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白斐嵐(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歌仔戲編劇蔡逸璇近年多產。二零二四年元宵燈會與前輩編劇施如芳合寫《1624》,集結台灣各大歌仔戲團,共同回望大航海時代那個陌生又熟悉的島嶼。今年度則有《水淹台北城》與《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恰好同個周末一南一北演出。前者以出自《白蛇傳》「水漫金山寺」的經典文本,連結一九一一年台北大水災;後者則化《嘉慶君遊台灣》虛構戲曲故事為真實(或說是「穿越虛構世界的真實」),以此切入台灣社會兩三百年來歷久不衰的詐騙、土地公義與人民主權等議題。然而,直到今年「2025傳藝金曲劇展」,我們才終於有機會好好感受蔡逸璇奠定新編戲曲路線的第一個作品——《文武天香》。
《文武天香》為蔡逸璇二零一七年參與阮劇團《劇本農場》計畫之作,二零二二年於大稻埕首演——不過當時全世界依然壟罩於疫情威脅之下,舞台製作始終具有某種不確定性,自然也影響觀眾關注與行銷。在這之前,蔡逸璇同樣在疫情期間,以相當克難的方式完成《趙氏孤女》讀劇演出(演員要戴口罩唱戲)。此作尚未有機會以完整版問世。之後則有同樣小劇場規模的《紅喙鬚的少女》以及遊走式演出《和合夢》。於此時間點重製《文武天香》,像是回返某種「原型」,以「過去未來式」預示創作者日後之於性別、身分認同、階級正義,抑或封建傳統如何轉向當代思潮的突破與挑戰,卻也不免受到時代所困。
捕快、落難文人與青樓歌伎的組合,在《文武天香》這齣形式表演皆貼合所謂「歌仔戲傳統」(或說觀眾對「傳統」二字的想像,畢竟傳統本身實是不斷變動的概念)的作品,卻更讓人立即聯想多部描繪學生思潮、對抗社會壓迫,聚焦二男一女關係的歐陸電影。【1】事實上,這並非巧合。兩男一女三角戀,在相同/相異性別之間建立的親密關係,不斷變動「2+1」排列組合的情感張力,或是在角色之間凸顯性格鏡像、接納與排除的權力遊戲,既能表現對穩定體制的挑釁與反叛,卻也能回應人類社會種種衝突之核心原型。如此角色設定,因而將《文武天香》與一系列熱血抗爭電影連結,開門見山指出以新時代「自由信念」,取代傳統戲曲「忠孝節義」既有思維的「破」與「立」。
文武天香(毛斷計畫提供/攝影蔡耀徵)
若說傳統戲曲是傳頌「忠孝節義」以教化人心,蔡逸璇顯然看見封建倫常之身分責任,如何逐漸與現世價值產生隔閡。落魄文人寄宿天香樓,又遇上京城來的捕快。三人排戲、唱戲,在戲劇的世界相知相惜,卻意外得罪花錢請戲的高官。這時,面對權勢的不同態度,讓三人隱約產生嫌隙。之後更牽扯出京城十年前的叛亂案,兩名男角在當年事件採取截然不同的立場。
平心而論,《文武天香》劇中情節、議題與衝突情感,早已是通俗敘事常見題材。真正獨特之處,是此作依循古典歌仔戲結構形式,卻深入核心思維以求突破,以自由意志挑戰既有體制。自此,作為創作者不畏權勢、自由表述的「身分責任」,取代倫常階級的封建定義。所謂「守本分」,不再是臣服於體制,而是忠於信念的堅持。
然而,相隔三年再度重演,卻也讓人萌生些許不滿足。這之間包含這幾年新編戲曲、實驗戲曲就議題之持續深化(蔡逸璇本人作品也在其中),同時也有時代背景與社會思潮的變化。若以首演年回推劇中提及的「十年前京城事件」,恰巧是全球反政府抗爭風起雲湧的二零一零年代,包括引爆這一切的北非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當然也有與台灣社會更切身相關的太陽花運動與香港雨傘革命。這一連串有成有敗的抗爭,共通點皆為對強權的抵抗,在敵我分明的情境下,挺身面對壓迫與威脅。
十五年後.當年運動傷害持續至今,加上近年來疫情、戰爭、假新聞與人工智慧等影響,社會因而就民主自由、體制與權力結構開啟新一輪反思;也更聚焦於內在認知,以此紓解日漸分裂對立的二元思考。在此前提下,究竟什麼是能進一步回應當代社會的「自由」(無論是創作自由或作為個體的自由意志)?如果自由並非理所當然,人們又能做些什麼來持守自由?從這角度回頭看《文武天香》,這是此劇在試圖回應時代的企圖中,卻相對闕如的——少了面對「自由」的多方折衝與社會辯證,讓「自由」似只成為推進劇情的偉大情操。
重演與首演的另一時差,還存在於演員選角與表演。首演版由客家戲演員馮文星、馮文亮分別飾演落魄書生與捕快,劇中因而加入不少客語與客家戲段落(以「歷州話」為設定),充分體現以演員為本位的戲曲精神,不因文本地位提升而受忽略。此外,馮文星、馮文亮兩人的雙胞胎身分,讓書生與捕快兩角更顯勢均力敵;外貌、身形的對應,甚至衍生「另一自我」(Alter Ego)之辯證。
文武天香(毛斷計畫提供/攝影蔡耀徵)
此次重製,古翊汎與吳承恩的詮釋雖是精彩無比,前者張狂而有所堅持,後者內斂中暗藏心緒游移,皆以精湛技藝呈現角色多層次的心境變化,但卻少了些互為表裡的映射交集,連帶讓唯一女角(歌伎,鄭紫雲飾)無從著力,扣回這兩男一女三角關係對權力、反叛與自我意志之剖析,連帶導致前段對於「自由」止於抒情之感。
《文武天香》無疑是齣企圖心十足、基本功扎實,真誠且動人,有勇也有謀的作品,重演板與首演版的時差,卻也反映了當代戲曲重製面臨的課題——如何重新錨定文本、演員與當下時空之間的三維關係。
注解
1、隨手拈來案例如義大利電影《我的燦爛時光》(La meglio gioventù)、德國電影《替天行盜》(The Edukators),其中也包括後被指控違背拍戲倫理的貝托魯奇另部作品《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
《文武天香》
演出|毛斷計畫
時間|2025/07/0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