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與人的遊戲迷途:形式拼貼下的歌仔戲失重感《倚天途龍記:救命!我的媽》
10月
20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兒童歌仔戲在近年歌仔戲展演中迅速興起,是政府機構嘗試拓展觀眾族群、培育未來觀眾的關鍵策略之一。兒童歌仔戲以親子劇場作為平台,有效縮短了戲曲和觀眾的年齡差距。《倚天途龍記:救命!我的媽》便是明華園星字戲劇團參與「兒童歌仔戲—親子劇場匯演」策展推出的作品。

劇情描述小天(陳書涵飾)沉迷於電玩遊戲荒廢學業,引起母親(康琳飾)不滿並採取體罰管教,導致母子關係緊張。小天挨打之前,土地公(陳子權飾)突然現身,暫停時間、化解小天的危機,並將他帶入最熟悉的遊戲世界。在那裡,小天化身遊戲角色,展開冒險旅程。他歷經正邪對立的考驗,看見每一個角色背後的動機與情感,受到觸動自願與母親和解。

故事選擇使用兒童視角出發,把主角小天設定成兒童觀眾的代入對象。同時將兒童熟悉的元素:電玩遊戲、母子衝突和冒險一一納入內容,營造親近感。電玩世界提供脫離現實的遁世烏托邦;土地公從民俗神明變身神祕引導者,象徵成人社會規則與兒童內心世界之間的橋梁。整體設定豐富,但敘事訊息層次多,使得主題相對不明確。

加法美學無極限:歌仔戲特色的退位

為符合穿越式劇情與兒童劇類型之需,演出形式採取混搭手法,涵蓋歌仔戲唱段、寫實演法、動漫風格肢體動作與歐美奇幻遊戲風格元素。觀眾眼前是遊戲角色、民俗神祇、人三界角色滿場飛的景象,視覺效果強勁。但同時也讓舞台語言雜亂而缺乏重心。喧鬧場面掩蓋歌仔戲特色——細緻的角色情感表現及肢體。或許受到兒童劇的互動需求,導致歌仔戲存在感薄弱。

歌仔戲本有的細緻角色狀態與肢體語言被弱化。唱段像是零星點綴,不具推動劇情或深化情感之效。部分橋段選擇強化角色背景設定,唱段音樂被改編成類似動畫吟唱風格的旋律,衍生觀眾無法直接聽唱理解詞義的倒字現象。

作品中的歌仔戲唱段在演唱狀態及曲調風格方面,和歌仔戲原貌有段距離。作品雖試圖在歌仔戲和兒童劇之間尋求交會點,整體來看,歌仔戲的存在更像一種文化符號或是背景,並非作品結構核心。

NPC化的土地公:神明變成工具神

土地公作為劇情重要推手,銜接親子衝突轉進遊戲冒險,卻幾乎被簡化為推進情節的「任務型角色」。祂負責暫停時間、救援主角、帶領穿越與給予關鍵線索,功能明確卻缺乏情感深度,形同遊戲常見的NPC角色。劇情設定削弱了土地公在民俗信仰中溫暖且親近的地方守護神形象,同時也暴露兒童不熟悉民俗信仰的現況。

隨著都市化與家庭祭祀習慣的消失,土地公對多數兒童而言,不再是生活經驗中的熟悉角色,更像課本裡的抽象文化知識。作品若未加以說明或轉化,土地公角色極容易被誤認成單純的遊戲引導者。然而作品直接沿用民俗層面的公約式角色設定,無法喚起觀眾情感認同,透露創作者對兒童觀眾理解有限。

觀察演出現場會發現,兒童觀眾僅在少數互動橋段,如劍指對抗黑龍襲擊、參與料理任務時較為投入。一旦劇情進入遊戲世界正邪陣營的對抗劇情,就開始失焦,面露困惑神情,無法跟緊敘事。作品內容設計像是出自成人推測而來的兒童偏好,過度依賴視覺變化刺激,輕忽兒童觀眾對故事內容及角色發展的渴望。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導致作品最終走向「成人想像的兒童劇」。

作為一齣兒童歌仔戲,《倚天途龍記:救命!我的媽》展現出創作者在形式與內容上的積極嘗試,結合親子衝突、遊戲次文化以及民俗信仰,透過歌仔戲基底進行融混再造。這或許是一場創作實驗。然而,當形式拼貼取代了敘事邏輯與表演語言的整合性,作品陷入外熱內冷的混亂處境。換句話說,歌仔戲若未能被設定成作品核心,僅成為眾多符號之一,兒童歌仔戲極容易落入「使用歌仔戲元素的兒童劇」的形式困境。面向未來潛在觀眾,創作者如何在視覺呈現和敘事符號之間尋求整合,仍是兒童歌仔戲創作必須面對的首要命題。

《倚天途龍記:救命!我的媽》

演出|明華園星字戲劇團
時間|2025/09/29 19:00
地點|新北市泰山區文程廣場(新北市泰山區明志路二段177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