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深入「日常」成為戲劇,台中舊城記憶散策《老派日常》
12月
19
2024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6次瀏覽

文 高于棋(臺大新聞所碩士生)

由20%實驗劇坊推出,系列製作「幸福祭」之三《老派日常》以漫遊劇場形式呈現,繼《現代浪漫》與《戀愛加加酒》後,演出場所從台中中區餐酒館、密室逃脫工作室走向戶外,於台中舊城帶領觀眾重返過去的時空。

自《現代浪漫》、《戀愛加加酒》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情感關係,進一步到《老派日常》探索個體與社會歷史、城市的羈絆,在「日常」的映照下,長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舊城聲音。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群眾演員開場,訴說台中故事

第二市場空地,群眾演員拿著老照片、相機、車票在之中遊走、說話,伴隨著一旁攤商發出的聲響與孩童的自然嬉鬧,這是整齣戲唯一具備明確演員、台詞的橋段。他們從自身的生命故事出發,訴說自身對「台中」這座城市的印象,校園、舊台中火車站、商場。

藉由「他者」的日常故事,觀眾得以進入常民情境,回想自己對台中的記憶。我認為,素人演員的不加修飾,情感自然真摯流露,搭配市場的場景與聲響,構築成一個親切的入口,使觀眾得以啟程。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三叔公阿綠的日記本,走遍中區大街小巷

觀眾於驗票時會獲得一袋道具(內容物:中華民國國旗、零錢、卡帶等),裡面最主要的物件為「三叔公阿綠的日記本」,「日記本」製作精美,有著不同材質拼貼,觀眾藉由日記本內的文字、照片、地圖等指示,跟著阿綠的記憶,走進中區的店家,如:瑞成糖菓玩具行、豐榮綠豆沙、大和演歌社、蕭涼心百草店等。

「阿綠」與「櫻子」戀愛,然而「櫻子」卻突然消失了。我認為,觀眾一邊讀著這篇青春的愛情故事,一邊了解中區的發展歷史,消失的舞廳、再造的鈴蘭燈,跟著「阿綠」,塵封泛黃的過去又被賦予新的色彩,再度鮮活了起來。除了日記本的引導外,亦於「一福堂」老店舊址空地(2020年因大火燒毀)設置小型展覽,播放在地人口述歷史(如:訪談中城再生文化協會蘇睿弼老師等)與放置展板(過去新聞、報紙等),供觀眾閱讀。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互動道具,在地創作參與充滿「人味」

觀眾跟隨日記本指示,到玩具行拿錢給老闆「簡叔叔」玩「虎口拔毛」,老玩具行的新舊玩具並陳;手持相框拍水果攤的水果、中山路上的鈴蘭燈,觀眾得以聚焦、選擇觀看的視角;在綠豆沙店播放「歌唱比賽」卡帶,卡帶流動著時間;走進演歌社聽「大姐們」唱歌,日文歌曲與茶飲。

我覺得,手中的物品成為互動的中介,讓觀眾得以和整個環境、場域對話,聽在地的故事。

那些人都是原本就在那裡的人,熱情介紹商品的簡叔叔,自信歌唱的「大姐們」,他們或許並不是非常清楚觀眾為何出現在「這裡」,對「劇場」沒有太多的概念,卻對於這群「觀眾」有所好奇。劇場的形式,變得雙向也更有「人味」,在演歌社內用力鼓掌,感受到「大姐們」的生命熱忱,更加彰顯在地創作的意義與特色。

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精華眼鏡行前,掃描牆上QR Code聆聽手機內眼鏡行故事的錄音後,眼鏡行第一代經營者王洪春梅女士剛好經過,準備回家休息,成為意料之外的驚喜,我們和王洪女士簡單寒暄,像是見證了某段仍在進行的歷史。然而,對街的「末廣菓子鋪」(戰後曾為和平日報社位址),正在被拆除,在時間的前行中,我們仍被迫失去什麼。

拆除與留存,衰敗與再生,或許正是台中舊城正在面對的重要課題,這裡曾經繁榮更是台中一切的開始,但我們究竟該站在什麼位置去感受,我想這齣戲提供了很好的聆聽、觀看路線。

相信對於多數台中人來說,舊城是一個快要「死掉」的地方,這裡複雜且等待拆除。但身為在台中生長的觀眾,有效地因為這次機會,探索很多未知的地方,讓我產生了「下次一定要帶朋友來」的感受,成功創造了對於地方的認識與認同,也更加理解這個地方因時間才擁有的「生命力」。

櫻橋與綠橋,「我」、「我們」追索痕跡與創造現在

漫遊終站,來到「綠川」河畔旁的道路,使用公共電話投入零錢,聆聽「櫻子」留下的訊息,謎底揭曉:「櫻子」代表的是「櫻橋」;「阿綠」代表的是「中山綠橋」。而「櫻橋」因台灣大道拓寬消失又因綠川整治重建天日,這似乎代表著某種城市情感的復甦,安靜地在河裡。

走下階梯通往綠川邊,河水的氣味混著樹木的氣息,東協廣場嘈雜熱鬧的人們,舊城就這樣在人與人、人與地方之間形塑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綠川」作為漫遊的終點,似乎也隱約指涉我們在凝望過去的同時往前了些什麼。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當舊城建築、道路與店舖有了故事,也有了語言,在記憶之中即能夠更有力量的蔓生。而我由衷喜歡這樣人與城市的關係,有機且富有能動性,在描摹過去痕跡的時刻,寫下自己的一些什麼,雖然只有幾個小時的漫遊,卻深刻地重新建構我們與劇場、我們與台中舊城的關係。

《老派日常》

演出|20%實驗劇坊
時間|2024/11/09 15:00
地點|台中市中區中山路226號(位於第二市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