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出心中的敦煌《月牙泉》
12月
21
2016
月牙泉(肢體音符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1次瀏覽
邱華廷(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碩士)

致力於絲路文化和宗教藝術舞蹈的資深舞蹈家樊潔兮,與其丈夫柯錫杰共同整理出一套敦煌基本動作,她認為:「敦煌,只是名稱,一個少數民族的語言發音,並不是真的有舞蹈就叫做敦煌舞,而是要經由自己的揣摩、冥想,將傳說中的舞蹈變成創作。」【1】

舞臺上聽見中國樂器入耳,也讓電聲音樂盈耳;看見舞者用肢體呈現駱駝的樣子,也化身時尚模特兒走秀;「紙」透過燈光可以是石窟凹凸的表面、駱駝隊商步履過的黃沙,又或是舞者身上的造型;看見現代舞也有街舞的機械舞;敦煌的佛像投影在幕上,象徵月牙泉的舞臺變成伸展臺,這是編舞者華碧玉帶領著他的舞者還有共同創作者一起舞出來的敦煌,用現代的方式窺探絲路的神秘。

人類是喜歡聽故事的,但故事怎麼講得好聽、怎麼去述說,一直是說故事的人渴望耕耘的部分。月牙泉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的一個沙漠中的星月狀泉水處,在滾滾沙中能有這麼一泉水實在令人著迷。跨界的表演已成為顯學,但每一個領域在舞臺上的界線為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有時候各個領域界線森嚴各說各話、有時候互有交流,有的時候是大雜燴、或是互相交融沒有原本的樣子,但不論如何創作者都試圖把心中所思、所想、所感用他所採取的媒介表現出來。

觀者看到的敦煌很現代,雖然如此我們仍然聽見第一幕中國樂器琵琶(林慧寬)、笛蕭(任重)、鼓手(柯元富)的帶領,奏著悠揚樂音,讓我們將自己的思緒拋在大漠,除了帶出敦煌的氛圍,樂手也必須參與伸展臺走秀,跨領域的刺激和有趣在此表露無遺,比起一般平常就以肢體為媒介注重精、氣、神合一的舞者,對樂手來說真的是一個挑戰。每一個表演者跟紙張有不同的造型互動,彷彿看見了能動也能靜的壁畫圖騰及佛像,聽到的是電聲走秀的重節奏,這一步一步地走也象徵著穿越,紙張可以是細直的黃沙、又可以是石壁,在此作為舞臺的布景,如此運用很大膽,很怕舞者在洞口穿梭時紙張會飛起,或是不小心撞到,雖有如此的憂慮,但其柔軟和堅毅在舞臺上共生並存,很是值得玩味。中國樂器和現代電聲音樂的共存對觀眾的耳朵的視聽經驗很特別卻也不陌生,因為現代社會中不論心理和外在的聲音都是如此複雜且多元。

第二部分從現代穿越到了敦煌,舞姿由傳統向現代延伸,舞者陳奕涵寫下:「敦煌印象中的手姿或身形再做各自的動作發展」,雖然看到的敦煌舞蹈動作不再那麼原汁原味了,但看見了藝術家在這裡展現了以現代的角度對敦煌的揣想,角色時而是飛天仙女,但下一秒卻要轉變成力士形象。【2】敦煌到底是什麼?舞者在這中間追尋著,有可能是對敦煌的神秘的踏尋,亦也是找尋自己心目中的寧靜樂園。「雲破日出,你是那道光束,帶著平凡的我走過奇蹟旅途。」梁靜茹的絲路這麼唱著,如此平凡的人類,漫長絲路帶我們領略了遙遠的歷史古蹟。

第三部分走到了未來,將注重著身體節奏感和俐落運勁的機械舞搬上大舞臺,讓發源於街頭的街舞放入於大多是舞蹈科班的舞者,在這一個部分舞者身體的跨,展示出不同的身體訓練方式和底蘊,呈現出不同的機械舞力量和美感,沒有到令人感覺奇怪或吃力,但跟街舞的力道及身體運用方式明顯不同。【3】

各項元素紛雜展示在舞臺上,傳統領域和現代元素做溝通和交流,或許每個領域要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不斷地進步,運用什麼媒介都只是為了讓故事有更多的出口,也透過不同觀眾的入口得到不同經驗的分享和傳承延續。

註釋

1、節錄自李天民、余國芳《中國舞蹈史》

2、摘自《月牙泉》臉書宣傳頁面舞者介紹

3、已不是首例,2012兩廳院年度製作《有機體》、2014許芳宜x譚元元《2x2》、2015法國嘻哈大少舞團《尋根之旅》皆有街舞與其他領域做跨界的演出。

《月牙泉》

演出|肢體音符舞團
時間|2016/11/25  19:30
地點|臺藝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