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深入「日常」成為戲劇,台中舊城記憶散策《老派日常》
12月
19
2024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8次瀏覽

文 高于棋(臺大新聞所碩士生)

由20%實驗劇坊推出,系列製作「幸福祭」之三《老派日常》以漫遊劇場形式呈現,繼《現代浪漫》與《戀愛加加酒》後,演出場所從台中中區餐酒館、密室逃脫工作室走向戶外,於台中舊城帶領觀眾重返過去的時空。

自《現代浪漫》、《戀愛加加酒》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情感關係,進一步到《老派日常》探索個體與社會歷史、城市的羈絆,在「日常」的映照下,長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舊城聲音。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群眾演員開場,訴說台中故事

第二市場空地,群眾演員拿著老照片、相機、車票在之中遊走、說話,伴隨著一旁攤商發出的聲響與孩童的自然嬉鬧,這是整齣戲唯一具備明確演員、台詞的橋段。他們從自身的生命故事出發,訴說自身對「台中」這座城市的印象,校園、舊台中火車站、商場。

藉由「他者」的日常故事,觀眾得以進入常民情境,回想自己對台中的記憶。我認為,素人演員的不加修飾,情感自然真摯流露,搭配市場的場景與聲響,構築成一個親切的入口,使觀眾得以啟程。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三叔公阿綠的日記本,走遍中區大街小巷

觀眾於驗票時會獲得一袋道具(內容物:中華民國國旗、零錢、卡帶等),裡面最主要的物件為「三叔公阿綠的日記本」,「日記本」製作精美,有著不同材質拼貼,觀眾藉由日記本內的文字、照片、地圖等指示,跟著阿綠的記憶,走進中區的店家,如:瑞成糖菓玩具行、豐榮綠豆沙、大和演歌社、蕭涼心百草店等。

「阿綠」與「櫻子」戀愛,然而「櫻子」卻突然消失了。我認為,觀眾一邊讀著這篇青春的愛情故事,一邊了解中區的發展歷史,消失的舞廳、再造的鈴蘭燈,跟著「阿綠」,塵封泛黃的過去又被賦予新的色彩,再度鮮活了起來。除了日記本的引導外,亦於「一福堂」老店舊址空地(2020年因大火燒毀)設置小型展覽,播放在地人口述歷史(如:訪談中城再生文化協會蘇睿弼老師等)與放置展板(過去新聞、報紙等),供觀眾閱讀。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互動道具,在地創作參與充滿「人味」

觀眾跟隨日記本指示,到玩具行拿錢給老闆「簡叔叔」玩「虎口拔毛」,老玩具行的新舊玩具並陳;手持相框拍水果攤的水果、中山路上的鈴蘭燈,觀眾得以聚焦、選擇觀看的視角;在綠豆沙店播放「歌唱比賽」卡帶,卡帶流動著時間;走進演歌社聽「大姐們」唱歌,日文歌曲與茶飲。

我覺得,手中的物品成為互動的中介,讓觀眾得以和整個環境、場域對話,聽在地的故事。

那些人都是原本就在那裡的人,熱情介紹商品的簡叔叔,自信歌唱的「大姐們」,他們或許並不是非常清楚觀眾為何出現在「這裡」,對「劇場」沒有太多的概念,卻對於這群「觀眾」有所好奇。劇場的形式,變得雙向也更有「人味」,在演歌社內用力鼓掌,感受到「大姐們」的生命熱忱,更加彰顯在地創作的意義與特色。

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精華眼鏡行前,掃描牆上QR Code聆聽手機內眼鏡行故事的錄音後,眼鏡行第一代經營者王洪春梅女士剛好經過,準備回家休息,成為意料之外的驚喜,我們和王洪女士簡單寒暄,像是見證了某段仍在進行的歷史。然而,對街的「末廣菓子鋪」(戰後曾為和平日報社位址),正在被拆除,在時間的前行中,我們仍被迫失去什麼。

拆除與留存,衰敗與再生,或許正是台中舊城正在面對的重要課題,這裡曾經繁榮更是台中一切的開始,但我們究竟該站在什麼位置去感受,我想這齣戲提供了很好的聆聽、觀看路線。

相信對於多數台中人來說,舊城是一個快要「死掉」的地方,這裡複雜且等待拆除。但身為在台中生長的觀眾,有效地因為這次機會,探索很多未知的地方,讓我產生了「下次一定要帶朋友來」的感受,成功創造了對於地方的認識與認同,也更加理解這個地方因時間才擁有的「生命力」。

櫻橋與綠橋,「我」、「我們」追索痕跡與創造現在

漫遊終站,來到「綠川」河畔旁的道路,使用公共電話投入零錢,聆聽「櫻子」留下的訊息,謎底揭曉:「櫻子」代表的是「櫻橋」;「阿綠」代表的是「中山綠橋」。而「櫻橋」因台灣大道拓寬消失又因綠川整治重建天日,這似乎代表著某種城市情感的復甦,安靜地在河裡。

走下階梯通往綠川邊,河水的氣味混著樹木的氣息,東協廣場嘈雜熱鬧的人們,舊城就這樣在人與人、人與地方之間形塑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綠川」作為漫遊的終點,似乎也隱約指涉我們在凝望過去的同時往前了些什麼。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當舊城建築、道路與店舖有了故事,也有了語言,在記憶之中即能夠更有力量的蔓生。而我由衷喜歡這樣人與城市的關係,有機且富有能動性,在描摹過去痕跡的時刻,寫下自己的一些什麼,雖然只有幾個小時的漫遊,卻深刻地重新建構我們與劇場、我們與台中舊城的關係。

《老派日常》

演出|20%實驗劇坊
時間|2024/11/09 15:00
地點|台中市中區中山路226號(位於第二市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