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規範《新人類計劃:園遊會》
9月
18
2020
新人類計劃:園遊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蔡耀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0次瀏覽
林映先(藝文工作者)

對於觀眾來說,依據這場演出性質預想的差異,會發生在臺北藝術節官網演出資訊頁面所寫的「介紹」訊息,便會對《新人類計劃:園遊會》有不同的評價和界定方式。

如果將《新人類計劃:園遊會》當作一場展示目眩神迷,帶有黑暗氣息的魔術表演,自然會對於它按表操課、故弄玄虛卻又明顯可見其自我滿足、流程僵化的展演行動暴露出的缺失表示不滿。但是,當我們重新回到這個展示計畫指向的目標:個體與集體感知能力的擴張及可能性的演示時,這些由魔術師周瑞祥展出的能力片段真正的功能在於對參與個體的暗示,存有一個超越現實的空間可以在當下產生──這個當下,不是藉由將參與者化為視覺幻象展示的他者,而是共同存在於一個必然是集體性的空間,承受失誤和逾越規則的共謀來完成。在一個絕對禁止火焰的歷史建築,進行一場以火為題的行為藝術展演,自身就存在著命題的矛盾,若是不透過集體逾越規則的共謀,社會規範便會介入中止它自身有效性的停滯狀態。也就是說,這場演出每一參與個體共存的綜合性集體對於單一提問和展示的回應能力,以及在這個特定時空下個體「能力」的展現,開拓了魔術作為一種劇場形式、逆反現存理性架構和社會規範的可能性。

新人類計劃:園遊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蔡耀徵)

在演出入場前,觀眾需要簽署一份同意書,紙上寫滿了警語、提示、通知以及《新人類計劃:園遊會》希望示現和突圍的規範內容。這份同意書隨後在演出中,會再由魔術師一一收回,就像是除了觀眾在紙上簽名的確認仍顯不足,而必須重新經由個人和個人之間的一次互動行為加以定型化。個體自我在「紙本─行動」契約構成中既是受到引導的、同時也是主動地接受一個共謀的暗示行動而被引導。感知和意志之間的衝突,存在於觀眾/聚集個體處在這個古蹟的集會廳中,另一個被搭建出來的全黑梯形梯式座位區與運用大廳階梯間平台構成的發言區。依照觀眾在先前購票選擇的先後順序「唯物」和「唯心」,主持人會呈現出不同的引導路線循環,自樓上迴廊向下地走進展演的空間。這個場域的燈光並未刻意直接照射在空間的中心點,跟音響一起為這場魔術演出製造出驚悚和緊張的效果,利用黑暗和陰影隱藏魔術的手法,讓參與者得知這場「演出」不過是文本堆疊和基於物理、視覺、心理學定理所進行的一場秀。《新人類計劃:園遊會》並沒有製造出一個「消失點」。相反地,當計畫團隊把艷紅光打在光復廳上的半圓形穹頂,就像有一股無形的情緒和隱身於黑暗中不可知的感知可能性,牽引著行為個體以一種新的觀察角度瞭解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能力──即便我們無法辨識參與個體這種對於主持人表現行為的呼應,究竟是一種「接受─呈現」的感覺表達,還是在這個展演行動的敘事脈絡的暗示中進行的主體演示。感覺的曖昧而非視覺錯覺,構成出這項計畫對於思考魔術本質所帶來的新想法。

這個場域所建構出的各種超越式能力的演示空間,它的本質在於超越而非能力的演示。也就是說,《新人類計劃:園遊會》所希望超越的對象是規範,而非能力的侷限。例如:在「唯心之眼◎月讀」引導催眠者進入主持人暗示的紅光,隨著暗示表現出不同的肢體動作,在「體術◎胡迪尼的盔甲」中,主持人邀請群眾代表上台擊打他的腹部,並自願放棄傷害的法律追訴權。

主持人周瑞祥在這場活動中串聯了兩條重要的敘事軸線:第一,自然是各種項目能力的開發;第二,則是他請參與者們傳閱、朗讀的女巫阿尼瑪的日記(依照主持人的敘事,這是一本歐洲獵巫運動時期的女性寫下的日記,她被控訴施行巫術,最終被處以火刑)。在這場活動中,阿尼瑪並未現身,但是她的聲音,似是被朗讀的行為所召喚,放出在這個略顯空蕩的場域中。女巫的日記呈現出的形象,並非是一個施行巫術,超越感官等知覺能力的個體;相反地,她反映出一個正常人,生存在獵巫時期的迷信社會中的日常生活觀察。然而,這與整場演出的關係偏重於對於魔術被誤解的探討,卻跟此作所演示的能力之間,沒有太大的連結。女巫日記呈現出對當時社會的控訴,一種基於信仰而形成的集體暴力,並沒有在日記閱讀以外的展示段落中被連結,這或許是計畫團隊需要思考的一個尚未開展出的中途點。

《新人類計劃:園遊會》

演出|周瑞祥、陳煜典、王磑
時間|2020/08/20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周瑞祥對於目前的魔術現況並非是想證明超自然力的存在,而是要重新燃起人們心中「相信」的力量。在演出過程中周瑞祥向現場的觀眾詢問:「你會相信我手中的石頭消失,還是已經認定我將石頭藏起來的事實?」,清楚地點出人類在習慣了認知方式後,就能影響對事實樣貌的判定,讓自己成為限制自身的枷鎖。(黃筱庭)
3月
29
2021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