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之外,要有自己:外台旦角的自我歷險《比目戲情》
10月
17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15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演員有種超現實的特質。他們是帶觀眾進故事的引路人。看似與你我無異的外表下,藏有跨越虛實的能力。舞台是演員的表演場,同時象徵另一種不可見的「真實」。虛構故事在此被搭建。舞台一方空間化虛為實,劇情在演員體內發酵,角色遭遇、情節轉折,逐步融入演員的生命經驗。於是,演員活在虛實交錯之間。

《比目戲情》順著演員的中介者特質,端上一齣戲班愛情小品,卻意在探問人生。

藉著喜劇之形,展開梅蘭班班主千金雲仙(郭怡慧飾)的旦行演員奮鬥記。她愛演戲,卻無演藝才能,「彆腳旦」的演藝之路,遭母親梅姑(李怡純飾)橫生阻斷,眼看事業、愛情即將兩頭空。老套的弱女子設定,在喜樹龜醮的年例酬神戲演出峰迴路轉。雲仙和窮書生丁楚玉(董如玲飾)一見鍾情,丁自賣入班改做演員,兩人成了戲台夫妻;雲仙意外因愛演技大躍進,終於如願成旦。地方富少顏少爺看上她,雲仙面臨出班為妾的命運轉折。演完封箱戲之後,雲仙跳海以示愛情決心,丁楚玉也隨之殉情。喪女的梅姑從此寄情戲台。數年後,雲仙和丁楚玉簪花回班,向梅姑說落海後的故事。

編劇蔡逸璇取用李漁《比目魚》傳奇若干設定,如戲台夫妻、化身比目魚以及戲中戲經典劇碼《荊釵記》,延伸新篇。故事場景環繞著外台戲班演員日常,帶出他們的職業生活。演員在戲裡按照行當規範演角色,戲外為專精行當而學戲、排戲,說戲是演員生活重心並不過分。專司造幻的演員,也為現實生計苦惱。演員的人生榫在戲文和個人之間,他們的日常與表演雙向交融,從生活汲取人生經驗,表演時傳遞出咀嚼後的「角色真實」。戲裡戲外,真實界線模糊。

流動舞台上,戲與信仰共構地方日常

外台戲班在臺灣社會文化中擔任著特殊職能,形同信仰儀式的中介者兼文化參與者。他們隨神誕遶境、醮祭活動移動演戲,四海為家,流動的職業生活構築出戲與信仰交錯的生活空間。劇中取典型民俗活動「喜樹龜醮」作背景,是出色的點睛之筆,忠實呈現戲班在儀式性場域的文化位置──戲演給人看,但更關鍵的是「演給神明看」。

在這樣的儀式空間裡,戲班演員藉著演出酬神戲,同時肩負著說書者、祈願者與信仰參與者多重身分。戲班讓神明風光,也使信眾愉悅。這種中介身分,使演員長期游移在戲裡戲外的虛實邊界。劇中雲仙和丁楚玉的戀情,就被放在介於聖與俗、實與虛間的曖昧地帶:正如演員所處位置,既是角色,也是個人。

例如,雲仙初見丁楚玉,就立刻認定他是自己人生中的「石平貴」。兩人學戲時,被講戲先生刁難,分飾貂蟬和董卓,卻遲遲無法對戲;雲仙不顧飾演呂布的武生,硬是藉排戲機會,逕自投向丁楚玉懷抱;全盤推翻貂蟬掙扎,棄呂布,改愛太師。這些設計都點出演員難以區分虛實界線的微妙心理狀態。

劇中細膩勾勒外台戲班的特殊意義,帶出外台戲班撐起了地方信仰、倫理敘事與集體情感的隱形空間。節慶中流動的舞台,延續著社會情感,如同承載地方認同的情感容器。

旦角:名為角色的性別迴圈

旦角在傳統戲曲中承載著理想化女性的想像,其表演語彙要求身體姿態內收、動作圓轉、步伐含蓄,加上柔和婉轉的唱腔表現情感,形成一套橫亙技藝與性別的潛在規訓。

然而雲仙是規範外的異類。她動作外放,嗓門大,唱歌常走音。無法展現旦角應有的婉約美感。這顯示旦角美感其實是文化規範的產物。身形和音色成為行當劃分的標準,與角色情感表現無關。表演語言成了篩選工具,反映出深層的性別規訓和表演倫理。

在以觀眾導向的外台戲班體制中,觀眾偏愛使生角備受青睞,旦角往往成為其配角。雲仙雖是班主千金,卻因技藝拙劣,少有主演機會,而最強烈的否定甚至來自母親梅姑。當演員價值被簡化為「能否演好旦角」,夢想與能力的落差便成為親情鴻溝,也使母女關係陷入僵局。

李怡純飾演梅蘭班班主梅姑,表演恰到好處,有效掌握老旦、正旦與小生三種行當的差異,角色切分清晰。劇中多處需要以班主身分臨場「入戲」,她能從老旦迅速轉進戲中的生或旦,語氣及身姿刻畫鮮明,連帶表現出戲班班主的老練。

特別是她在下半場詮釋失女而獨自挑班的戲班班主/母親,將梅姑的後悔矛盾情感和壓抑心境,置於出入戲的虛實角色轉換之中,自然流動在班主/演員和失女母親雙重身分,精準帶動戲段氛圍,也讓整齣戲的情感層次更豐富。

雲仙的處境揭露深層結構矛盾:在戲班,旦角的從屬地位與女性順服角色重疊,使女性幾乎沒有行動空間。在梅姑眼裡,「嫁人」——尤其嫁給富少為妾,遠比「上台」更符合社會對女性的期待。那可能是女兒獲得幸福的最佳路徑。而雲仙藉愛叛逃,自啟愛情腳本,也是對性別規訓的無聲挑戰。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而愛情,究竟是自我投射,還是真實沉溺?這些問題被藏進奇幻色彩與民俗背後,轉為幽微辯證。

作為繡花園戲劇團的嶄新自我詮釋,《比目戲情》在熟悉的戲班架構下,納入愛情及喜劇類型突圍。作品可見劇團跳脫古冊戲框架,希望開創不同作品風格的企圖。雲仙的蛻變,不僅為角色創造幸福結局,也向歌仔戲美學提問:當忠孝節義無從回應當代情感需求,歌仔戲能否開拓新的敘事出路?

《比目戲情》

演出|繡花園戲劇團
時間|2025/09/28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