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想像的投射《金花囍事》
10月
17
2013
金花囍事(大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45次瀏覽

演出團體:大開劇團

時間:2013/10/13 14:30

地點:台中市中山堂

文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一齣沒有艱澀的符碼、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沒有疏離的舞台、甚至沒有變換場景的戲,卻不是不用思考、不需感受、不用解讀、不會流轉的演出。相較於抽象的表演,寫實劇往往被認為是直觀、導演權威、甚至帶著說教可能的缺乏風格化演出。又好似沒有繁複概念,就無法顯示閱讀深度;沒有形上思索,就無法慰解求知慾望?大開劇場的帶家戲《金花囍事》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

一走進劇場,大概很難不被舞台上建築吸引。主建築是一間木造的平房客廳,左右兩側各自延伸出加蓋的廂房與二樓的臥房;下舞台是平房的後院,上舞台則是大門進出的前院。建築裡,每一項經過時間擦拭的物件,曾經熟悉地陪伴戰後臺灣幾個世代的家庭:木櫥窗、藤椅、藤椅上補繡的椅墊、矮板凳、保溫瓶、衣架、水果月曆、鐘擺石英鐘、裁縫機、大同電鍋等。上舞台的深處還有電線桿與電線拉過村子不太大的天空。細緻的舞台景深,讓故事中的小故事發生在家的每一個家人可以稍稍忽略的角落;精細而考究的道具,讓演員在最放心的空間中展開角色。

故事發生在解嚴前後台中市中興大學附近的眷村,金花獨力扶養四個女兒:秋美、冬美、夏美與春美。不負責而早逝的父親使得金花與大姊秋美成為家中經濟支持,二姊冬美主掌家中生活一切,三妹夏美是精通多種語言的醫學院高材生,而小妹春美是即將面臨大學聯考的高三學生。五個女人各司其職組成了這個家,彼此伴隨、互相支持,歲月靜好。但孩子會長大,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會隨之調整,當妹妹不只是妹妹、學生不再只是學生、家庭主婦有了別的掛念,甚至媽媽都不只是媽媽,一肩挑起扶養妹妹重擔的一家之主需不需要調整?屋簷下的每個人都習慣了的角色,所謂角色其實是透過其他角色相互定義的身份,脫離了習慣也就牽動了角色間的關係。每個家人都努力地想要報恩、想要掙脫安排、為對方想、也想留自由,這些都成就了倫理。家庭倫理是被期待的關係,以愛之名;而家要散的時候,也是重組倫理的時候。

我想一齣好的寫實劇大概就是如此吧?《金花囍事》並不賣弄曲折的劇情,一切人世的流轉好像就這麼理所當然地發生;也沒有激烈的衝突或熱血沸騰的期待,但演出卻屢屢讓人摒息,不時喉頭也酸酸的。寫實當然是種風格,寫實可能更需要費力解讀,觀察角色之間的張力。寫實劇看似簡單,但從不容易;困難之處來自演員如何成為彼此的角色,在舉手投足間的行動、意念、台詞與潛台詞成功傳遞。故事的發展與流轉,來自功力深厚的演員一張張情緒的累積,廖許金花(張丹瑋飾)、大姊秋美(謝瓊煖飾)、二姊冬美(水毓棠飾)三人恰到好處的表演支撐了這個家不倒的牆,而內在衝突與外在變因則輕搖著早已經年累月的木造平房。觀眾在寫實劇中的社會角色找到一個投射認同與安置自身的位置,透過演員經驗了很可能同樣說過的話、擁有的情緒、難以抉擇的掙扎與難以說出口的猶豫。《金花囍事》提醒了我們,好的寫實劇從不過時,時間反而是最好的評審;寫實劇也從來不是照本宣科,每一次演出都讓躲在歷史細微角落的記憶與想像,再現光華。

最後想要稍稍一提的是,時間場景安排在解嚴前後,透過「這個家真的要散了」的隱喻,以最寫實的溫度映照了臺灣倫理重組的時刻。

《金花囍事》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身為人的議題,人生不同階段的生命課題/作業,以及人身處當下的境遇,兩齣戲皆以極為誠懇、生活化卻不通俗的台詞和喜劇手法呈現,讓觀者在開心歡笑間,瞬間被擊中內心柔軟的地方。(鄭宜芳)
8月
31
2022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