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玉配》又名《櫃中緣》,原為崑曲本,後改編成京劇,閩劇在1958年也改編了此劇目,《梅玉配》成為閩劇的經典劇目,河洛歌子戲團《梅玉配》的首演為1997年,其故事結構及角色名稱皆與閩劇相同,應是取材改編於閩劇,而河洛此次的演出版本在劇情內容及音樂上都做了與首演版不同的修改,同時也將劇名改為金玉良緣(梅玉配)。
本劇講述,禮部尚書之妹蘇貞玉在慈航寺巧遇秀才許金梅,兩人一見鍾情,但貞玉早已許配吏部尚書之子周炎,周炎是紈袴子弟,此時也來到寺中,竟言行輕薄調戲於她,貞玉傷心所託非人,便故意遺落手帕給金梅拾獲,以泄心意。在王九媽的幫忙下,金梅親將手帕送至繡樓,陰錯陽差無法離開乃藏身櫃中,後被兄嫂紅芳發現,貞玉只得托出始末。紅芳不忍貞玉嫁周炎,便心生火燒繡樓一計,製造她不幸身亡之假象,終使得周炎退婚。金梅不負眾望金榜題名,前往蘇府拜師,紅芳告知貞玉已身亡,金梅悲傷不已願娶貞玉骨灰,洞房之夜眾人道出實情告知貞玉沒死,有情人終成眷屬。
以故事劇情來看就是才子佳人排除阻礙、終締良緣,其中有幫助者當然也有阻礙者,主人翁分別是禮部尚書之妹蘇貞玉及溫文儒雅落難書生許金梅,若說周炎是阻礙者,我倒覺得他既是阻礙者也是幫助者,因為他的輕挑舉動跟謙恭有禮的金梅超級比一比,更堅定了貞玉希望「去者常去莫回頭,來者早日來結交」。但在劇中真正的阻礙似乎是傳統禮教的束縛、門當戶對的觀念,在傳統封建社會中,女子不能自主選擇婚姻,只能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好是壞,只能聽天由命。沈紅芳是劇中是非常重要的幫助者,我認為是她打破了傳統的規範,不是用從一而終的觀念要貞玉嫁給周炎,此劇就在金梅及貞玉對愛的堅持、兄嫂紅芳的巧計成全及王九媽的居中牽線幫助下,才能終使得梅玉成佳配。
故事就從慈航寺開始,男女主角似乎都會被安排在寺廟相會,這也難怪,因為以前女子哪能隨便出門,能夠出門的機會就是去寺廟祈福了,當天演出除了男女主角各換兩套衣服,其餘腳色都一套到底,連劇中軟景也是一景到底,不管是在寺廟抑或繡樓,整個舞台氛圍是不對的,視覺上是受影響的。在此次的音樂設計中,除了保留某部分唱段其餘皆因劇本台詞修改而重新安排曲調,在傳統曲調外唯一一首新編曲是在第三場貞玉的唱段,編腔非常柔美,不過當天飾演貞玉的演員不知是否因為聲音狀態不佳還是音域關係,許多高音唱不上去,既有音樂設計,何不根據演員條件降調演唱呢?而同在這場情節設計有一橋段是貞玉睡著,金梅拿著貞玉的衣服要替她蓋上時,穿起了貞玉的衣服模仿女娘,我腦海中只閃過,如果這時貞玉醒來看到此景,是否還會傾心於許金梅,編劇是否想表達金梅其實是努力在控制自己,身為讀書人不能逾越的道德規範,所以只好藉物思情了。梅玉配是一齣輕鬆喜劇,但當天演員演得的節奏過於拖慢,看起戲來就覺得有點冗長。整齣戲台灣的語言文化如俚語、俗諺及四句聯用的並不多,這也是在現在歌仔戲劇本裡會出現的問題,其實這些俚語、俗諺及四句聯是非常有意思及有趣的,如果它沒被使用就會慢慢消失不見,希望屬於台灣的語言文化能夠傳承下去。
「只願去者永長去,來者早日來」道出了貞玉對愛情的期待,「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恰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 張愛玲這麼寫著。就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完美的愛情,戲總是這樣演著,或許觀眾愛看才子佳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戲碼,是不是某方面也透露出心裡對愛情的憧憬及投射呢?
《金玉良緣—梅玉配》
演出|河洛歌子戲團
時間|2014/12/14 14:30
地點|台北市松山車站南側交4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