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聲迎新年《名家歌劇選粹之夜》
1月
17
2025
名家歌劇選粹之夜(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羅文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7次瀏覽

文 林鄉雨(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歲末年終的歌劇盛會——成為樂迷迎接新年的傳統

在上任總監呂紹嘉的帶領下,國家交響樂團(NSO)將「新年音樂會」的演出,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品牌形象的道路。後來更是成為死忠樂迷們到了年末之時,興奮期盼的一大盛事。而古典樂壇也固定會在樂季展開的初時屏息以待,看看今年他們又會端出如何精彩又經典的重量級節目。過往的場場演出,好多都令人至今難以忘懷,諸如:歌劇《蝙蝠》、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歡樂頌》、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威爾第之夜》,還有頗具巧思的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還特別邀請金馬影后張艾嘉擔任說書人,一人分飾十四個角色,在當時引起了廣大的迴響與好評。在這種熱鬧歡慶又充滿盼望的新年倒數時刻,國內外的確經常會以聲樂搭配管絃樂團的演出模式,加上精采的曲目與表演,提供廣大樂迷一個難忘的新年音樂會。

國家交響樂團的新年(跨年)音樂會,在總監呂紹嘉的任內,創出了許多熱鬧卻不俗氣,有深度卻不冷場的音樂會節目。因此在筆者的心目中,國家交響樂團的新年音樂會,不僅是有著雅俗共賞的熱鬧,更不著痕跡地多了一層內在省思與人本關懷的味道在其中,既高明又獨具品味。這十年間,國家交響樂團的每一場充滿意義的新年音樂會,更是如同精品老店中品質保證的熱銷商品,基本上每年幾乎都是一票難求的情形。去年的新年音樂會,總監準.馬寇爾(Jun Märkl)和國家交響樂團,為樂迷們精心準備了兩場以舞曲為主題出發的《維也納之夜》和《月光下的華爾滋》兩場音樂會。而今年和去年一樣,也是邀請了國外的指揮與聲樂家,帶來了女高音妮諾.瑪嘉伊澤與NSO《名家歌劇選粹之夜》和跨年夜當天的女高音妮諾.瑪嘉伊澤與NSO《跨年音樂會》。這兩場音樂會在曲目上的設計,跟過去的新年音樂會節目對照來看,今年的曲目相對是保守而安全的,熱鬧有餘但驚喜不足。

名家歌劇選粹之夜(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羅文傑)

優秀的聲樂家與稱職的指揮——熱情展現美聲經典

跨年前一晚的這場演出,女高音妮諾.瑪嘉伊澤(Nino Machaidze)和低男中音桂多.洛孔索羅(Guido Loconsolo),帶來了分量十足的歌劇經典曲目。曲目是從莫札特、羅西尼、威爾第到浦契尼的歌劇選粹,確實是一場充滿誠意的歌劇盛宴。一開場是作曲家托瑪(Ambroise Thomas, 1811~1896)的《雷蒙德》序曲(Overture to Raymond),在卡羅.歌德斯坦(Carlo Goldstein)指揮下精準的音樂呈現,並且他細緻地處理音樂中力度與張力的層次感,充分展現今晚曲目中的義式風情,令人印象深刻。

而接下來便是大家耳熟能詳,出自古諾(Charles Gounod, 1818~1893)歌劇《浮士德》(Faust, 1859)中的〈珠寶之歌〉(“Ah! je ris de me voir si belle”),這首是十分經典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曲目,筆者相當期待能夠聽到如此具有溫暖胸聲的花腔女高音來演唱此曲。而女高音瑪嘉伊澤通透的跨度音域,花腔音符顆顆清楚飽滿,音色潤澤統一,穩紮穩打的美聲技巧震懾全場,讓人聽了好不過癮,是上半場演出中,筆者最為欣賞的演出段落。

接下來出場的低男中音洛孔索羅,則是演唱莫札特(W. A. Mozart, 1756~1791)著名歌劇《唐.喬望尼》(Don Giovanni, 1787)中著名的〈小姐,這是我的名單〉(“Madamina, il catalogo è questo”),這是飾演唐.喬望尼的僕人雷波萊洛(Leporello)所演唱的歌曲。不過他所詮釋的這首詠唱調,倒不是十分符合筆者心中對於這個角色所期待的音色,但他中規中矩地唱來,整體表現還是具有水準的。另外兩人演唱的〈手拉手二重唱〉(“Là ci darem la mano”)時,會感覺歌手們好似受限於舞台上擺放的譜架,導致兩人沒有太多自由的表演空間,因此沒有呈現太令人驚豔的表演。

名家歌劇選粹之夜(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羅文傑)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而低男中音在下半場的演出,則顯得較上半場來得精彩亮眼,尤其是他在演唱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歌劇《唐卡洛》(Don Carlos, 1867)中,著名的詠唱調〈她從未愛過我!〉(“Ella giammai m’amò”)時,由於曲目相當合適他的音色,讓人能清楚感受到他極佳的演唱功力。

另外筆者也相當喜歡女高音在下半場豐富多變的歌劇演唱詮釋。在上半場的幾首抒情花腔的曲目後,下半場的演唱的則是偏重更為濃厚的抒情女高音曲目。而她音域寬廣的優勢,讓人不由得理解為什麼她可以如魚得水地既能夠演唱浦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歌劇《托斯卡》(Tosca, 1900)的〈為了藝術為了愛〉(“Vissi d’arte”),轉身又能用輕盈富有彈性的聲音來演唱古諾的歌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éo et Juliette, 1867)中著名的茱麗葉圓舞曲——〈啊!我願活在夢中〉(“Ah! Je veux vivre”)。

而到最後,兩位聲樂家則是演唱了董尼才第(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歌劇《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 1832)中的重唱曲〈多麼偉大的愛情!我卻如此薄情!〉(“Quanto amore, ed io spietata”),二人間的演唱終於默契到位,迸發出唱作俱佳的戲劇火花。

名家歌劇選粹之夜(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羅文傑)

與力晶文化基金會合作——開創古典樂壇的新世界

這是今年國家交響樂團與力晶文化基金會合作「力晶世紀美聲系列」的第二場音樂會,第一場是俄羅斯次女高音嘉蘭莎(Elīna Garanča)的《歌劇之夜》。而接下來新的一年,還會繼續邀請享譽國際的歌劇明星來臺灣演出。如此的合作,除了共同推出精彩的音樂演出之外,也開設聲樂大師班,提供了臺灣的古典音樂教育與國際間名家的交流機會。這樣結合美與善的合作,相當地具有意義,也頗有深耕臺灣音樂教育的心意。國家交響樂團,不再只關注著墨於它們自己在臺灣本地的演出,除了近期開始走出臺灣,藉由國際巡迴演出讓世界看見之外,也將眼光轉向下一代古典音樂家的培育計畫。如此的耕耘,提升了臺灣古典音樂整體的水準。從今晚滿座的票房來看,這艘大船並沒有迷失在未知之地中,而是與其他單位在合作中開創出一條通往新大陸的航道,期待下一年的新年音樂會能有更為多樣且創新的節目設計可以呈現給廣大的樂迷們。

《名家歌劇選粹之夜》

演出|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24/12/30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此場音樂會的每首曲目,皆猶如時間印記,串連起疫情期間共同經歷的情感與記憶,反映著人生中的高低潮片段,並揭露著陰霾與悵惘終會過去,同時,演奏家亦欲在在後疫情時代背景下,透過薩克斯風的溫暖樂音,引領著聽眾在音樂陪伴下,勇敢邁向更加明亮、堅韌的未來
2月
12
2025
《琴.情》全曲採用類意識流與音色旋律的手法創作,藉由將閔老師多首代表作品的旋律鑲嵌,和趙劍華傳承自閔老師的厚實技藝,勾起聽者懷想閔老師當年的演奏風采與動人的音樂詮釋。
2月
12
2025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