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中的家魂《想像的孩子》
9月
30
2015
想像的孩子(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6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對於我們現處的家庭,我們理所當然嗎?對於未來的家庭,我們曾有願景嗎?或者,生活給我們的幻滅,我們重新構築願景,或者,生活如鏡,顯映我們願景中虛妄自私的成份,然重要的是,如何跟上時間的腳步往前走去,不管傷痕累累,總是得揹負著,家。

藉由一位從沒被出生,於各人腦中遊盪的孩子在大人間穿梭,表達家是最複雜的存在,那些難以釐清的情感與無法斷絕的血緣。

這齣戲就像一封寫給家的情書,特別像寫給母親,情感綿長細緻,舞台上以此濃厚的情感對抗生硬法規的隱形之牆,試圖以三組關係組成的「家庭」(離婚又想結婚的夫妻,即將結婚的男同志,獨立女性欲透過現代科技母兼父職)重新找出家庭的定義,以及傳衍後代的目的。舞台上將家中擺設簡化為有如劇場Cube,色系均為白,那些長方體立方體,在台上像漂浮海上的島,空間內物件的距離比現實擺放的遠多了,於是舞台有如不清楚邊界的人心,舞台設計與導演手法中的走位將人物間的內心距離具象化,於是人物彼此接近或對話都要更多時間與力氣,且舞台上的桌椅等家具均具備良好的收納功能,看著戲中家具的取出收回,也像是人心的比喻。舞台上方懸掛的彩色皮球象徵意義一目了然,但與舞台中的簡潔對比,球因非演員戲中使用之物,單以寓意的功能出現,似乎稍有些擔心舞台表達是否完整,而不乾脆了。

就如觀戲之後感到導演可以放手在故事裡留些空白。

家庭中每日都上演著各人戲碼,我們為何繼續於劇場中再現?在劇場中期待以家的主題找到我們生命的答案,但是在兩小時內如何找到每個人的答案?劇中的三組關係提供了現代家庭組成與現實問題,以想把孩子生回來的離婚夫妻(家人)為主線,一對即將結婚的男同志,因為想要有雙方血緣的孩子不可能而怨天,獨立自主的前衛女性想要在沒有丈夫的前提下有個孩子,目的是傳統的養兒防老為了自己的後事,除此三組人更有各自對於下一代的想像,於是一位從未出生的孩子出現,此幻影反應大人心中的神性魔性,他隨著各人的心願調整改變,並為孩子發聲,由此展開辯論。本戲先解構傳統中的家庭,試著對家庭重新建構,劇本也期願表現家人之間的深情,於是呈現一種浪漫的,家的樣貌。導演一開始成立本戲虛/實,內/外的對話,這位從未出生的孩子,遊走在這群大人間,有時老成,有時天真,上半場較為緊湊完整,然似乎故事結局至中場休息時已然可以預期,因此下半場一再反覆的眼淚與擁抱,幾乎淹沒了敘事,這位想像的孩子在下半場出現次數頻繁而顯得太過真實,少了此角色的力道,而他年紀表現容易混淆,忽大忽小捉摸不定,或許是如此表現此存在的虛幻,但逐漸讓人失去興趣。

本劇沒有貫徹一開始建立的敘事結構,那些不論什麼時空與虛實之間,都能穿越能成立的對話,而在一開始以童音音效經營的特殊神祕感,隨著劇情逐漸消失,尤其劇中人開始說起道理的時候。下半場目的性太強,要將三組關係各自圓滿處理,然而紛紛圓滿了,敘事便模糊了,也平庸了。雖如此,本劇飾演離婚夫妻的兩位演員(朱宏章,姚坤君)演出實在亮眼,感情飽滿動人,讓人享受在觀賞的每一刻,尤其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真摯親密,後座力實在強大。

或許是對於家庭的解構力道不夠,又求結局完整,對於人性挖掘的不夠深,於是代表人物面臨崩潰邊緣的音效(孩子墜下樓梯的碰撞聲)顯得多餘,人物也常在情緒邊緣處立即節制,回到理性,在兩小時十分鐘內,就要揭露,受傷,接著立刻修補與原諒,三組關係篇幅相同,卻也彼此削弱,家事的絮叨並不吸引人,各人的突破與成長又如何,在劇場中的家,或許不只追求表面和平,也不只是王子公主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最後,我還是喜歡這齣戲的精神:大人從小孩得到勇氣,找到答案,小孩能夠教育大人。

《想像的孩子》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5/09/26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中最理想化的角色正是台生,但也因此讓他和其餘劇中人產生強烈對比,反而能清晰表達全劇的宗旨:跨越以繁衍為目的的生殖,「純粹的愛」才是人類親緣應該擁有的樣貌。(高梅)
10月
26
2015
問題的根源似乎只能轉向自我,自我的想望、愧疚、寂寞,然而,這些由個人萌生的情感困境與時代之間的對話若有似無,迫切性小,衝突感少,種種狀況易發易解,略顯無事生非,急於步入浪漫和平的理想國裡。(吳政翰)
10月
13
2015
導演巧妙透過象徵物的遞嬗讓現實與幻想,現在與過去的時空完美交融,在與孩子的應對中,也慢慢揭露每個人心中真正想要孩子的理由。(賴妍延)
10月
02
2015
劇情走向誇張荒謬的片段,正如「生一個有我們每一個人基因的孩子」般極致的瘋狂。彷彿只有在這超乎尋常的荒謬舉動與荒謬意圖中,才能在那太不真實的表象之下,突顯那更真實、更殘酷的真相。(白斐嵐)
10月
01
2015
虛實複雜錯綜的時空層次跳耀,記憶與潛意識的幻想交織,讓演員在這荒謬瘋狂的劇本上能極端奔放。但稍嫌簡陋的舞台設計與光影變化,可惜沒能為這精采豐富的劇本與演員表演再錦上添花。(曾大衛)
9月
29
2015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