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假象《新人類計劃:園遊會》
3月
29
2021
新人類計劃:園遊會(新人類計劃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8次瀏覽
黃筱庭(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生)

《新人類計劃:園遊會》一開場,便以荷蘭油彩大師耶羅尼米斯.博斯(Jheronimus Bosch)那充滿奇幻色彩的超現實畫作《人間樂園》作為序幕。表演者(魔術師)周瑞祥在簡短介紹自己之後,便開始闡述「新人類計劃」的核心與內容。透過訓練、改造、開發、喚醒等方式,試圖有計劃地探索人類獲得超能力的可能性,並以此方向設定八大項目,依序呈現給觀眾,將劇場空間化作試煉場,在展現其技法時,藉由闡述魔術發展史料與手法揭露,將自身化為虛與實交錯的引路人。

本次演出以「新人類計劃」之中八大能力的展現與解析,以及闡述魔術歷史發展這兩條脈絡交織成整齣製作,並結合視覺媒體與影像的即時投影,讓表演者在展現手部等近距離魔術時,能使觀眾聚焦特定觀賞範圍,以及展示影像素材(文獻、人物圖像、歷史事件等)與舞台呈現進行連結與對比,擴充整體內容呈現出多面性。其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環節是「體術」,為了展現其超能力技法,表演者邀請八位觀眾上台以拳頭重擊表演者的腹部,同時也透過解說清末義和團的歷史畫面,來呈現個體追求極限所帶來的荒誕感;接著,以戲劇性的手法將砲台對著表演者進行發射,在緊張感之下,最終出現的卻並非方才所放入的砲彈而是氣球,將此意境停格給予觀眾詮釋,畫面令人反思。

在這八大能力當中,筆者認為有許多元素都有呼應當今社會議題的潛力,但顧及演出需闡述全部八種能力,在時間限制下使得某些段落議題無法完整掌握與發展實屬可惜。以「唯心之眼」的催眠術連結女巫阿尼瑪的日記為例,日記內容紀錄著她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感受,從文字當中看來,其心理層面與常人並無不同,然而女巫已被標籤化,人們對其產生異於常人的誤解,本段雖試圖替女巫平反,但在呈現上卻較著重在技的呈現,在台上與選定的幾位觀眾做溝通與解釋,接著對其做催眠,讓他們幻化成阿尼瑪日記裡的產物,為了引導多位觀眾,此段的節奏感稍嫌拖沓,導致其餘的台下觀眾產生抽離感,且整體而言與所要闡述的思想連結較弱,就不及其他項目來得完整。

整體演出可以看見周瑞祥以揭示手法試圖破除幻象,其中一段他再現了古代巫師使用小刀憑空斬斷病痛來源的情境,這樣的行為被當時的人們當作神蹟,轉換今日看來卻十足荒誕可笑,僅憑一個簡單的揮舞怎能拯救身體上的殘缺病痛?英國文化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1926~2017)出版的《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書中提出:「我們的知識與信仰,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從這句話出發可以驗證歷代魔術發展的脈絡,在各時期不同背景之下,魔法早期從宗教信仰中作為神的代言人,過渡到中世紀污名化的邪惡化身,到近代在科學當道的大旗下破除幻覺,轉變成服務娛樂的華麗虛殼,魔法就此變成了魔術,而這就是周瑞祥所認為當代魔術已死的最大關鍵,魔法不再被人相信,魔法沒有了想像。然而事實上,斬斷病痛的神蹟雖然在科學中是不成立的,但在精神的世界中呢?只要相信的力量足夠強大,難道沒有可能治癒精神的失衡,形成現今任何手術都無法獲得的效果?

筆者認為,周瑞祥對於目前的魔術現況並非是想證明超自然力的存在,而是要重新燃起人們心中「相信」的力量。在演出過程中周瑞祥向現場的觀眾詢問:「你會相信我手中的石頭消失,還是已經認定我將石頭藏起來的事實?」,清楚地點出人類在習慣了認知方式後,就能影響對事實樣貌的判定,讓自己成為限制自身的枷鎖。

但是那個「枷鎖」是什麼?而那「相信」的力量又是什麼?或許可以藉助德國哲學家尼采的觀點來看,人在破解魔法的過程中,藉由自然科學的因果關係去解釋其現象形成的文明價值,便是侷限自身的枷鎖,而「相信」就代表了人類一種集體意識相互連結的文化價值,對尼采來說,他批判的不是科學發展,而是錯誤的以為科學發展能夠帶來幸福的假象。遺棄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繫,單從科學的角度去觀看世界享受文明的生活,卻不知道人文明地活著有什麼意義,終究無法逃離幻象。而這也是筆者所認為,此次作品提出「魔術已死」的宣言,便是揭示了人文精神隨著文明發展,與魔法一同消逝。

《新人類計劃:園遊會》是由周瑞祥、王磑與陳煜典三人共同發起的三年計劃,從《新人類計劃:預告會》的階段發展至今《新人類計劃:園遊會》,將魔術與劇場結合,其形式已逐漸發展成熟且完整,十分令人期待未來在新人類計劃的最後,是否能在帶領之下迎來新人類進化的最終回。

《新人類計劃:園遊會》

演出|周瑞祥、陳煜典、王磑
時間|2021/03/13 13:30
地點|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新人類計劃:園遊會》並沒有製造出一個「消失點」。相反地,當計畫團隊把艷紅光打在光復廳上的半圓形穹頂,就像有一股無形的情緒和隱身於黑暗中不可知的感知可能性,牽引著行為個體以一種新的觀察角度瞭解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能力──即便我們無法辨識參與個體這種對於主持人表現行為的呼應,究竟是一種「接受─呈現」的感覺表達,還是在這個展演行動的敘事脈絡的暗示中進行的主體演示。(林映先)
9月
18
2020
《巴黎舞會》不再如以往的虛擬實境節目般,穿戴裝備的體驗者總是較為孤立自我且自外於他人的情況,是一個將現場表演與最先進科技結合的節目。
3月
28
2023
林智偉表示:「戲曲學院是臺灣唯一傳授專業馬戲的學校,也是FOCA多數團員們的母校,我也希望能讓學生們在第一線感受到國際性藝術節的實體運作與流程。」FOCA的行動在那些長久看到了問題卻沒有人提出改變的事件上,確切的開創亮眼成績。
3月
27
2023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定點舞台都想成一個小圓球,它們通通被擺在一塊大草原上,小圓球到小圓球之間肯定是有間隙的,不過在 FOCASA園區裡,聲響雖然隱形,卻很完美地扮演了小圓球的延伸體,像是從圓球的核心吹出泡泡,而每個泡泡的泡泡壁,恰如其份地輕碰在一起:不至於漲破,亦沒有分離。
3月
27
2023
以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作為FOCASA的場地,一方面有助於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專心經營所屬的規劃空間,發展為長期的推廣活動。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捨棄城市街頭的公共空間,另行單獨劃立的馬戲園區,固然方便規範入場觀眾付費參與,卻也很明確的將這個空間定位為節慶娛樂的空間,難以擾動既有城市空間屬性,也讓在此演出的馬戲表演失卻了街頭馬戲翻轉城市空間屬性更大的潛能。(就這一點而言,其與也含括許多馬戲與雜技表演的臺南街頭藝術節恰成對比)
3月
27
2023
於我來說,生存一面是生活,另一面便是自我實現,兩面之間許是中空、斷裂;許是質疑、迷茫填塞其中——或許,正是這樣的焦慮促使我喜愛悲劇勝於喜劇。 但現在,喜劇追趕而至,其與悲劇已然在我心中各佔著一畝田地。《Dream擊吧!憨人》正是這樣一矢中的的作品⋯⋯
3月
24
2023
當舞者的身體縱身一躍跳下舞台、遁入尋常風景,我們會期待看到的是有別於台上的身體形象,或猶仍是空間異地轉換後的舞蹈顯影?
3月
24
2023
藉由史料我們可以從郭雪湖的膠彩畫《南街殷賑》、江山樓舊照中猜想大稻埕當時的繁盛,新媒體影像的部分也可以提供輔助說明,但是什麼才能夠引起觀眾對年代久遠的歷史有所共鳴?
3月
23
2023
劇團不僅是在教室裡開展對話機制與旁觀式的想像,更與柯金源(生態紀錄片導演)合作,將教學場域拉到灘地,試圖讓學生從傾聽敘事、田野踏查與實作演練中獲得深刻的沉浸(浸潤)體驗、感知經驗及身體記憶。
3月
2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