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聲中起舞,於逆境中前行《手舞觸動3-You Will Never Dance Alone》
8月
07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次瀏覽

文 陳意茹(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香港森林樂聾人舞團近日帶來其第三號劇場作品《手舞觸動3-You Will Never Dance Alone》,亦是該團繼年初《手舞觸動2》後,第二度來臺與觀眾交流。舞團由聾人、弱聽者與健聽者組成,以融合戲劇、手語舞蹈、現代舞、街舞(Jazz、Popping、Locking)等多樣風格,致力於跨越語言與感官的藩籬,開創獨特的舞蹈表達形式。本作以團長黃耀邦(Jason)的親身經歷為敘事核心,講述其在追逐舞蹈夢想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與堅持,不僅是一部個人生命歷程的呈現,也深刻映照出聽障者在表演藝術領域中的生存現實。

一、從個人經歷出發:無聲的告白與制度的對抗

演出始於Jason的手語獨白,搭配其背後投影文字,以安靜卻有力的方式,揭示其舞蹈夢想道路上的重重阻礙。這段敘述回顧他在美國進入專業舞團後,因聽障身分無法獲得手語翻譯的協助,而與舞團產生衝突,最終訴諸法律,並依據《美國殘疾人法案》(ADA)主張自身權益。儘管官司獲勝,舞團卻選擇中止合作,顯示在制度保障之外,身心障礙者依然面臨隱形排除。這樣的開場設計不僅設定了敘事背景,更讓觀眾在靜默中感受到一股內在的抗爭力量,勾勒出Jason作為表演者與倡議者雙重身分的張力。

二、舞蹈語彙與意象建構:從夢想到現實的身體轉化

舞作主體以五位舞者的群舞編排展開,透過抬舉、跌落、交錯、支撐等身體語彙描繪夢想歷程的高低起伏。他們時而彼此合作,時而獨自踽踽前行,身體的動能轉化為情緒的節奏,使觀眾得以從動作中閱讀情感。其中紙飛機的意象運用尤為鮮明:它象徵自由、夢想與飛翔,也暗示著對未來的無限想像。但紙飛機終究是脆弱的,其被撕碎的瞬間,宛如夢想在現實面前破碎瓦解的隱喻,但Jason卻重新拾起紙片,再次摺出一架更小的飛機,那微小的飛行宛如一種對抗現實的意志,在碎裂之中尋找重構與再生的可能。

緊接著,舞台氛圍急轉直下,雨傘作為道具登場,與舞者低姿態的身體動作共同建構出一幅灰濛濛的景象。雨傘不僅象徵著遮蔽與保護,也象徵孤立與封閉——彷彿每位舞者都自我包裹在一層難以突破的情感防線之中。而雨水在舞蹈語境中則時常象徵情感的釋放——悲傷、迷惘、孤寂、憤怒,皆隨雨傾瀉而下。這一段的燈光處理亦呼應這樣的氛圍:冷色調與高反差的光影,強化了孤單身影在空間中顫動的感受。此段動作編排多為迴圈、停頓與重複,彷彿在原地踏步,難以前行,形成與前一段追夢飛翔的紙飛機強烈對比,也預示著心理歷程中的低潮期與自我懷疑。筆者特別感受到,這段段落不僅僅在情緒上達到深刻的共鳴,也在舞蹈語彙上展現出從高張力到內縮、從群體協作到個體封閉的轉化,建構出舞作情感起伏的中段轉折。

三、在破碎中歌唱:真實的自己,無畏的發聲

正當觀眾沉浸於情緒低潮之際,舞台氣氛逐漸轉換,熟悉的〈我的未來不是夢〉旋律響起,喚起強烈的情感記憶。這段高潮段落以群舞再度回歸,五位舞者的肢體語彙從原本的收縮轉為開展,呈現自我認同與舞蹈熱愛的釋放。他們笑著、跳著,宛如回到最初跳舞的初心,也象徵經歷過現實考驗後仍能擁抱夢想的勇氣。

一段熱舞過後,五位舞者開始輪流清唱,其中最具情感張力的一幕,來自Jason也開口歌唱。他雖為聾人,卻仍勇敢地用聲音傳達自我,因聽覺限制,他的發音無法準確控制音高與語意,甚至近乎無法辨認詞句。然而,正是這樣的「不準確」與「不完美」,讓他的聲音顯得格外真實。Jason並未選擇以手語「取代」歌唱,而是直接以他所能的方式表達,那斷裂的聲音成為一種對抗沉默的宣言,也讓觀眾不得不重新思考「表達」的定義與權力。聲音,不再只是溝通工具,而是身分認同的實踐。

這段演出不只是情節的高潮,更是全作情感與倫理的核心。它迫使觀眾面對一個核心命題:我們是否只接受符合「標準」的聲音與表演?抑或願意打開感官與理解的邊界,去傾聽那些來自不同身體經驗的聲音?Jason的發聲不是缺陷,而是用身體實踐出來的真實與勇氣,他讓表演回歸「人」本身。

四、結語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儘管演出在舞者動作連貫性與技術設備上仍有可提升之處,但這些瑕疵絲毫不減其表演的真誠與感染力。

作為觀看者,筆者深深地被演出所打動。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障礙」不只是身體的限制,更多時候來自社會對差異的理解過於侷限。而《手舞觸動3》所做的,正是以舞蹈為媒介,跨越感官與語言的邊界,創造一種讓差異被理解、被擁抱的觀看經驗。正如副標題所言:You Will Never Dance Alone——在這個舞台上,Jason與他的舞者們不孤單,而觀眾,也在這份真摯與勇敢中找回了共振的能力。

《手舞觸動3-You Will Never Dance Alone》

演出|森林樂聾人舞團
時間|2025/07/26 19:30
地點|臺灣大學藝文中心 遊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