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咒航向新指標的NSO歌劇音樂會《飛行的荷蘭人》
7月
22
2025
飛行的荷蘭人(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羅文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5次瀏覽

文 林鄉雨(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導演尚米歇爾.克奇與製作團隊的美學整合與詩意呈現

NSO這次為廣大樂迷在盛夏季節中所帶來的,是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在德勒斯登時期,創作的三部浪漫歌劇之一的《飛行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1843)歌劇音樂會。而在創作出這部神話式浪漫愛情故事前,華格納在1839到1842年間,居留於法國巴黎。在當時受到了白遼士(Hector Louis Berlioz, 1803~1869)《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1830)和《羅密歐茱麗葉》戲劇交響曲(Roméo et Juliette, Op. 17, 1839)的影響,他將這種樂團的戲劇效果,延用至他歌劇之中,並且受到了固定樂思(idée fixe)的啟發,進而在他的歌劇中開創了「主導動機」(Leitmotif)。他有系統地應用「主導動機」這樣的作曲手法,使得他的歌劇富有組織性與統一感。另外,他也受到歌劇作曲家麥雅白爾(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的那種大排場的合唱場景和樂團編制擴大的法國大歌劇(Grand Opera)之影響;華格納沿用了這種大歌劇的格局,加入更為豐富且具變化性的音樂內容,也因此拓寬了華格納歌劇發展的道路。正因為這樣的作品背景,使得NSO這次邀請了法國歌劇導演尚米歇爾.克奇(Jean-Michel Criqui)來製作這部歌劇,更顯得有意義又令人充滿了期待。在觀賞完演出之後,更是不得不佩服他在團隊中領導與協調的能力,將過往NSO固定合作的歌劇製作團隊,帶領到一個新的高度與境界。

尤其這次燈光設計的郭建豪,以其充滿象徵詩意的燈光效果,與服裝設計高育伯恰到好處的服裝搭配,整部作品以紅、黑、藍為主軸色調,在視覺效果上,兩者成功合作並展現出具有變化,而其中又有統一感的整體效果。這是在前面幾次歌劇製作中,所無法達到的層次,實可歸功於導演深厚的協調溝通能力。在整部作品中,可發現法國導演將其風格設定在低調而簡約的中間色調(demi-teinte)上。這尤其在高育伯的服裝配色中清晰可見。特別是第二幕的紡紗場景,其中的畫面配色,更讓人覺得呼應了美國印象派畫家惠斯勒(J. A. M. Whistler, 1834~1903)於1865年的畫作《海》(The Sea)和1871年的創作《夜曲:藍色與銀色—切爾西港灣》(Nocturne: Blue and Silver–Chelsea)兩部作品。而在歌劇第二幕仙塔(Senta)的〈敘事歌〉(Ballad)演唱中,小女孩帶著玩具船,在舞動的紗布間所勾勒出的故事畫面,更是令人拍案叫絕。幾個重要角色的服裝精細且符合性格期望。服裝色彩的安排上。也能讓觀眾更為清楚地了解角色中的性格特色。這樣的設計,十分高明地呼應了華格納時代中波特萊爾的「感應說」(correspondance)。而這個論點與華格納實踐在他歌劇中的「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理論相近,強調在藝術創作上不同面向的交互感應,也啟發了當代的藝術家們去追尋所謂的中間色調,更注重色調中光影所呈現出的詩意美感。

飛行的荷蘭人(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羅文傑)

在郭建豪不張狂的燈光設計中,暗藏著令人無法忽略的深刻意涵。他運用燈光中的變化,將角色情緒與關係、音樂中的情感和節奏,透過微妙的顏色與光影的組合,低調地渲染出內在深層的情緒。用燈光將音樂、故事與觀眾緊密地圈住,將華格納總體藝術的精神,精準地掌握在他的設計之中。另在導演在戲劇上的編排,從幾個重要群戲場景,不難看出尚米歇爾.克奇的導戲功力。他能夠適度地運用群戲演員,以十分流暢的節奏和動線來改變場景,景與景之間的不間斷轉換,完美配搭了華格納歌劇的延續性。而導演更十分擅長運用影像,安插在樂團段落中,適度地引導觀眾在這些片段中,透過搭配畫面的音樂,去理解角色關係,描繪出下一段故事的前景。而這次的影像相當巧妙地融入了音樂廳管風琴的畫面之中,那些排列的音管,好似錯落的船桅,畫面營造出一種神祕、奇幻的故事氛圍。

聲樂家的精湛詮釋與世代傳承的動人展現

這次的演出華格納歌劇的聲樂家,皆具有超高水準的演唱能力。幾位國外歌手,其技巧、音色與詮釋都十分到位,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飾演女主角仙塔的伊沃娜.索博特卡(Iwona Sobotka),無論在扮相上、戲劇肢體表現中,或是演唱的音色,都相當精湛美好。她的聲線控制技術更是一絕,使得她得以唱出華格納聲樂線條中的延展特性,並以其豐沛的聲音份量成功地呈現出華格納女高音的特性。透過伊沃娜.索博特卡利用充滿技巧的聲線的控制,和異於其他華格納女高音,聲音中更多了些絲質的柔軟性,使她能將仙塔這個角色中,那種對於獻出生命去證明愛情的堅決,詮釋出一種令人難忘而深刻的美感。飾演荷蘭人(Der Holländer)的男中音賽門.貝利(Simon Bailey),其音色溫暖乾淨,他所詮釋的荷蘭人帶有英雄特質,透過他的咬字又透露著某種病態的抑鬱傾向,不張狂又恰到好處的戲劇肢體,深深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讓人深陷於荷蘭人這個帶著神秘色彩的角色。飾演船長達蘭(Daland)的男低音理查.維格爾(Richard Wiegold),其音色深沉厚實,有著相當漂亮的德文咬字,單就聆聽其演唱,便能陶醉於他聲音中的溫度與光澤,更不論其外型與戲感,相當契合船長的這個角色,因此演來極為自然且毫不費力。

飛行的荷蘭人(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羅文傑)

在這次的歌劇製作中,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歌手王典與吳翰師徒同台的美事。飾演艾瑞克(Erik)的男高音王典,在這次歌劇的演出中,又再一次地突破自我,攀上了新一層的高峰。從他穩紮穩打的聲音控制,到他深思熟慮的角色詮釋,都達到了不同以往更高水準的表現。其中最令人深刻動容的,是最後一幕他和仙塔、荷蘭人三角關係中的對戲。男高音王典演來毫不遜色,更是巧妙地運用音色的轉換,強調華格納樂劇中的戲劇性,將艾瑞克的性格特色與角色心境,詮釋得淋漓盡致。另外他那清晰卻富有聲音彈性的德文咬字技巧,更是令人折服。他的學生是飾演舵手(Steuermann)的男高音吳翰,一出場便以乾淨、漂亮又健康的聲音,和相較於同齡歌手更為成熟的咬字技術,成功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更期待這個青出於藍的吳翰,能夠承襲著王典的腳步,未來能有相當寬廣發展。這正是臺灣的聲樂圈所期許看到的「未來希望」。近期不少受教育於臺灣的優秀歌手,在國外一級的舞台上發光發熱,這意味著在青年世代中如王典的這些優秀的歌手們,不但勤於磨練自我,更深耕於培育出未來的新秀。在今天的這個歌劇製作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成果,希望他們的努力,能夠替臺灣的聲樂圈注入新的力量!

而指揮準.馬寇爾(Jun Märkl)則是用音樂勾勒出華格納音樂的多彩與戲劇氛圍,尤其這次NSO的銅管表現令人驚艷,木管亦不遑多讓,整體樂團演出水準極佳,對於指揮和樂團而言,這無疑是一場成功的演出。唯有字幕翻譯,建議可以白話一些,否則極可能陷入所謂「超譯」的泥沼中,也就是過度詮釋的翻譯。筆者也發現在節目冊當中,歌詞翻譯僅標示,是由夜鶯基金會所提供,但卻沒有附上譯者姓名的小缺失,也希望能夠藉此,引起古典聲樂圈對於譯者專業的重視與尊重。不過,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而用這個高品質的華格納歌劇製作,帶領NSO航向了一個嶄新的、充滿可能性的指標航道。期許未來在不同的製作中,能夠更多地看到導演尚米歇爾.克奇與NSO歌劇音樂會的合作!

《飛行的荷蘭人》

演出|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25/07/13 14: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
她那綿延溫暖的歌唱線條,串連著既清楚又充滿顏色的咬字。她用心鑽研出的文學底韻和多年嚴以律己所修鍊出的演唱技巧,透過今晚舒曼的音樂詮釋,完美展現。
5月
30
2025
雖然音樂在整部作品裡如此重要,但也少有角色或劇情引導觀眾留心聽覺,讓音樂始終停留在背景。在這些情形下,那「音樂與情緒關係」的感知與想像之訓練,也因此大打折扣。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