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出心中的敦煌《月牙泉》
12月
21
2016
月牙泉(肢體音符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1次瀏覽
邱華廷(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碩士)

致力於絲路文化和宗教藝術舞蹈的資深舞蹈家樊潔兮,與其丈夫柯錫杰共同整理出一套敦煌基本動作,她認為:「敦煌,只是名稱,一個少數民族的語言發音,並不是真的有舞蹈就叫做敦煌舞,而是要經由自己的揣摩、冥想,將傳說中的舞蹈變成創作。」【1】

舞臺上聽見中國樂器入耳,也讓電聲音樂盈耳;看見舞者用肢體呈現駱駝的樣子,也化身時尚模特兒走秀;「紙」透過燈光可以是石窟凹凸的表面、駱駝隊商步履過的黃沙,又或是舞者身上的造型;看見現代舞也有街舞的機械舞;敦煌的佛像投影在幕上,象徵月牙泉的舞臺變成伸展臺,這是編舞者華碧玉帶領著他的舞者還有共同創作者一起舞出來的敦煌,用現代的方式窺探絲路的神秘。

人類是喜歡聽故事的,但故事怎麼講得好聽、怎麼去述說,一直是說故事的人渴望耕耘的部分。月牙泉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的一個沙漠中的星月狀泉水處,在滾滾沙中能有這麼一泉水實在令人著迷。跨界的表演已成為顯學,但每一個領域在舞臺上的界線為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有時候各個領域界線森嚴各說各話、有時候互有交流,有的時候是大雜燴、或是互相交融沒有原本的樣子,但不論如何創作者都試圖把心中所思、所想、所感用他所採取的媒介表現出來。

觀者看到的敦煌很現代,雖然如此我們仍然聽見第一幕中國樂器琵琶(林慧寬)、笛蕭(任重)、鼓手(柯元富)的帶領,奏著悠揚樂音,讓我們將自己的思緒拋在大漠,除了帶出敦煌的氛圍,樂手也必須參與伸展臺走秀,跨領域的刺激和有趣在此表露無遺,比起一般平常就以肢體為媒介注重精、氣、神合一的舞者,對樂手來說真的是一個挑戰。每一個表演者跟紙張有不同的造型互動,彷彿看見了能動也能靜的壁畫圖騰及佛像,聽到的是電聲走秀的重節奏,這一步一步地走也象徵著穿越,紙張可以是細直的黃沙、又可以是石壁,在此作為舞臺的布景,如此運用很大膽,很怕舞者在洞口穿梭時紙張會飛起,或是不小心撞到,雖有如此的憂慮,但其柔軟和堅毅在舞臺上共生並存,很是值得玩味。中國樂器和現代電聲音樂的共存對觀眾的耳朵的視聽經驗很特別卻也不陌生,因為現代社會中不論心理和外在的聲音都是如此複雜且多元。

第二部分從現代穿越到了敦煌,舞姿由傳統向現代延伸,舞者陳奕涵寫下:「敦煌印象中的手姿或身形再做各自的動作發展」,雖然看到的敦煌舞蹈動作不再那麼原汁原味了,但看見了藝術家在這裡展現了以現代的角度對敦煌的揣想,角色時而是飛天仙女,但下一秒卻要轉變成力士形象。【2】敦煌到底是什麼?舞者在這中間追尋著,有可能是對敦煌的神秘的踏尋,亦也是找尋自己心目中的寧靜樂園。「雲破日出,你是那道光束,帶著平凡的我走過奇蹟旅途。」梁靜茹的絲路這麼唱著,如此平凡的人類,漫長絲路帶我們領略了遙遠的歷史古蹟。

第三部分走到了未來,將注重著身體節奏感和俐落運勁的機械舞搬上大舞臺,讓發源於街頭的街舞放入於大多是舞蹈科班的舞者,在這一個部分舞者身體的跨,展示出不同的身體訓練方式和底蘊,呈現出不同的機械舞力量和美感,沒有到令人感覺奇怪或吃力,但跟街舞的力道及身體運用方式明顯不同。【3】

各項元素紛雜展示在舞臺上,傳統領域和現代元素做溝通和交流,或許每個領域要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不斷地進步,運用什麼媒介都只是為了讓故事有更多的出口,也透過不同觀眾的入口得到不同經驗的分享和傳承延續。

註釋

1、節錄自李天民、余國芳《中國舞蹈史》

2、摘自《月牙泉》臉書宣傳頁面舞者介紹

3、已不是首例,2012兩廳院年度製作《有機體》、2014許芳宜x譚元元《2x2》、2015法國嘻哈大少舞團《尋根之旅》皆有街舞與其他領域做跨界的演出。

《月牙泉》

演出|肢體音符舞團
時間|2016/11/25  19:30
地點|臺藝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