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持久《熱炒99》
12月
18
2017
熱炒99(新人新視野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31次瀏覽
方姿懿(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

只有一張圓桌的熱炒店,能夠辨認出那是熱炒店的:可能是服務生朱怡君身上穿著綠色台啤的圍裙、酒促小姐的人形立牌和一箱箱座落在角落的台啤。最開始,朱怡君正在講電話,從電話中的內容可以知道有人死了,她很心痛。主角李俊元進場,只能結束電話。怡君殷勤地招待著他,甚至有些越矩(拼命地想要灌他酒或是想試戴那枚貴重的戒指),很好笑。但若在退一步看著正在笑怡君的我們,其實怡君的悲痛和觀眾的笑交織在一起,是很荒涼的。這般情緒的夾雜,構成了整齣《熱炒99》。

場景時間鎖定熱炒店內一頓餐的時間,除了幾乎始終在舞台上的李俊元,和最先赴約的蔡書宇,有足夠多的時間和篇幅展現角色的樣貌;其餘的五人則相對刻板,甚至有些功能(是為了情節和人物關係必須而存在的角色)。我認為在這樣少的發揮空間中,演員卻做到更加豐富,這是難得的。蔡書宇是其中最耐人尋味的角色,他生理男性,但心理上是個女人。一般來說,他成長的過程可能會因為認同的問題或旁人異樣的眼光相當辛苦,但不曉得是否由於過於艱辛的淬鍊,他的作為和生命觀是這些角色中,最圓滑也果敢的。透過演員楊宇政的飾演,看似外顯實質拿捏得宜,從他口中說出書宇的台詞是渾然天成,很精彩。

可能我入戲太深。這麼可以笑的一齣戲,無論是在原本劇本寫作的語言上,或是表演節奏的安排上,甚至是角色些微誇張的形塑,其實皆是惹人發笑的,但我總是笑不出來。太多懸疑的視窗一個一個開啟,等待著解答才能收合:說好要吃熱炒,一次次催菜,等了一整齣戲,卻等不到一盤菜上桌;那通預告著死亡的電話,卻到幾乎劇終才真相大白;以為是慶祝結婚五周年的派對,女主角許惠萍姍姍來遲,事實上兩人早已離婚;突然現身的已逝知名作家,說曾經的曖昧只是年少時懵懂,作為惠萍腹中孩子的生父,才是他接下來要面臨的人生……。每個接踵而來的劇情,驚人的轉折媲美八點檔連續劇,有比較高明嗎?高明的是在一集的篇幅中交代完全,沒有歹戲拖棚。很有趣,卻有點摸不著頭緒。笑笑地心糾結了一整齣戲,最終李俊元應聲倒地,這群根本不可能「再約」的人,或許要表達所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終究都是虛應故事。

等不到菜上桌,等到的是幾場愛的誤會。《熱炒99》雖然以相約在熱炒店作為背景,但隨著情節進展,堆疊了一層又一層的懸疑和等待,而背後緊扣著這些角色們的,滿是誤會及已逝的愛情。實則令人感傷的內容,但前面由於過於凸顯荒謬性(最荒謬的大概就是因著折疊拉門如開關般的雷雨聲了)而令人哄堂大笑的氛圍走向,即使最終李俊元倒地,此時和前面的氛圍已過於斷裂,可能並非點睛而是添足。無解的疑問仍無解:為什麼是熱炒店?

《熱炒99》

演出|孫唯真
時間|2017/11/11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
而在本屆作品中,我們得以從中反思作為一個表演藝術工作者,回歸到表演藝術的本質,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先以演員為中心的基礎,如何真心面對、真實挑戰關於表演這個行為所應具有的思索。
6月
11
2025
《一炷香的時間》以乩身緣起的乖舛、白水演員間關係的來往交錯,和突如機械神降的末世災難形成三條敘事線,這三者並非各自發散互爭光輝,而是交互拼貼卻不失戲劇質量的彼此相襯、緊扣著。
6月
11
2025
金枝演社以尖銳的隱喻,捕捉了資本與科技時代的荒謬,放大科技時代下演算法、角色濾鏡、個體模板化與慾望無階級的議題,點明所謂天堂不過是亮度拉滿的地獄。
6月
10
2025
這些演員不是知性上的哈姆雷特,他們或許無法用理性的語言去剖析世界,卻用身體與情緒直接地告訴我們——真正的悲劇,不是因為知道太多,而是因為從未被允許知道、說話與存在。
6月
05
2025
透過觀眾的直接參與、表演主題的靈活轉換、遞進式的橋段鋪陳以及戲曲元素的跨界嵌入,《新客報到2.0》打破了語言隔閡,也突破了傳統劇場中表演與觀者之間的單向性。
6月
04
2025
《暗戀桃花源》除了反應當時劇場環境,也是大時代下的縮影,屬於台灣早期時代的深刻記憶。新世代觀眾在已知/未知劇情(如00後出生的我),或者不清楚歷史的原型背景下卻仍能被感動,在三十九年後的今天,觀眾如何與前人、歷史連結,甚至情感共鳴
6月
02
2025
卓家安透過單人讀劇的形式,喚起一段跨越世代的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的協商旅程。作品以一把在舞台上「不在場的在場」的獵刀為核心意象,編織出當代原住民在都市與部落文化間穿梭的複雜經驗。
6月
02
2025
即使情感動員對於政治行動來說是必要的,但劇場作為美學與技術協商的創造性實踐,除了強調意志的勝利之外,是否能容納行動中的遲疑、掙扎、甚至悔恨,這些難以被「啟蒙」敘事收編的真實情感?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