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文化跨界整合、眾戲曲同台獻藝——《森林七矮人》
12月
16
2024
森林七矮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9次瀏覽

文 許美惠(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湖光山色藝術季」是由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簡稱戲曲學院)所主辦的藝術季,主要做為戲曲學院師生的藝術展演平台,也展示著學校的一年度的教學成果。《森林七矮人》是2024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六系聯演的劇目,由京劇、歌仔戲、客家戲以及民俗技藝學系的學生擔任前場,戲曲音樂學系的學生擔任後場、統籌音樂,劇場藝術學系負責布景、燈光、音響等技術層面,可謂全校協力之作,是本次藝術季中呈現戲曲舞台人才培育全面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森林七矮人》文本改編自格林童話《白雪公主》,分別由京劇學系、歌仔戲學系、客家戲學系的演員擔綱主角王后、白馬王子及白雪公主,另有森林小動物、魔鏡以及森林七矮人,也分別由三系學生分派擔任。雖然同為戲曲,但各劇種仍有相異的舞台美學與表演特色,學校挑選了非屬任一劇種的異文化文本,不僅讓各劇種都必須進行跨文化的創作設計,同時也利用這個跨文化進行各劇種間的整合,在以六系聯演為考量之下,是很聰明的選擇方式,甚至留下森林精靈的表演橋段讓民俗技藝學系也能涵納其中大展身手,也讓觀演感受更顯豐富。

森林七矮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攝影陳又維)

編導都是資深的戲曲表演者,深諳作為戲曲的舞台呈現的劇本,須著重在演員的可表演性上,因此在劇本的剪裁上秉持演員中心的思維,每場次都留下大量的表演空間,讓各劇種都得以展現精采技藝與演出特色。雖然其中有某些跳躍、連綴性不足的問題,例如「白雪公主為何出場即在森林中?」、「王子遇上白雪、為何立即知道她是一名公主?」等,建議可在下次演出前略以口白交代,讓情節的勾連更緊密。

舞台與服裝以童話森林的風格整合設計,具一致性且能兼具表演功能;音樂整體切換流暢。演員表現大抵而言,身段是掌握得最好的,不論是程式性的翻滾撲跌或是道白唱曲的腳步指法,都能表現得宜、道地且不刻意;唱腔部分也都能穩定掌握。整體表演上雖然略顯生澀,但也各有亮眼之處,包括:轉化(京劇)潑辣旦演出的王后收放自如、以歌仔戲小生應工的王子台風穩健、客家戲小旦的白雪公主甜美自然,七矮人不僅全程辛苦以矮子步上場,且特色鮮明。年輕演員們的表現不俗,的確恰如其分地展現了戲曲教育向下扎根的成就。

森林七矮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攝影陳又維)

因為演出童話故事,觀眾設定偏向為學齡兒童,其中不免有許多互動式的橋段,以增加演出推廣的效能。「戲曲教育」的部分是戲曲學院的專長,因此包括趟馬、過溪流過山澗等舞台虛擬概念,表現得很好。但其中「兒童教育」則有值得商榷的部分。例如家中來了不速之客白雪公主,對於是否讓她留下,七矮人們意見分歧,或許為了增加互動感,提議由「現場觀眾」來投票決定,但「眾人」的意見可以決定「個人」的事務,恐非為現代社會妥適的價值觀;另外節目冊直書演出理念:「《森林七矮人》改編自格林童話《白雪公主》,在不離原著「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圓滿結局前提下,闡發『捨己為人,犧牲奉獻』的創作旨趣⋯⋯面對美夢成真與拯救白雪公主的兩難,七矮人幾經掙扎辯論,終於一致同意犧牲美夢救活白雪公主。公主重生不再是基於王子的一吻那般夢幻,而有了七矮人克服私欲,犧牲自我夢想的深厚寓意。」改編經典童話故事但以新觀點切入,的確是讓作品更具現代意義的作法,但因篇幅簡略、小矮人的夢想與感知到公主犧牲的鋪陳不夠具體,因此最後被說服一同「犧牲」的小矮人比較像是受到同儕壓力而妥協,會讓人不禁反思:在現代社會、教導下一代「犧牲自我夢想」,真的是合適的兒童教育理念嗎?而甫開場即已提到,這是一個充滿「愛」的故事,但最後白雪公主與王后的「美貌PK」,未及收束在「愛」的觀點,仍是回到傳統的黑白二分、青春外貌之上,實屬可惜。另外,七個小矮人被設計得各具特色,但在這齣戲的世界觀裡,個子矮就會沒人愛、不用想結婚,所以放棄身高「只好」等同於犧牲人生,其實可以轉念思考,如何在社會中發展自我特色、展現真實的自我與愛的能力,那麼選擇放棄身高,既可以救白雪、回報她的愛,同時也可以自我接納、自我實現,豈不更圓滿?

森林七矮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攝影陳又維)

整體而言,《森林七矮人》作為戲曲跨界作品的呈現表現亮眼,在異文化的題材下,善用運用戲曲元素進行表演,相較於某些戲曲跨界卻反而流失戲曲本質的演出,是相當優秀的轉譯型態,彰顯學校師生深厚的戲曲底蘊,也成功地展示了戲曲教育的成果。《森林七矮人》是開臺灣兒童戲曲創作先河的經典作品,但創作問世至今已過多年,面對快速變異的現代社會,價值觀與思辯方式都更顯多元,當《森林七矮人》持續作為兒童教育的表演劇目,則須回過頭來檢視,脫胎自經典的、傳統的價值觀,要如何調整與呈現,才能與時俱進?這或許是《森林七矮人》未來重演之時,可以進一步思考之處。

《森林七矮人》

演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時間|2024/11/24 14:30
地點|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木柵校區 演藝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陳錫煌掌中劇團致力於古典戲齣的傳承,所培育的青年演師與樂師組成漸形完整,前、後場演出表現亦可圈可點,唯若能於團員穩定的基礎上,增添主演唱曲功力的提升,則於傳統布袋戲的完整度來說,更是無懈可擊!
2月
20
2025
再現是傳承的第一步,重塑則是在傳承的基礎上修正與添加,劇情的重塑可以去蕪存菁,而演員的詮釋與重塑則賦予角色擁有不同生命,《馬賢伏龍》作為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創團戲系列作品,重新再演是保留也是傳承,但也期待看到更進一步地進行經典的重塑
2月
09
2025
《一代神鑄歐冶子》在舞臺表現與議題選擇上頗有亮點,特別是以傳統戲曲探討當代議題,展現出值得讚許的企圖心。可惜對老年照護這熱門主題,仍停留於融入情節層次,未能更深入挖掘其複雜性與情感深度,不得不說是有些遺憾。
1月
28
2025
此次《三個人兒兩盞燈》重製,即便主題不再像當初吸睛,但在兩組演員的精彩演繹下,故事中流淌的細膩情感依舊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流入現代觀眾的心靈中。
1月
28
2025
《雙龍比武》貌似大武戲,卻乘著岳飛之名,自其身後延展家族裡事。無獨有偶,亂世背景自然勾勒出岳飛後人的復仇黑暗路,忠、孝、禮、法互斥之下,反映著倫理價值、法律和權威彼此競合的動態世局;復加虛實交錯、立場各異的角色群像讓戲劇性更強烈。
1月
23
2025
野草製作的《再生緣.鏡花水仙》將兩個女性角色結合,加上多元性別的議題,讓舊時代的靈魂得以與現代相遇,雖然整體而言有創作概念重於戲劇結構的意味,但也重新賦予一齣老戲新的生命
1月
23
2025
用新編戲成立的條件去審視,《一代神鑄歐冶子》取材元素豐富,包含技藝/人性、世代間的落差/傳承、長者的生命意義/自我接納以及老年照護。然而多數元素只是點到為止,像是技藝相關內容多由唱唸帶過。
1月
09
2025
《追香記》的結構設定本非大開大闔的磅礡氣勢,也沒有刻意營造的詭譎瑰麗,卻像是平實而溫馨的生活小品,淡淡的訴說著一齣浪漫歡欣的愛情喜劇。
12月
31
2024
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編作品開始從史書中挖掘題材,風格逐漸向歷史劇靠攏。《仁劍.開鋒》便是在戲說的「鍘美案」基礎上,強化歷史背景,聚焦於君臣,把原本的負心案件,轉變為一齣探討君王如何面對私情與公理衝突的君臣戲。
12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