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癡迷,難掩違和《風月》
4月
02
2014
風月(陳又維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69次瀏覽
韓昌雲(特約評論人)

身為崑迷,對二分之一Q一直抱著很高的興趣,然而「是崑非崑」並非重點,進了實驗劇場,就是想看不同領域背景的碰撞。

猶記得2012年北方崑曲劇院曾來台演出豪華大戲《紅樓夢》,雖然作品呈現方式極度不崑曲,但終究看到了寶玉在紅塵滾滾中,他的執迷與他的開悟。《風月》,從名目上來說,講的不是《紅樓夢》,而是大觀園中的風花雪月,由愛生迷,因迷而悟。

改編一個人人心中都有主見的名著,壓力肯定很大,而崑劇編劇的難處,向來是殘酷的考驗,文采不好不行,還要懂曲牌,懂音律。為什麼這麼難?沒辦法,曲牌體的迷人之處,正是因為每支曲牌都有自己的個性,卻又能變化萬千,然而作家如果不順著曲牌個性填詞,音樂與文字註定無法結為一體,也就無法打動人心。短短一百分鐘內,要呈現紅樓夢如此龐大的糾葛牽連、榮華衰敗,這考驗恐怕比崑劇曲牌理論還難。以取材來說,圍繞寶玉、寶釵、黛玉三人的《風月》,選題和切面呈現的角度,稱得上圓融流暢,頗有見地,唯崑曲的編劇難處,從來難解。

《風月》的編劇不乏文采與巧思,可惜缺乏曲牌選用智慧。舉例來說,【朝元令】本是行軍用的粗曲,一板一眼,節奏明快,高濂以此曲牌為底,打破框架,寫成了《玉簪記.琴挑》中膾炙人口的【朝元歌】,搖身一變成為潘生妙常對唱的一板三眼細曲。如果不明就理,想套用【朝元歌】卻又名為【朝元令】,這就麻煩了,因為不管身分還是人物,都不應該出現【朝元令】這支曲牌,如果想套用的是【朝元歌】,卻在配器中由揚琴奏出強烈的不和諧和絃,徹底破壞了這支曲牌溫和中帶點倔強的個性,破壞力遠遠大於創造性。不同節奏、個性曲牌的隨性出沒,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存在格律上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跨界作品,只不過理智歸理智,情感歸情感,看戲的感覺無法被取代,也無法說服。當劇中黛玉唱得梨花帶淚、悲從中來,寶玉卻以【石榴花】透出開悟的歡快,音感「迷路」的我,不知道這份荒謬感,是導演刻意的安排?還是觀眾過分的挑剔?

撇開崑曲本身問題不談,南管和崑曲同台,同是曲牌體劇種,卻各有各自的節奏韻律推動程式,從慢到快的起承轉合,不只是戲曲,也是戲劇演出的相同理論,無非在實踐上各有風貌,手法與審美感都有所不同。《風月》融和南管與崑曲,即便導演很努力地穿插安排,透過打擊樂、燈光、舞台轉換等等,把演出剪裁連接為許多細膩的小片段,然而各個小片段最終還是必須整編成為整體作品,那麼,拿什麼來串連呢?從戲曲的核心元素-音樂上來說,兩個「頑固」曲牌體劇種,既不能兩相輝映,也無法有效積累能量情緒,最後觀眾只能回到熟悉的文本和演員表演上,想辦法尋找看戲感動的依歸。

說表演。飾演賈寶玉的楊汗如,是全劇的靈魂人物,無論是憐香惜玉、失玉瘋癲、悲痛省悟(非開悟?),都掌握得極為精準而出色。同樣,飾演林黛玉的凌嘉臨也是不二人選,在寶玉被責、前往探視的那場戲中,凌嘉凌將黛玉自傲孤僻、任性敏感的小心眼兒,掌握得輕巧出色,自焚詩稿那場戲,也同樣可圈可點。但,不知道為什麼,觀眾看到了演員的悲,卻觸摸不到黛玉的孤獨靈魂,總還是少了那麼一點點觸動。

另一位核心人物是具有豐厚南管背景的李易修,不能說不好,但問題很多。第一個直覺是不夠深刻。多種角色串演之間,缺乏鮮明分界,甚至過多的角色,分化了關鍵「石頭」身分,讓原本安排的抽離省思,淹沒在眼花撩亂的閒雜人等當中,非常可惜。演員刻意選用了南管口白、蘇白、韻白來區分人物,但,當演員少了內在沉澱,發出的只是不同語言,而沒有人物真髓時,混濁恐怕在所難免。

最後側寫一下曲友出身,飾演薛寶釵/警幻仙子的謝俐瑩。看到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崑曲曲友,能站在舞台上有這樣的表現,深感水磨曲集崑劇團存在的必要性。謝俐瑩的唱念,或許有音量不足的問題,但是相較於京劇演員的容易流於剛硬,俐瑩無論是外型或氣質,都十分富貴得體,溫婉圓潤,也合乎寶釵八面玲瓏的形象,道道地地的崑曲閨門旦。不免感嘆:有時候,看戲舒服只是觀眾一個很渺小的需求。

《風月》的跨界創作與嘗試,讓人佩服楊汗如和李易修在崑曲和南管音樂上的修為,而整體製作中,最讓人驚艷的還是服裝設計,看到原本眼花撩亂布市中的布,出現在戲曲舞台上,保有布料的本身個性卻又巧妙融合,是精美繡花戲服之外的一大驚喜!諸如黛玉衣服上的繡花暈染,寶玉裝束頭飾上的許多小細節,一花一朵,鏤刻嵌雕,看得人目不轉睛。硬要數落缺點,恐怕相對寶釵黛玉二人的典雅不俗,寶玉貴則貴矣,少了那根華麗的大髮辮,不僅髮量不搭,形象份量也不搭!

無論是主觀因素還是被動選擇,《風月》採用了崑曲和南管為主要載體,但是,兩個擅長抒情的曲牌體劇種交互進行中,劇情發展卻陷入了平面敘述的膠著。以一齣戲來說,《風月》的文本講得太多,特別是寶黛釵三人關係的解讀,困在小小格局中,難有突破。小說的敘述是立體的,讀者的解讀是多樣且帶個人好惡的,曖昧是一種奧妙的境界,而當黛玉香消玉殞、寶玉悵然醒悟後,如果還要透過劇作家,給寶釵安上一個解讀交代,只能說今晚,太直白了些。

《風月》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4/03/28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跨界(戲曲種類)元素的交替形式來敘述一個故事,視角上雖然一致,但因交替轉換後各自展現,使觀者在觀看時多了一份對元素切換的適應,同時沖淡觀眾情感上的感動。(孫元城)
5月
06
2014
曲詞中帶有悲戚意涵的傳達無法扣合在這樣歡快的旋律上,抒情程度不增反減,人物情感亦未能達到真正的宣洩。在南管運用中,因為崑曲曲牌的節奏問題,也因而未能獲得到最好的發揮。(林立雄)
4月
02
2014
(南管)與小嗓唱唸的崑曲,音域差距的窘態已無可隱;若與崑劇女小生對戲,其勢之慘烈自可想像!而本劇南管音樂設計又不採較「正曲」高小三度音的「戲仔曲」,徘徊游離在二者之間,既失正曲的典麗,又難以應付氍毹場上的節奏需求,徒然落得個難為的尷尬。(劉美芳)
4月
02
2014
 
《風月》在某種程度上是《亂紅》的「變形」。楊汗如與李易修飾演前世今生,楊汗如以崑曲演繹大觀園中入世的賈/假寶玉,李易修以梨園戲身段搬演女媧補天後遺下的那塊石頭──即是《紅樓夢》中所云之「真」寶玉。雙生設計、分別演繹一種音樂形式,與《亂紅》頗有映照。(劉育寧)
4月
01
2014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