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冒險與精準詮釋《NTSO水藍,阿雷西與國臺交》
7月
30
2025
NTSO水藍,阿雷西與國臺交(NTSO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0次瀏覽

文 李欣恬(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長號大師約瑟夫・阿雷西(Joseph Alessi)和指揮家水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於2024/25樂季最後一場音樂會演出法國作曲家亨利・托馬西(Henri Tomasi)的《長號協奏曲》(Trombone Concerto),無疑是此樂季精彩的一筆。

托馬西《長號協奏曲》意圖明確,展現法國長號演奏風格,包括追求較為明亮的音色、明確的線條感、高音域也需演奏得甜美等特色;作品本身的聽覺效果,也有如攀爬一座奇山,是一場聽覺的冒險旅程,在慢板時考驗演奏者耐力,快速樂段卻要同時展現抒情特質,同時還有曲風的轉換,不只有難度甚高的演奏技巧,甚至譜號也運用了低音、中音、高音三種,顯見音域的跨越很寬。

在音樂前展現膽識的音樂家

而阿雷西完全駕馭了這首作品的音樂語言和豐富表情,他的音色帶有一種溫潤的質地,以此音色質地為基準,色彩又能變化多端,在抒情段落能做到溫暖、醇厚、如同美聲歌手的質地,樂句線條帶有歌唱性;到了慷慨激昂樂段,又有爆發力,清亮的聲音,如同劃開空氣裡的一道明亮光線,彷若能照亮黑暗空間,明確而篤定,具有滲透力,整個臺中中山堂,都「浸泡」在這樣的聲音裡;而這樣的演奏十分難得,有強烈的記憶點和辨識度。

更有超越性的是,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然而,看起來輕鬆自然,背後是強大的控制力,大膽的表現力,在音樂前毫不畏懼的膽識,阿雷西不只駕馭了這首作品,同時也完全地征服長號這項樂器。

NTSO水藍,阿雷西與國臺交(NTSO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提供)

給予樂團時間準備的指揮家

水藍是一名懂得給(需要透過氣流發聲)管樂器時間的指揮家,同時又能照顧(弓一放在弦上就即刻發聲的)弦樂聲部,還要給遠方打擊樂聲部精準的拍點;這些發聲原理截然不同的樂器,需一起演奏,而發聲時的準備與時間差,微乎其微,有時甚至不到一秒的時間點轉換,這些都是指揮的敏銳度與終極功課。

然而,水藍與阿雷西的配合相得益彰;協奏曲之於指揮家而言,要觀照的面向更多,需要同時環顧樂團和背對觀眾在左後方的獨奏家(阿雷西),水藍的指揮以肢體語言和眼神交流,接收阿雷西的音樂動態,並像是擴大機一樣,將阿雷西音樂上的需求傳達到樂團;於是,弦樂聲部的醞釀與鋪陳,管樂聲部的準確拍點,都穩健地接住了阿雷西的演奏。

特別要提的是,第一樂章以獨奏開場,創作靈感是向爵士長號大師湯米・多爾西(Tommy Dorsey)作品《長號學》(Trombonology)致敬;這一主題的和聲設計帶有法國印象派的朦朧多彩感,旋律也有獨特的敘事語言,阿雷西的獨奏十分有情感,清新且帶有新意。

第二樂章樂曲設定演奏者需更換兩種不同弱音器,以營造長號豐富的音色層次,從甜美輕盈的開場,逐漸過渡到與樂團長號聲部齊奏的響亮聲;隨後在爵士鼓的輕刷節奏下,轉入爵士風格;阿雷西的音樂、樂團的氛圍也轉換得很快,音樂表情張力也因而顯現,為第三樂章的快板做了明確的預告。

NTSO水藍,阿雷西與國臺交(NTSO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提供)

曲目編排與樂曲屬性具有連貫性、緊密度

這也是一場曲目極為豐富的音樂會,上半場有英國作曲家安娜.克萊恩 (Anna Clyne)的《化裝舞會》(Masquerade),水藍與樂團的詮釋明快,樂團一開始的精氣神十足,隨後音樂表情逐漸轉成較為平淡、理性,帶有穩健的動力感。

緊接著還有臺灣作曲家陳樹熙之作《翔鳳》,中國樂器笙是獨奏樂器,由笙演奏家朱樂寧擔任獨奏;同一場音樂會出現兩首協奏曲性質的作品,在這兩首作品之後,便是阿雷西演奏的托馬西《長號協奏曲》;上半場有東方元素、西方現代聲響、爵士語彙、現代音樂語彙,加上東、西方樂器的聲響特質;先不談曲目,光是聽覺效果就十分飽滿,且都是平常難得在台聽到的曲目,猜想,策劃者是想循序漸進地讓觀眾感受東方、西方管樂器的氣韻、音色轉變,以及感受東、西方現代作品的取材與內涵,才有此一安排。

下半場也延續了法國作曲家亨利・托馬西的法國風格,樂團演奏了法國音樂經典,拉威爾(Joseph Maurice Ravel)的《鵝媽媽組曲》(Suite “Ma Mère l'oye”)、《圓舞曲》(La Valse);又一次地,我假想水藍是為了聽覺上的連貫性,才在安可曲選定拉威爾的《波麗露》(Boléro),且並非從頭開始演奏,而是直接從長號獨奏的樂段開始,阿雷西也驚喜地加入樂團的長號聲部,一如他平常在紐約愛樂的長號首席工作一樣,擔任《波麗露》的長號獨奏樂段演奏,讓觀眾大為驚喜。

也或許,正好大提琴副首席黃佳文在這場音樂會之後退休,在演奏安可曲時,可明確感受到樂團成員十分珍惜這「最後一舞」的狀態;有一處也特別能看出水藍與國臺交的默契,《波麗露》的動機旋律,在水藍指揮手勢輕輕示意的狀態下,弦樂聲部馬上做出明確的樂句漸強與圓滑線條;指揮給出的訊息和樂團的接收反應,是來自長年的默契,是時間累積而來的力量;整體而言,這是一場在份量、質量、曲目編排,都十分連貫、緊密扣合、完整度高的音樂會。

《NTSO水藍,阿雷西與國臺交》

演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時間|2025/07/06 14:30
地點|臺中市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
她那綿延溫暖的歌唱線條,串連著既清楚又充滿顏色的咬字。她用心鑽研出的文學底韻和多年嚴以律己所修鍊出的演唱技巧,透過今晚舒曼的音樂詮釋,完美展現。
5月
30
2025
雖然音樂在整部作品裡如此重要,但也少有角色或劇情引導觀眾留心聽覺,讓音樂始終停留在背景。在這些情形下,那「音樂與情緒關係」的感知與想像之訓練,也因此大打折扣。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