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離別」為名的練習:《天光前—林氏好的離別詩》
8月
01
2025
天光前—林氏好的離別詩(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韓政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次瀏覽

文 鄭文琦(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一九五五年五月二十日下午在台北市文獻委員會辦公室,戰前台灣流行音樂全盛時期的知名要角及重要的舞蹈或戲劇工作者,如王白淵、王詩琅、呂泉生、呂訴上、林是(氏)好、林明德、陳君玉、蔡瑞月、張維賢、廖漢臣、蔡培火⋯⋯等,都受邀參與由《台北文物》季刊發起、黃得時主持的「音樂舞蹈運動座談會」。【1】

在這些人裡面,有的與新政權過從甚密,有的後來受白色恐怖迫害。儘管如此,他們絕大多數都在殖民時期嘗試過文化民族主義的藝術啟蒙工作,但在暗潮洶湧的戰後十年,都必須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將過去事蹟設法留存下來。

有台灣第一女高音美譽的林氏好也出席座談。曾為文協策劃美台團的蔡培火並非音樂家,但他確實寫過一首慷慨激昂的〈咱台灣〉,林氏好正是演唱人。但這兩個人的關係不只是作詞人和演唱人。林氏好夫婿盧丙丁也是文協主要幹部,更是美台團的默片辯士團成員【2】,但在戰前就不知去向、生死未卜,我很難想像林氏好是抱著怎樣的心情來參加座談。在文獻裡,林氏好只提到自己原為教員,是受到三浦環啟發而投入聲樂,主要是代表缺席的女兒(舞蹈家林香芸)發言,當然更未提到自己在為1935年臺中大地震義演獻唱八首而被稱為「愛國歌手」的事蹟了。【3】

天光

雞屎藤舞蹈劇場二〇二五年的《天光前—林氏好的離別詩》(以下簡稱《天光》),儘管前有二〇二四年在全美戲院的演出,本次循夏至藝術節慣例以台鐵新營到斗六站之間四節普通車箱作為移動劇場,仍獲熱烈迴響。【4】觀眾可選擇於新營或斗六站上車,經嘉義、民雄、斗南等站停車時換車廂觀看不同劇情。這種以車廂順序取代換幕的做法要求極佳默契,且比去年的《再會啦!黃昏發的尾班車》還多一節車廂,因此調度人數更多、動線也更長。但即使四車廂更具挑戰性,留聲機播放曲盤或樂器音聲分工也更明確,在緊湊觀演節奏中,台語講述的時代嬗變也更挑戰觀眾的專注力。

天光前—林氏好的離別詩(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韓政宏)

這四節命名為「春、夏、秋、冬」的車廂,在購票時要先登記坐哪個,換站時,再直接於列車上更換不同車廂。但是,增加一節車廂使實際的動線組合多出四倍,雖然有些組合相對來說,比較難實現;但也因此不同的車廂組合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像我的順序是先「秋、冬」再「春、夏」),這個問題在此次演出更明顯了。以下先就四節車廂內容說明:

「春」:二〇年代盧丙丁參與文協活動,知道自己得漢生病而被迫轉往廈門。擔綱演出的是一男四女灰衫舞者,呈現男主角不能陪在愛妻身邊,「肉體與精神都被打敗了」的無奈。「夏」:三〇年代林氏好成為古倫美亞歌手,後來參與台中大地震義演;女舞者扮演女歌手林氏好,手風琴樂手黃承瑩擔綱主要旁白,並代唱出主角對夫婿的思念。「秋」:車廂靜態展示盧丙丁、林氏好生平資訊,由特邀收藏家黃氏好分享收藏曲盤;藍旗袍女舞者演出林氏好女兒林香芸,自訴戰爭末年隨母親前往滿洲國並在新京學習中國戲曲。【5】最後「冬」以工地膠布表現時局未明,四名女舞者坐在四腳圓凳上起舞,雖是以舞蹈為主體的完整呈現,但在到站時響起日語廣播,反而讓人感覺時空逆轉。【6】

未明

我前面提到四節車廂的調度變更複雜,不知道在全美戲院演出時是否就有時空倒錯的設計。但既然《天光》改編為移動劇場就是不同的製作,重點是如何呈現盧丙丁和林氏好的關係與離別;綜合製作人兼導演陳慧勻和以其事跡為主題的《島之曦》作者陳耀昌醫師所說,關鍵在於盧丙丁被以治痲瘋病(漢生病)的名義強制住進總督府樂生院,為了愛妻的前途而與之離緣(當時漢生病是不治之症)。詎料,陳耀昌在樂生療養院的史料中找到慶祝其離院的紀錄,並發現他在那之後,自願或被動的再次前往廈門。【7】

正如研究者爬梳史料的過程,新史料看似解決一個問題,卻留下更多問號。《天光》的英文改譯為「Lighting up the Island」,意在向盧丙丁投入民族啟蒙、林氏好隨夫婿投入社會行動致意,可見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不過時序跳躍本來就在預期之內。因此,主要問題還是因為盧丙丁、林氏好的事蹟太豐富了,偏偏導演又邀請張家禎、黃氏好、羅士哲、黃承瑩四組表演者以各自方式闡述情節;導致四節車廂的人物敘事無法統合在相同框架,沖淡了原有的張力。

天光前—林氏好的離別詩(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韓政宏)

儘管如此,這些客座演出者卻都有另一種感染乘客的魅力,尤其是「夏」的黃承瑩和「秋」的黃氏好先後反客為主,也讓觀眾焦點放回「當代人對林氏好的理解」,以及如何從其事蹟中獲得啟發、再回看自己的位置上。這樣一來,雖然表演還是不需要把所有的研究材料都攤開在觀眾面前,但雞屎藤此次的展演策略仍為歷史人物的推廣貢獻良多。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劇團本身和林氏好、林香芸這兩位台南表演藝術的先行者,以某種超越時空的視角被綴接成為同個網絡,也讓人看見時代加諸兩者的限制與契機。

當我們在盧丙丁改編中國民謠〈太湖船〉的〈月下搖船〉曲盤聲韻中,遙見車窗外嘉南平原的田園風光,也如那渡船上的視野般巔簸滾動時,我們是否也能想像林氏好在盧丙丁歌詞裡,見證過相似的風景與回憶?屆時,無論是否曾為之心痛,以「離別」為名的詩終將滋養我們的生命,使之更加堅韌而綿長了。


注解

1、黃得時、呂訴上、王白淵、黃秀峰、蔡瑞月、汪精輝、王雲峰、林明德、陳君玉、張維賢、廖漢臣、林和引、林善德、呂泉生、王詩琅、蔡培火、林是好等,〈音樂舞蹈運動座談會〉,《臺北文物》4卷2期,1955年8月,頁57-68。

2、李政亮,〈文協百年:重探巡映隊美台團的電影實踐(上)〉,2021年。

3、陳慧勻,〈太陽旗下離別詩─臺灣第一女高音林氏好與盧丙丁〉,2011年。

4、陳慧勻提及在2011年寫完林氏好的故事後(見上註),2021年陳耀昌因創作小說《島之曦》而連絡她;隔年又參與台文館副研究員林慧蓉計畫,得以大量接觸林氏好文物並進行訪談,促使她完成這齣劇。

5、台南研究資料庫|林香芸。

6、雖然林氏好曾赴日逃避戰亂,期間培養女兒的藝術才華並在戰後回臺投入勞軍、賑災,但「秋」車廂演到滿洲國應該是終戰時。臺灣女高音林氏好(1907-1991)。

7、 陳耀昌,〈【前言】躁動的靈魂與悸動的歌者〉,《島之曦》,台北:遠流,2021年。

《天光前—林氏好的離別詩》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5/07/19 15:00
地點|新營火車站→斗六火車站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