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持久《熱炒99》
12月
18
2017
熱炒99(新人新視野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85次瀏覽
方姿懿(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

只有一張圓桌的熱炒店,能夠辨認出那是熱炒店的:可能是服務生朱怡君身上穿著綠色台啤的圍裙、酒促小姐的人形立牌和一箱箱座落在角落的台啤。最開始,朱怡君正在講電話,從電話中的內容可以知道有人死了,她很心痛。主角李俊元進場,只能結束電話。怡君殷勤地招待著他,甚至有些越矩(拼命地想要灌他酒或是想試戴那枚貴重的戒指),很好笑。但若在退一步看著正在笑怡君的我們,其實怡君的悲痛和觀眾的笑交織在一起,是很荒涼的。這般情緒的夾雜,構成了整齣《熱炒99》。

場景時間鎖定熱炒店內一頓餐的時間,除了幾乎始終在舞台上的李俊元,和最先赴約的蔡書宇,有足夠多的時間和篇幅展現角色的樣貌;其餘的五人則相對刻板,甚至有些功能(是為了情節和人物關係必須而存在的角色)。我認為在這樣少的發揮空間中,演員卻做到更加豐富,這是難得的。蔡書宇是其中最耐人尋味的角色,他生理男性,但心理上是個女人。一般來說,他成長的過程可能會因為認同的問題或旁人異樣的眼光相當辛苦,但不曉得是否由於過於艱辛的淬鍊,他的作為和生命觀是這些角色中,最圓滑也果敢的。透過演員楊宇政的飾演,看似外顯實質拿捏得宜,從他口中說出書宇的台詞是渾然天成,很精彩。

可能我入戲太深。這麼可以笑的一齣戲,無論是在原本劇本寫作的語言上,或是表演節奏的安排上,甚至是角色些微誇張的形塑,其實皆是惹人發笑的,但我總是笑不出來。太多懸疑的視窗一個一個開啟,等待著解答才能收合:說好要吃熱炒,一次次催菜,等了一整齣戲,卻等不到一盤菜上桌;那通預告著死亡的電話,卻到幾乎劇終才真相大白;以為是慶祝結婚五周年的派對,女主角許惠萍姍姍來遲,事實上兩人早已離婚;突然現身的已逝知名作家,說曾經的曖昧只是年少時懵懂,作為惠萍腹中孩子的生父,才是他接下來要面臨的人生……。每個接踵而來的劇情,驚人的轉折媲美八點檔連續劇,有比較高明嗎?高明的是在一集的篇幅中交代完全,沒有歹戲拖棚。很有趣,卻有點摸不著頭緒。笑笑地心糾結了一整齣戲,最終李俊元應聲倒地,這群根本不可能「再約」的人,或許要表達所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終究都是虛應故事。

等不到菜上桌,等到的是幾場愛的誤會。《熱炒99》雖然以相約在熱炒店作為背景,但隨著情節進展,堆疊了一層又一層的懸疑和等待,而背後緊扣著這些角色們的,滿是誤會及已逝的愛情。實則令人感傷的內容,但前面由於過於凸顯荒謬性(最荒謬的大概就是因著折疊拉門如開關般的雷雨聲了)而令人哄堂大笑的氛圍走向,即使最終李俊元倒地,此時和前面的氛圍已過於斷裂,可能並非點睛而是添足。無解的疑問仍無解:為什麼是熱炒店?

《熱炒99》

演出|孫唯真
時間|2017/11/11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