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372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2277
4月
20
2022
1761
劇終的三重唱片段,廖國敏讓三個聲部清晰地相互拉扯,在台北中山堂這個相對較小的場地,藉著蘇菲與元帥夫人所唱出的高音,不但音樂開了花,後續的樂團尾奏也如巨浪緊接滾滾而來。
1月
18
2022
705
若我參閱之報導無誤,這是臺灣首次在一天內完成全本拉氏協奏曲的演出。演後,樂團粉絲專頁及報章媒體也甚以「為臺灣創造了歷史」、「創造音樂會演出新記錄」等來形容這次的演出——但,這次的「歷史性」究竟在哪?⋯⋯我越是追想該日的音樂演繹,就越感到這場演出的「歷史性」之空洞。我想,此空洞的成因有三⋯⋯(顏采騰)
3月
02
2021
3460
純粹的聲音藝術產生的神聖性,使得音樂成為宗教信仰儀式不可或缺的一項要素。尤其是音樂擁有敘事能力,往往能傳情達意於無形。只不過,聲音藝術本身不具形體、過於抽象,導致多數世人不易理解,或是在不知不覺中輕忽了它。(車炎江)
3月
09
2020
2496
一波波的管弦音潮與繽紛的配器,使得整個高潮迭起的第四樂章,讓聽者大呼過癮。余隆的《天方夜譚》雖然較缺少細膩、溫暖的段落,不過卻不失為一次張力十足、強勁、豪爽的演繹。(武文堯)
4月
19
2019
1044
撇開戲劇呈現不盡人意,在音樂上仍不失為一次優異的演出。熱情洋溢、渾身是勁的廖國敏,指揮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應是相當合適的。在廖國敏的引導下,國台交成功展現了活潑的一面,將劇中一些歡快、舞蹈段落做了精彩的處理。(武文堯)
9月
18
2018
1348
對比眾多的指揮詮釋版本,水藍在速度的選擇上雖有著彈性空間,尤其偏慢的速度,使得此曲聽起來是十分紮實、平穩的。然而樂團團員對於音樂的掌握或許不能單靠指揮,很多音樂線條過於呆板。(武文堯)
9月
20
2017
1900
時空解開,意圖融合古今,可惜在意象經營上,試圖埋入更深沈的線索,呈現緩緩流洩的詩意,但是在激越的劇情間似被阻斷了,反明顯了隔閡以及差異,終究無法順暢相合。(陳元棠)
11月
07
2016
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