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未出生的孩子說話《想像的孩子》
9月
29
2015
想像的孩子(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7次瀏覽
曾大衡(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碩士班)

當父母不再是一男一女,當伴侶不再代表著媒妁婚姻,當家的組成不再是血濃於水,「家庭」會有多少的可能性?

動見体王靖惇編導家庭三部曲的最終章《想像的孩子》,看似與前二部曲《屋簷下》與《台北詩人》沒有什麼關聯性,但卻都在探究我們對於「家庭」的思辨。透過不同的時代背景、社會的變遷來為時代性對「家庭」的定義做註解。

擁有舞台劇大腕姚坤君、朱宏章,金曲獎、金馬獎最佳配樂王希文,金鐘獎最佳美術李育昇這樣的黃金卡司。跳脫前兩部曲含蓄、禁錮壓抑的時代背景,第三部曲《想像的孩子》大膽挑戰禁忌,突破傳統倫理道德的框架,以後多元成家為時代背景的假想, 描述登記成家人,並想把失去孩子生回來卻離婚的中年夫妻可襄、適存;以及想擁有雙方血緣孩子的結婚同志伴侶台生、哲翔;和在法律上不能人工受孕接受捐精,卻想生下孩子,中年丈夫的單身女律師妹妹吳芳,如何在過程中去得到他們所想像的孩子,並在人性情感掙扎的價值中取得平衡,找到皆大歡喜的美妙藍圖。

三面舞台的開放視角,似乎也象徵著對於期望擁有孩子的三方觀點,他們不知道未來的轉變,執著於自我幻象,能為未來的自己帶來不同的陪伴,並且感受家的溫暖、安全和滿足。然而家與陪伴,真的只有想像的孩子能夠實現嗎?當孩子如他們所冀望、期盼、規劃的誕生,但尚未出生的孩子又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呢?究竟下一代對於他們的意義是什麼?

眾人潛意識想像孩子的具象化,以成人形象來回穿梭,時而是中年夫妻失去的幼子,時而是中年妻子幻想再生下來的孩子是婚姻諮詢專家,時而是同志伴侶想像叫著大爸小爸的攝影師孩子,又時而是單身女律師愛彈吉他唱歌的浪漫孩子。這樣虛實複雜錯綜的時空層次跳耀,記憶與潛意識的幻想交織,不僅讓演員在這荒謬瘋狂的劇本上能極端奔放,遊走在精神崩潰的釋放呈現,也在舞台劇的表現平台上,創造出有如電影蒙太奇般的拼貼剪輯。但稍嫌簡陋的舞台設計與光影變化,可惜沒能為這精采豐富的劇本與演員表演再錦上添花,如果能再加上多媒體的影像,搭配音樂的情緒渲染,相信能讓觀眾更快速的跟著劇中人物進入想像,正確來說應該是進入思考,思考如果我有一個孩子,思考我有一個伴侶,思考我要有一個家,我會如何。有了思考才會有行動,有了行動了才會在過程中明白許多道理。身為數學教授的中年丈夫,數字是為他真理的思維,明白如果不跳脫,也就難以理解感性情緒的妻子;哲翔與台生明白愛他們的孩子,不需要同時擁有兩人的血緣才能證明;吳芳也明白生孩子不只是養兒防老有人陪伴,而是要有愛、責任與傳承。最終他們所有人都沒有得到想像的孩子,但他們卻得到了在想像孩子過後所明白對於「家」的意義。

《想像的孩子》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5/09/24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中最理想化的角色正是台生,但也因此讓他和其餘劇中人產生強烈對比,反而能清晰表達全劇的宗旨:跨越以繁衍為目的的生殖,「純粹的愛」才是人類親緣應該擁有的樣貌。(高梅)
10月
26
2015
問題的根源似乎只能轉向自我,自我的想望、愧疚、寂寞,然而,這些由個人萌生的情感困境與時代之間的對話若有似無,迫切性小,衝突感少,種種狀況易發易解,略顯無事生非,急於步入浪漫和平的理想國裡。(吳政翰)
10月
13
2015
導演巧妙透過象徵物的遞嬗讓現實與幻想,現在與過去的時空完美交融,在與孩子的應對中,也慢慢揭露每個人心中真正想要孩子的理由。(賴妍延)
10月
02
2015
劇情走向誇張荒謬的片段,正如「生一個有我們每一個人基因的孩子」般極致的瘋狂。彷彿只有在這超乎尋常的荒謬舉動與荒謬意圖中,才能在那太不真實的表象之下,突顯那更真實、更殘酷的真相。(白斐嵐)
10月
01
2015
導演一開始成立本戲虛/實,內/外的對話,這位從未出生的孩子,遊走在這群大人間,有時老成,有時天真,上半場較為緊湊完整,然似乎故事結局至中場休息時已然可以預期,因此下半場一再反覆的眼淚與擁抱,幾乎淹沒了敘事。(陳元棠)
9月
30
2015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