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養出優秀的演員之後呢?——《鍾馗嫁妹》
8月
02
2024
鍾馗嫁妹(鴻明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63次瀏覽

文 許美惠(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鍾馗嫁妹》是大稻埕戲苑9樓劇場的主辦節目,由鴻明歌劇團(以下稱鴻明)演出。大稻埕戲苑9樓劇場帶狀的主辦節目,主要是邀請外台歌仔戲團,將民戲稍作修整,進入劇場演出。一方面提供演出機會、擔任轉型的「爐主」來請戲,另一方面也協助劇團轉型,嘗試整編可以進劇場演出的公演劇目,讓劇團透過這個機制,整編出劇目後,再到其他公演場演出,立意上可算是扶植民間戲班的一種模式。

鴻明歌劇團是臺北地區老字號的歌仔戲劇團,實力派的演員如小生許秀琴、沈花梅、王秋冠以及小旦王秀文等,均曾待過鴻明。鴻明擅演古冊戲,演員實力堅強,他們的好唱唸好口白,也讓鴻明曾為得獎的常勝軍。近年演員們年齡增長漸漸退隱,歌仔戲的演出型態也一直改變,或許鴻明也在思考轉型與存續的問題,因此本次演出將主角交給了年輕一輩的吳承恩與張閔鈞擔當。

因人設戲、表演優異

吳承恩與張閔鈞的背景,都是自小待過民間戲班、又進入戲曲學院就讀習藝的畢業生。吳承恩除了習演生行,但曾演出戲曲學院製作《華容道》的關羽、李靜芳歌仔戲團《六郎告御狀》的潘仁美,以花臉應工亦使人驚豔、印象深刻;而張閔鈞以男兒身竟也在坤生當道的歌仔戲小生中脫穎而出,作功扎實唱念出色,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以下稱傳藝中心)舉辦的首屆「歌仔上青」比賽中拔得頭籌,十足顯現出歌仔戲表演的好實力。《鍾馗嫁妹》以吳承恩演出鍾馗,張閔鈞演出杜平,在挑選劇目上是因人設戲,也成為吸引觀眾注目的焦點。為了成就《鍾馗嫁妹》的各場面,劇團調足了許多有功夫的龍套演員擔綱五鬼、旗軍,也動用了邱亮玉、劉元易兩名導演編排,可見其企圖心。


鍾馗嫁妹(鴻明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兩位年輕演員的演出橋段的確沒有讓人失望。甫開場,杜平遇五鬼的橋段編排得甚有層次,張閔鈞透過扎實的唱念作打,傳達書生杜平在樹林中從懷疑到遇鬼驚嚇的場面,既緊張又饒富觀看樂趣。而在鍾馗碑前飲酒、藉醉痛罵楊國松的橋段,也演得有條不紊、頗具張力。吳承恩的鍾馗分為「俊扮」與「拍面(phah-bīn,勾臉之意)」兩段,俊扮時以小生應工,唱念及情緒都能穩健到位;成為鬼王後勾臉以花臉應工,與五鬼「洗台」盡顯身段功夫,回家探母與嫁妹,在情緒上也都有沉著道地的表現,使人欣見歌仔戲的功夫向下傳承。其他角色表現平穩,尚為稱職,鍾英兒(蕭秀帆)聲音質地佳,但唱功聲情與表演較顯生澀,可再多磨練。

整編不易、破綻甚多

然而作為一齣完整的戲劇來審視,《鍾馗嫁妹》的劇本卻是有許多破綻。首先鍾馗出劍幫杜平趕跑了五鬼,留下一句「我已經將這些蜜婆(蝙蝠)趕走了。」但鍾馗與五鬼之間卻並未產生交集。鍾馗感激杜平未嫌自己貌醜且鼓勵自己求取功名,二人遂結拜,而後將杜平帶回家療傷,與鍾妹英兒產生情愫,經鍾母口述,得知太師楊國松之甥有意娶鍾英兒為妻,被鍾母所拒;鍾馗及杜平為此感嘆官場黑暗,決意同赴考場。但下一場卻僅出了鍾英兒送鍾馗上路,不見鍾母與杜平,不禁使人疑惑,杜平去哪了?而《鍾馗嫁妹》的名場景「金殿撞柱」隱而未演,甚至也不是「暗台作」,而是將「鍾馗才華出眾卻因貌醜被皇帝免去狀元之銜,憤而撞柱身亡,被皇帝冊封為鬼王」的橋段,編寫為遭太師偷天換日、故而未上榜,鍾馗憤而找太師理論,最後遭太師現場打傷虐待,憤而撞柱身亡。當然,戲文隨人編,只是這樣的安排之下,於陽世並未交代鍾馗何以落榜(甚至原因也不合理,因為假使太師之甥仍想娶鍾英兒為妻,太師應該是拉攏鍾馗而不是要謀殺他?),同時也存在「為何鍾馗知道自己本來有上榜、被太師隻手遮天才落榜(難道是他猜的嗎)」的疑問。在陰間則無法解釋鍾馗為何成為了鬼王,以及鍾馗與五鬼的關係(當然也未曾交代何以在鍾馗眼中,五鬼乃是蝙蝠,其中含意為何?);更甚者,在鍾馗尚未成為鬼王之前,五鬼已經出現以鐵鎖催死了楊國松。而鍾馗死時杜平並未在場,他又是何以得知鍾魁乃是被楊國松害死?還在石碑上刻下楊國松罪狀?


鍾馗嫁妹(鴻明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劇本雖勉力連綴劇情,讓各個表演橋段得以成串上演,但因上述種種破綻,讓角色情緒不連貫,情感無法堆疊。觀眾的思緒一旦被情節干擾,也就會減損了觀賞演員表演的投入程度。外台歌仔戲表演仍大致維持演員中心,但好的表演,有些過場戲或許會簡單帶過,但並非完全忽略情節推演的合理度。不只進入劇場(或公演場),若要因應不同場合演出、不同天數的演出,需濃縮劇情、摘選演出橋段,戲班都要「抾戲(khio-hi)」,這需要對戲劇結構以及表演都相當內行的人員擔任,對於單一演員或者新編戲的編劇,恐怕都是難以獨力完成的任務,《鍾馗嫁妹》的古冊戲演出,凸顯了缺乏相應人才的困境。

口傳心授、活戲傳承

整體而言,《鍾馗嫁妹》以獨立橋段來看,演員表演仍屬精彩,但劇本整編上未臻完整,卻也使得精彩的表演被打了折扣。傳藝中心針對古冊戲的傳演保存,推出看家戲、承功等等系列,足見這是刻不容緩且工程浩大之事。但不禁讓人回過頭來思考,一般民間戲班的資源較不充足,應如何進行劇目傳承?吳承恩、張閔鈞本身都有「住班」,有豐富的劇團表演經驗。優秀的演員養成之後,活戲是否有機會再透過口傳心授、在演員身上重建呢?再透過演員們的合力,將戲齣演成定本摘要紀錄?《鍾馗嫁妹》倒也開啟了一個使人期待但又無甚把握的契機。

《鍾馗嫁妹》

演出|鴻明歌劇團
時間|2024/07/13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9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