的女人跟情人傑森,循著原故事的大意,展開了兩人關係的對話。比較特別的是,由台法跨國合作的形式,導演安排了兩對米蒂亞和傑森(法國米蒂亞加臺灣傑森、臺灣米蒂亞加法國傑森),原本以為這種跨文化的企圖,或許是要討論兩種文化中的(敢愛敢恨)女性,結果導演似乎還是以自我為中心,臺灣米蒂亞只淪為法國米蒂亞的翻譯,法文說一次、中文說一次(如此反覆,非常疲勞),並且在表演方面,這種翻譯也不甚精確(臺灣演員多了些誇張),另一組情侶的關係更是模糊,總之,這樣的安排僅僅只具有功能性而已。

而在故事的展開部分,導演似乎對於語言的空間性無能為力,只能將語言平鋪直述,四人的語言對位關係可以產生之並置、交錯之聲響可能性缺乏,而兩個傑森的現場演奏音樂(電吉他與爵士鼓),只有串場功能,看不出必要性。空間中的身體處理更是單一,常常只見演員直挺挺站立說話,語言的情緒在演員身體裡不知所措(另一個原因是,這些情緒都是假的),而演員缺乏邏輯的走位,也看不出導演到底想如何說這個故事?只好猛放煙霧,讓空間稍微不致太無聊。而故事的高潮應該是殺自己的孩子,結果竟然是米蒂亞拿一個可愛布玩偶,按在很淺的水池中,實在非常地輕佻。

《又一個,米蒂亞》構想立意甚佳,但是還是得回到原來劇本找回精神,米蒂亞由愛生恨,不能光用男人喜歡外遇來解釋,原劇本的外在力量,軍事的、政治的、家族的、命運的…如此種種,讓米蒂亞耗盡全部法力,最後情人卻仍然移情別戀(原因當然不止是被美色迷惑),使其想盡辦法來報復,其中不乏具有當代性的轉換場景,甚至今日更為殘酷血腥,而這也是這個劇本,到今日仍然大受歡迎,各種版本、改編不斷的原因。很可惜,法國祕密集社劇團導演號稱從2007年開始構想,此次台北是同一文本的第九個版本,而最後呈現出這樣的內容,真的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又一個,米蒂亞》

演出|法國祕密集社劇團
時間|2013/09/14 14:30
地點|台北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過於拗口的中譯對白不但未能成為「腹語」,連基本的「翻譯」功能也近乎失效,如果語言乃通過身體的動能而驅動,不消說,連演員的身體都因為語言失效而被限縮與扁平化,四位演員在台上的能量彷彿都遭到封印,不得發揮。(薛西)
9月
19
2013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