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鍾情《風月》
4月
01
2014
風月(陳又維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9次瀏覽

演出:1/2Q劇團

時間:2014/03/3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文  劉育寧(特約評論人)

走過與歌仔戲合作的《亂紅》,1/2Q劇團新作《風月》改與南管合作,在看似毫無關聯的原文本《桃花扇》與《紅樓夢》之間,透過編導關切之所在,展現了相當有趣的「移步換形」。

《亂紅》改編自《桃花扇》,劇中男主角由楊汗如(崑曲小生)與李佩穎(歌仔戲小生)共同飾演,透過時代背景的差異分別表現清(朝)侯(方域)與明侯兩個身處不同朝代的同一人,歌仔戲與崑曲除了音樂本身的差異之外,也具備地方/中央、正統/異族的隱喻、更講述了國破家亡前後的選擇與悔恨,雙生同台,飆的是國族認同與己身面對選擇時的種種心境。此外,亦透過另一位演員吳雙全場不斷的改扮串演,展現了「優人」的靈活與魅力,從皇帝演到奸臣、從明朝演到清朝,現實面來說的確是節省演員人數,但就作品的完整度而言,自也是又具有隱喻又充分調度全場節奏的絕佳利器。

花了以上篇幅來談《亂紅》,是因為《風月》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亂紅》的「變形」。在《風月》中,楊汗如與李易修飾演前世今生,楊汗如以崑曲演繹大觀園中入世的賈/假寶玉,而李易修以梨園戲身段搬演女媧補天後遺下的那塊石頭──即是《紅樓夢》中所云之「真」寶玉。雙生設計、分別演繹一種音樂形式,與《亂紅》頗有映照。此外,李易修則更像是過勞的員工,用《亂紅》來比喻的話,他又要擔負李佩穎的戲份、又要撐起吳雙的戲份,真可謂壓榨是也。

這當然是玩笑話,能夠不著痕跡的如此「壓榨」一個極好的演員,是演員之能、導演之才與觀眾之幸。李易修除了上述演出「石頭」的部分之外,也的確必須在台上隨時「移步換形」,時而轉著梨園戲小旦身段出場,時而講著崑曲丑角的蘇白,時而以韻白演繹角色內心的聲音,幾種轉化充滿魅力,也在幾近空台的舞台上不需跑圓場、不需鑼鼓點,立刻讓觀眾明白台上的時空轉換。

而說回導演戴君芳的關心主軸──雙生映照與出世入世。在《亂紅》中,一明一清的雙生是透過國家認同展現,出世與入世有時代壓力,而非純然的個人選擇。而演化到《風月》,雙生回到純粹的哲思層面,成為肉身與靈性的辯論,成為幻生抑或是幻滅的大哉問。相比於《亂紅》中明確的「家國存亡」大命題,《風月》看似縮回小情愛,不過在這些情愛之中,講述的卻是「人性」,而這不也正是普世中最寬廣的命題嗎?對人世中的寶玉而言,石頭是他的夢中影,而對石頭而言,人世中的寶玉才是他的假身,兩人共飾一角的設計於此產生互相觀看的可能性,孰為真而孰為假?孰為實而孰為虛?於此延伸出去,除了今生寶玉與前世石頭的互相觀照之外,亦有寶釵對寶玉、寶玉對黛玉多種不可得的情感糾葛,還有導演並置大婚與焚詩的場面設計,在花開有時、花落亦有時的不可逆之中,終歸於如幻亦如夢。

事實上,無論是說到劇本的巧思精構、或是舞台上的細膩精緻,基本上都是觀看1/2Q劇團完全不需要擔憂的部分。然而這樣的過於「算計」的各種設計也偶爾讓觀眾如我在初看時無力招架甚至迷路。不過,在《風月》中我卻彷彿開悟,再無須擔憂接招與否,因為場上流轉著源源不絕的旖旎情思,形式不再凌駕與內容之上、理性也不再強過於感性,隨著花謝花落、緣起緣滅與角色的聚散無常,讓我第一次「入」了1/2Q的戲中,而身為一個觀眾,還有什麼比能夠如此浸淫在一齣戲中更幸運的嗎?也許在多情寶玉的感染下、在幾翻輕嘗暗試的磨合中,連1/2Q劇團也得難得鍾情一回了吧。

《風月》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跨界(戲曲種類)元素的交替形式來敘述一個故事,視角上雖然一致,但因交替轉換後各自展現,使觀者在觀看時多了一份對元素切換的適應,同時沖淡觀眾情感上的感動。(孫元城)
5月
06
2014
曲詞中帶有悲戚意涵的傳達無法扣合在這樣歡快的旋律上,抒情程度不增反減,人物情感亦未能達到真正的宣洩。在南管運用中,因為崑曲曲牌的節奏問題,也因而未能獲得到最好的發揮。(林立雄)
4月
02
2014
(南管)與小嗓唱唸的崑曲,音域差距的窘態已無可隱;若與崑劇女小生對戲,其勢之慘烈自可想像!而本劇南管音樂設計又不採較「正曲」高小三度音的「戲仔曲」,徘徊游離在二者之間,既失正曲的典麗,又難以應付氍毹場上的節奏需求,徒然落得個難為的尷尬。(劉美芳)
4月
02
2014
《風月》融和南管與崑曲,剪裁連接為許多細膩的小片段,從戲曲的核心元素-音樂上來說,兩個「頑固」曲牌體劇種,既不能兩相輝映,也無法有效積累能量情緒,最後觀眾只能回到熟悉的文本和演員表演上,想辦法尋找看戲感動的依歸。(韓昌雲)
4月
02
2014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