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深入「日常」成為戲劇,台中舊城記憶散策《老派日常》
12月
19
2024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39次瀏覽

文 高于棋(臺大新聞所碩士生)

由20%實驗劇坊推出,系列製作「幸福祭」之三《老派日常》以漫遊劇場形式呈現,繼《現代浪漫》與《戀愛加加酒》後,演出場所從台中中區餐酒館、密室逃脫工作室走向戶外,於台中舊城帶領觀眾重返過去的時空。

自《現代浪漫》、《戀愛加加酒》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情感關係,進一步到《老派日常》探索個體與社會歷史、城市的羈絆,在「日常」的映照下,長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舊城聲音。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群眾演員開場,訴說台中故事

第二市場空地,群眾演員拿著老照片、相機、車票在之中遊走、說話,伴隨著一旁攤商發出的聲響與孩童的自然嬉鬧,這是整齣戲唯一具備明確演員、台詞的橋段。他們從自身的生命故事出發,訴說自身對「台中」這座城市的印象,校園、舊台中火車站、商場。

藉由「他者」的日常故事,觀眾得以進入常民情境,回想自己對台中的記憶。我認為,素人演員的不加修飾,情感自然真摯流露,搭配市場的場景與聲響,構築成一個親切的入口,使觀眾得以啟程。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三叔公阿綠的日記本,走遍中區大街小巷

觀眾於驗票時會獲得一袋道具(內容物:中華民國國旗、零錢、卡帶等),裡面最主要的物件為「三叔公阿綠的日記本」,「日記本」製作精美,有著不同材質拼貼,觀眾藉由日記本內的文字、照片、地圖等指示,跟著阿綠的記憶,走進中區的店家,如:瑞成糖菓玩具行、豐榮綠豆沙、大和演歌社、蕭涼心百草店等。

「阿綠」與「櫻子」戀愛,然而「櫻子」卻突然消失了。我認為,觀眾一邊讀著這篇青春的愛情故事,一邊了解中區的發展歷史,消失的舞廳、再造的鈴蘭燈,跟著「阿綠」,塵封泛黃的過去又被賦予新的色彩,再度鮮活了起來。除了日記本的引導外,亦於「一福堂」老店舊址空地(2020年因大火燒毀)設置小型展覽,播放在地人口述歷史(如:訪談中城再生文化協會蘇睿弼老師等)與放置展板(過去新聞、報紙等),供觀眾閱讀。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互動道具,在地創作參與充滿「人味」

觀眾跟隨日記本指示,到玩具行拿錢給老闆「簡叔叔」玩「虎口拔毛」,老玩具行的新舊玩具並陳;手持相框拍水果攤的水果、中山路上的鈴蘭燈,觀眾得以聚焦、選擇觀看的視角;在綠豆沙店播放「歌唱比賽」卡帶,卡帶流動著時間;走進演歌社聽「大姐們」唱歌,日文歌曲與茶飲。

我覺得,手中的物品成為互動的中介,讓觀眾得以和整個環境、場域對話,聽在地的故事。

那些人都是原本就在那裡的人,熱情介紹商品的簡叔叔,自信歌唱的「大姐們」,他們或許並不是非常清楚觀眾為何出現在「這裡」,對「劇場」沒有太多的概念,卻對於這群「觀眾」有所好奇。劇場的形式,變得雙向也更有「人味」,在演歌社內用力鼓掌,感受到「大姐們」的生命熱忱,更加彰顯在地創作的意義與特色。

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精華眼鏡行前,掃描牆上QR Code聆聽手機內眼鏡行故事的錄音後,眼鏡行第一代經營者王洪春梅女士剛好經過,準備回家休息,成為意料之外的驚喜,我們和王洪女士簡單寒暄,像是見證了某段仍在進行的歷史。然而,對街的「末廣菓子鋪」(戰後曾為和平日報社位址),正在被拆除,在時間的前行中,我們仍被迫失去什麼。

拆除與留存,衰敗與再生,或許正是台中舊城正在面對的重要課題,這裡曾經繁榮更是台中一切的開始,但我們究竟該站在什麼位置去感受,我想這齣戲提供了很好的聆聽、觀看路線。

相信對於多數台中人來說,舊城是一個快要「死掉」的地方,這裡複雜且等待拆除。但身為在台中生長的觀眾,有效地因為這次機會,探索很多未知的地方,讓我產生了「下次一定要帶朋友來」的感受,成功創造了對於地方的認識與認同,也更加理解這個地方因時間才擁有的「生命力」。

櫻橋與綠橋,「我」、「我們」追索痕跡與創造現在

漫遊終站,來到「綠川」河畔旁的道路,使用公共電話投入零錢,聆聽「櫻子」留下的訊息,謎底揭曉:「櫻子」代表的是「櫻橋」;「阿綠」代表的是「中山綠橋」。而「櫻橋」因台灣大道拓寬消失又因綠川整治重建天日,這似乎代表著某種城市情感的復甦,安靜地在河裡。

走下階梯通往綠川邊,河水的氣味混著樹木的氣息,東協廣場嘈雜熱鬧的人們,舊城就這樣在人與人、人與地方之間形塑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綠川」作為漫遊的終點,似乎也隱約指涉我們在凝望過去的同時往前了些什麼。

老派日常(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紀建廷)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當舊城建築、道路與店舖有了故事,也有了語言,在記憶之中即能夠更有力量的蔓生。而我由衷喜歡這樣人與城市的關係,有機且富有能動性,在描摹過去痕跡的時刻,寫下自己的一些什麼,雖然只有幾個小時的漫遊,卻深刻地重新建構我們與劇場、我們與台中舊城的關係。

《老派日常》

演出|20%實驗劇坊
時間|2024/11/09 15:00
地點|台中市中區中山路226號(位於第二市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