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人生的真情自述-私劇場《你有病嗎?》
6月
17
2020
你有病嗎?(響座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2次瀏覽

鄭崇文(中山劇場藝術學系三年級學生)


時至後防疫時代,台灣人的互相問候從「吃飽沒」至「有沒有買到口罩」。在世界各國中,台灣似乎變成了健康最高的國家,既沒有肺炎的末世危機,也沒有各地的抗爭之火延燒,下一個世代正在襲來,現在台灣彷彿被靜止,我們成了一座香格里拉島,藝術本質沒有太大的變革,卻也因疫情停滯了下來。

高雄的響座劇場創立於2019年年底,其劇團主力為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運用學系的學生及校友,目標除了推動高雄藝文小劇場之外,也有長期表演訓練班和短期的體驗課程等。這次在五月推出了「Maybe可以做藝術季」首次辦理的綜合型態藝術季,包含了社區性的劇場體驗、即興表演表演班、古典樂演出、漫才表演、情境喜劇等等。

在高雄地區來說,劇場活動仍以較大型的「春天藝術節」和「不貧窮藝術節」為主。春天藝術節的演出場地通常是公有的駁二正港小劇場和高雄市總圖地下一樓小劇場,而不貧窮藝術節則場地更多元,從餐酒咖啡館至響座劇場目前所在的七賢路上大廈九樓。高雄地區的藝文活動既使匱乏卻從不沉默,在幾座大型劇場因疫情停歇的時候,仍有許多藝文工作者努力著,這是後防疫時期,2020的年中高雄景象。

《你有病嗎?》整齣戲約九十分鐘,形式多變,演員為魏子斌、洪仙姿、黃琦勝。他們提出了一個「私劇場」的新概念,定義上很顯然借用了日本的現代文學中的體裁——「私小說」,私小說意指寫作者將親身經歷換化為小說,採用一種暴露的真實,如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暗示了自己曾有同性傾向的身分,於是「私小說」似乎暗示了此作品的內容屬於自曝式,並以演員經驗為本來創作。


你有病嗎?(響座劇場提供)

我想,私劇場必定是難以在不同時空背景再次重現的,但這裡這樣說,並不是源自於戲劇本質。從前有靠近「私劇場」定義的演出,就經常被人重現,比如取材自作者和前女友爭吵經驗的《愛的落幕》,但卻不會有人認為《愛的落幕》是具隱私的、使觀眾產生些許偷窺感的,即使由不同人重演,我們也能將劇場幻覺套在其身上;但,我看私小說時卻本能地投射作者本人到角色身上。我認為,我們經常會透過某些定型化的角色形象去看待某個人物,但在私小說裡面這個投射只單屬於我們對作者的認識,藝術創作即使源自於自身經歷,我們也只能臆測或經由創作者的述說才能得知實情,不見得會認為創作者本人即是被描述者,這使得私小說和私劇場有著同樣的相似之處——只能是這個本人來扮演這個角色。因此,戲劇的扮演本質異化了,滑稽地帶出自己扮演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觀看感。

在戲開始前能聽見演員帶角色譴責自己的聲音:來自於朋友、父母、親戚,對於演員身分的質問,比如「一個月賺多少?」、「能不能免費看你的戲?」、「你有病嗎?」這些話語直接具體了小劇場演員的困境和生活,三位演員的人生也被這些相似的話語連結起來,形成了三人共織的私劇場的起端。接著,演員魏子斌緩慢地行走,將散落在場上的物件拾起,每一件都關於他的真實人生,分為許多不同的階段、情緒,如遭受排擠而去加入社團的團服、代表著第一個初吻和失戀的軍中皮帶,或者,母親親自縫製的一件表演裙,表示母親第一次接納自己的同志身分,而演員將其一一穿起,把身體包裝成一個意念集合,每一件都有其自身的符號意義,透過解說全身,演員讓觀眾和他一同審視自我。

演員黃琦勝接續上段,他背對觀眾,以講座的方式講述、評論魏子斌的表演,這裡形式驟轉,更為疏離、強迫,使觀眾跟著思考上一段表演出。「我們能看到子斌將場上的物件一個一個撿起來穿上,成為一個巨大的聚合體來自於他生命的經驗⋯⋯」語畢,他以自己看過、喜愛的書為出發點,開始建構自己的人生,以每一本不同的書代表自己,再接續到過往曾被國小老師在台上指著說:「黃琦勝這樣就是驕傲⋯⋯」的私經驗。每個人都有,卻又難以啟齒的故事,即使如摧毀,也是建構一個人的方式。

觀眾接著看見洪仙姿出場。她的方式更貼近大眾熟知的演講:剛開始時有許多垃圾被丟棄,她一一撿起,覺得被丟掉實在非常可惜,便對觀眾述說自己的狂熱收集癖。鮪魚糖的包裝紙要每一種都收集到、收到任何禮物都會把包材全部收藏好⋯⋯帶有一些小少女的心得似地,能感覺到洪仙姿的扮演成份更少,更像是和觀眾坐下聊天,她拿出一本本的冊子,標題是各個曾合作過的劇團名字,每一次演出經歷都被她好好建檔,從文本、角色自傳、合約協同、劇照,到導演筆記等。燈暗後,她在場上轉變,化身她在南風劇團《打蚊子》演出時的阿嬤角色,我第一次看到了演員帶著先前的角色演出,這對觀眾而言,是一種代入演員經歷最直接的方式,也就是再次演出彼時的角色給此時的觀眾看,如魏子斌所飾演的豆子劇團的豆爸,洪仙姿飾演豆媽、黃琦勝飾演兒子,透過今日觀眾交的紙條即興做了一段富有笑料的演出。隨後是是兩個導演和演員爭吵的橋段,對於劇場有認識的人,看了不免會心一笑。兩位不同風格的導演不斷地拿起大字標籤貼向演員,演員的表演被不斷地改變影響。最後接著三個演員開始喝酒聊天,針對剛才的表演,辯證演戲的意義,黃琦勝表示:「要接受演戲是永遠無法達到角色的,只能模仿,而永遠不能是。」,而洪仙姿反辯:「你自己不是也是演員嗎?那這樣哪需要有演員。」,魏子斌則交付兩人啤酒,說:「其實你們兩個講的是一樣的東西啦。」三人一同舉杯,全數離場,留下了三個不同的杯子在場上。

這是響座劇場在「Maybe可以做藝術季」推出的最後一檔戲劇表演《你有病嗎?》,以演員自身經驗為出發,共同創作,我見到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在試圖定義「私劇場」這個名詞,有自我剖析,有似聊天講座的形式,也有進入角色以凝視自我,對這些嘗試我抱持肯定。類似於「私劇場」的創作形式並不少見,碧娜・鮑許早年的舞蹈劇場也有設計段落讓舞者自我介紹,使觀眾不只看舞蹈更能了解其文化脈絡,並得知在台上舞者的出身與思想,使演出更具人文精神,我認為是很相似的,但這些小橋段多半都不是演出的主要項目,而此次響座劇場所拋出的「私劇場」概念,則是以演員/人為本,提出一種發聲的方式。但我們也可反思,這樣定義的「私劇場」能走到哪去?又會在哪裡繼續下去?我們能從戲劇理論中看到亞里斯多德提及「悲劇的淨化作用」,但這淨化往往直指觀眾,是一種情緒的累績及重歷,而這淨化能發生在演員身上嗎?透過一個劇場的演出,近自曝式的私劇場,或許能建立一個與觀眾、演員不同的雙向溝通?

劇場逐一解禁,開放的春天來臨,不論是各種質性不同的劇場演出都逐漸復甦、再次蠢動,我樂見充滿生命力的戲劇盛開,《你有病嗎?》則無疑是提供了這種感受,雖然結構有些鬆散,議題並不明顯,如能再一次整合,或許可以拋出更深刻的思考;也因散布式的議題漫談,使這次演出更像是觀眾取向,或許未來能發展出更具「私」性的作品,讓我們看見更具獨特經驗的「私劇場」。

《你有病嗎?》

演出|響座劇場
時間|2020/06/05 19:30
地點|響座劇場(高雄市前金區七賢二路249號9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次演出中,放大的劇場空間,使得導演與舞台設計必須改變觀眾的位置與視角,讓他們從視野有限的共乘者,變成了全知的鳥瞰者,不能參與,只能旁觀。
10月
07
2024
編導並未安排更流暢且有意義的換場,彷彿唱完一首歌,然後再下另一首的前奏,這齣戲就可以準備開始進入下一段,於是《織男・彼赫巫》大概就是十一首MV的歌單播放,不需要準確連結,也無法有效縫合、或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
10月
04
2024
《夜燈》不僅僅作品本身小而精巧,連觀眾人數也是不到五十人,因為空間有限,在小小的坐墊上互相緊挨著,形成一種親密的觀賞經驗。
9月
25
2024
假如不深入戲曲,而把焦點放在「如何跟沒經歷過當年的觀眾談一段歷史」,千禧世代演員詮釋九〇年代小劇場的嘗試,反而成了隔代迴響的亮點……
9月
24
2024
綜觀三齣作品,「尋死」命題的有效,基本建立在對於勞動現狀莫可奈何的絕對信任上。然而從勞動狀態、精神缺失到尋死展演,真正具有推演關係的僅有末二者,也就是各種精神狀態的缺失才是促成死亡的動機。
9月
24
2024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遊戲設定的「革命」,參照的是哪一種現實歷史曾發生過的革命?不可諱言,它仍蘊存一種異托邦的思維。
9月
12
2024
這次人力飛行劇團的重製,不僅僅滿足於以寓言的形式召喚(或固著)某種意識或共識,更反身地凸顯了導演與演員位置的流動性與多重性,並透過後設戲劇的安排來凸顯「闖入」與「岔出」的一體兩面:影像技術對劇場空間的闖入、不同語言與身體間的闖入、演員對戲劇的闖入、吳子敬與黎煥雄雙導演彼此的闖入……
9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