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風月,理趣幽微《風月》
4月
02
2014
風月(陳又維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80次瀏覽
劉美芳(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不知能否究責為中文系的宿命,總是難以擺落心中揣想的那幢紅樓,恣意在文字裡想像園中恁般風情,感慨釵寶黛三人分別同個「寶」字或「玉」字的生死牽纏。歷來改編自紅樓戲曲版本多不勝數,四部刊要所收清人劇作已有十種,加上各地方戲曲劇種百花競放,真真艷冶至極。專就崑劇而言,幾百年前江蘇揚州人仲振奎早已做過改編;不遠溯古人,近年來前有北方崑曲劇院上下本6小時的繁麗演繹,去年上海青年京崑劇團也剛為崑五班排演了極不傳統的《寶黛紅樓》,後者甚至編創出寶玉因不滿忠順王向黛玉提親才遭笞打,黛玉臨終前還將寶玉託付寶釵等情節。完全不循傳統理路思維的創作已然面世,此番1/2Q劇場的風月探險,相較之下走得還是安穩安全的路子。

看慣1/2Q劇場演出的觀眾,早已習見舞台上出現異質於傳統用以刺激視覺思維的裝置。但此番不論是佇立舞臺箱籠(實在難以宣傳文字中的「寶閣」相稱)般的大觀園,還是園內包覆如墳塚碑碣的樹幹,皆未創造出不同觀看視野的效能,沒法以「視覺性思考」置/轉換戲曲表演藝術中的「文學性思考」。受拘限的園林被刻意安置在舞台中後方,只有檢場多次開啟關闔;演員表演區塊多落於其前,場景的象徵意涵遠高於實際演出的需求。

撇開舞台種種,且專注於演出文本。戴君芳一人肩挑編導重責,採用「高於人類的『靈』界之『魂』(志在補天之石)來述說乃至透視人的『存在』」(語出羽之野論《紅樓夢》)的觀點。《紅樓夢》異名頗多:《石頭記》、《風月寶鑑》……等皆是,以石頭觀點立基,卻取風月之名,名實的違和感勾串全劇的發展主軸。戲甫開場先由檢場人用乾隆手書「虫二」兩字典故,以水濕布玩出「風月無邊」的主題;手法雖然新奇,驚鴻過後,此一石碑與戲再也無有牽涉,與石頭更不相干。借用了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捻籤行酒事,再自他處移植「風絮飄零」字句套在寶玉身上,藉以呼應劇中遍尋不到的「楊花沾淚」意象。不論寶釵「艷冠羣芳,任是無情也動人」的牡丹,或是黛玉「風露清愁,莫怨東風當自嗟」的芙蓉,皆是虛晃而過,無有著落。寶釵是劇中意外的亮點,不再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冷漠寡情之人(恰恰自打劇中籤句一嘴巴)。寄人籬下的她,在15歲生辰熱鬧中以一曲【寄生草】映照出她在滿眼繁華中清冷,開悟寶玉出家禪機。得不了心,保不住身,留下的竟是最難能的成全。

至於青埂峰下頑石,或是石頭又不全然是。自由出入戲的情節內外,旁觀、敘述/詮釋,甚至扮演。當其為石,為與劇中人物有所差異,選擇以南管唱唸來表現。崑曲與南管皆採分析字音的唱法,須得依文本曲辭「依字行腔」、「依辭打譜」,不循乎此,吐囑稍有不慎,極易出格倒字。且南管講究男女同腔的音韻之美,在以本嗓唱唸的限制下,戲劇演出時男腔通常會低一個八度音以為因應。與同用本嗓的女角對唱,自然和諧;與小嗓唱唸的崑曲,音域差距的窘態已無可隱;若與崑劇女小生對戲,其勢之慘烈自可想像!而本劇南管音樂設計又不採較「正曲」高小三度音的「戲仔曲」,徘徊游離在二者之間,既失正曲的典麗,又難以應付氍毹場上的節奏需求,徒然落得個難為的尷尬。

劇團前作《亂紅》之所以精彩,除了劇本佳妙外,場上演員交迸的光燦最是眩人眼目。不只有兩位女小生相互較勁的火花,吳雙既到位又充滿能量表演,絕不僅是稱職的綠葉而已。《風月》若有意複製成功故步,寧不深思?

《風月》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4/03/29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跨界(戲曲種類)元素的交替形式來敘述一個故事,視角上雖然一致,但因交替轉換後各自展現,使觀者在觀看時多了一份對元素切換的適應,同時沖淡觀眾情感上的感動。(孫元城)
5月
06
2014
曲詞中帶有悲戚意涵的傳達無法扣合在這樣歡快的旋律上,抒情程度不增反減,人物情感亦未能達到真正的宣洩。在南管運用中,因為崑曲曲牌的節奏問題,也因而未能獲得到最好的發揮。(林立雄)
4月
02
2014
《風月》融和南管與崑曲,剪裁連接為許多細膩的小片段,從戲曲的核心元素-音樂上來說,兩個「頑固」曲牌體劇種,既不能兩相輝映,也無法有效積累能量情緒,最後觀眾只能回到熟悉的文本和演員表演上,想辦法尋找看戲感動的依歸。(韓昌雲)
4月
02
2014
 
《風月》在某種程度上是《亂紅》的「變形」。楊汗如與李易修飾演前世今生,楊汗如以崑曲演繹大觀園中入世的賈/假寶玉,李易修以梨園戲身段搬演女媧補天後遺下的那塊石頭──即是《紅樓夢》中所云之「真」寶玉。雙生設計、分別演繹一種音樂形式,與《亂紅》頗有映照。(劉育寧)
4月
01
2014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一個必須從它的背後、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得到——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