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劇場會夢見電子戲曲嗎?《皇上還沒來的時候》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壁」製作委員會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0次瀏覽

文 蔡孟凱(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2015年6月Google AI Blog發表了一篇AI項目開發日誌【1】,引起廣泛討論,7月份正式發佈生成式AI「Deep Dream」,同時將程式碼開源。

Deep Dream之所以獲得廣大迴響的原因,是它與眾不同的運作邏輯。不同於其他生成式AI憑藉使用者輸入的指令,在大數據中搜尋並拼貼成使用者所需要的產物。Deep Dream的「玩法」,是讓使用者自由投入任何圖片,讓Deep Dream識別其中的內容,接著Deep Dream會在網路上搜尋任何它「看到」的東西,並加入到原始素材中。(例如,它判定原始圖片裡的某個區塊是一隻鳥,那麼Deep Dream就會搜尋更多鳥的形狀或圖案,並把這些資料疊上去。)

人的夢境,是產自於大腦在白日清醒時受到的視聽刺激,以及自己本身原有的記憶。那麼以Deep Dream的案例來看,使用者投入的圖片就是它受到的刺激,而整個網路世界都是它的記憶,它確實就像是一個在作夢的AI。

在傳統戲曲的抽象思維中作夢的AI

清宮末代太監(黃昶然飾)為了謀生加入一位京劇名伶(黃若琳飾)的戲班,這個戲班在1949兩岸斷鏈的前夕來到臺灣演了一齣《貴妃醉酒》,共演的還有一位夾在日治與民國之間,仍在適應社會時代變動的海歸舞者(陳恩綺飾)。這三個人是《貴妃醉酒》成為禁戲之前最後一次在臺灣演出這個劇目的表演者。《皇上還沒來的時候》便是在這三位表演者垂垂老矣之際,一次夢迴舞台、或真或假的追憶。

傳統戲曲充滿了以簡代繁的語法,或以馬鞭代指馬匹、車旗代指戰車、水旗代指大浪,一桌二椅極低限度地拉開表演空間,剩下全是大篇幅的留白。

留白倚賴文本、表演、和最重要的——觀眾的想像來填滿。高裴力士徘徊貴妃宮闈,獻酒千盞、遊戲百花,台上空無一物,唯有演員的口白和肢體。三分眼見、七分聯想,近乎是戲曲舞台與觀眾的默契。

在這部作品中,編劇兼說書人李佳泓坐在觀眾席第一排,以手機拍攝三位表演者並即時投影至舞台背景。隨著演員台詞提到蘭花、牡丹、鯉魚,或是劇情出現白蛇、皇帝,由鄭各均編寫的演算程式便將李佳泓拍攝到的演員身影及動作肢體,擬化為前述那些故事中出現的元素。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壁」製作委員會提供╱攝影羅慕昕)

表演者所建構,而被輸入AI的「原始資訊」主要以三種呈現方式輪替或共同組成,分別是陳恩綺凹折扭轉的四肢、三人的肢體疊合、一條可以同時是水袖彩帶以及白稜的白布幔。但儘管表演者多半會在完成動作的時刻多停兩秒,《皇上還沒來的時候》裡的戲曲表演仍是一連串不間斷的動態,於是AI所運算出的圖像也呈現如梵谷星空般的持續流動與旋轉,花、魚、蛇的造型都在構築完成的下一個剎那就迅速消解,無論具象或抽象都不會停留太久。

傳統戲曲倚賴觀眾的想像來完成場景,《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則把這個工作交給了AI,以表演和文本作為引索,在資料與數據的深海中打撈出一個個夢境。

在視聽飽和的舞台夾縫求生的表演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的現場樂手只有鄭各均一人,除了吉他伴奏之外,包含劇中的鑼鼓點也是他用MIDI鍵盤「打」出來的。在演出開始前,鄭各均將吉他接入軟體音色庫而演奏出古琴、二胡的音色,以吉他的演奏語法嫁接傳統樂器,並穿插不少遠遠超出原本樂器音域的音符,以一種對傳統樂器的扭曲和戲仿作為暖場的聲景,似乎也隱隱暗喻著這整部作品以科技重新鍊化戲曲的創作邏輯。

而在演出中,《皇上還沒來的時候》戲劇段落的配樂也是現場演奏,但相對前述做法要來的單純許多,大多時候只有吉他的分解和弦,偶爾配合演員動作點綴幾個分散的鑼鼓。其清爽簡潔,與演唱京劇的段落中搭配的預製後場音樂有著強烈的對比。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中所演出的京劇唱段除了《貴妃醉酒》之外,亦穿插幾段《長生殿》、《白蛇傳》、《遊龍戲鳳》的片段。後場音樂僅保留作為幫腔的京胡,再疊加上各種合成音色,其疊置聲部之多,幾乎要把京胡淹沒。其中不時會穿插節奏韻律和主旋律並不一致的打擊樂,甚至有些節奏與主旋律一致的聲部,也在效果器的加持下,在聽覺上呈現不整齊的錯落感。

戲曲藝術有句俗諺:「三分前場,七分後場」,表達文武場在戲曲藝術中對觀演雙方的重要地位。但《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將這句話從一種思想表述,轉化為實際的聽覺體驗。電子音樂的量體與演員的演唱近乎一致,確實成功打造出華麗炫彩的魔幻風格,但歌樂的表現空間亦因此略為限縮,兩位京劇演員需要更為費力才能避免自身在厚重的聲響中被邊緣化。

在影像絢爛、聲景繁複,觀眾的視聽體驗已然飽和的狀態下,表演者要抓住觀眾為剩不多的關注力,猶如夾縫求生,這是《皇上還沒來的時候》給予演員的挑戰。在視覺上,表演者尚有舞美設計或走位編排的輔助;但聽覺上,演員近乎孑然一身,僅能倚靠自身的唱功來攻克這個難題。

在人機共構的仿生劇場,重新定位彼此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無疑是一個成功的,科技藝術與戲曲藝術的跨界製作。它建構出一套合理且有效的,科技應用與表演現場雙向介入的方法,並在其中順暢地調度演員、舞美、及文本。但與此同時,這個作品也拋出了另一個值得反思的課題:在這麼一個人機共構的仿生劇場中,誰才是表演的主體?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以人機共作的方式填滿傳統戲曲的留白空間,演員將彼此化為肉身雕塑,通過AI轉生為《皇上還沒來的時候》裡無數個幻夢。但假若我們暫時將這些詭麗魔幻的影像抽離,三位表演者的演出仍然可獨立成立,並且也具備將文本延伸並具像化的能力。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壁」製作委員會提供╱攝影羅慕昕)

可以說,《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同時展現兩種「填滿留白」的邏輯。一種是劇場所熟悉的,表演者與燈光、物件、空間的創造性互動;另一種則是以前者為材料,AI冶煉的機械夢境。

而這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並互相爭搶有限的觀演空間,彼此處於一種「競合」的狀態,這樣的競合狀態同時衝擊了表演及表演者之於這個作品(或著說,這個人機共構的劇場)的價值本位。端看創作者的命題以及觀眾的詮釋,演員的表演行為在這個舞台的定位可以是「肢體展演」,亦可以被理解成為AI服務的「創作指令」。當然,這兩者可以並存、互不衝突,也不存在客觀或可量化的孰輕孰重,但如何把握兩者之間的平衡,對於觀演雙方而言都是個值得反覆推敲的課題。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皇上還沒來的時候》最終創造一個科技展演和表演藝術共享的仿生劇場,搬演一齣人(思想)機(演算)共同編織的夢境。


注解

1、”Inceptionism: Going Deeper into Neural Networks.”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

演出|「壁」製作委員會
時間|2025/10/0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一個必須從它的背後、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得到——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一個必須從它的背後、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得到——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