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與非典型的相會《哈丁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3月
05
2012
哈丁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9次瀏覽
林采韻

貝多芬:《艾格蒙》序曲 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舒伯特:第9號交響曲《偉大》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遇上英國指揮哈丁,可視為「典型」傳統德國樂團與「非典型」新生代指揮的組合,兩種不同典型的交會,造就出非典型的樂章。巴伐利亞現任音樂總監楊頌斯享有大師聲譽,69歲的他因身體狀況無法負荷長途的巡迴,樂團轉而找上36歲的新生代明星哈丁客席。樂團的演出,因指揮的轉變,自然產生不同的化學效應,對照2007年首度訪台由楊頌斯帶領的巴伐利亞,樂團「老」聲音仍在,但腔調上多了「新」味。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1949年成立,是二次大戰後的產物,雖然年紀上不及柏林愛樂、萊比錫布商大廈、德勒斯登管絃樂團或慕尼黑愛樂,卻同享頂尖之位,巴伐利亞後起卻能與前輩並駕齊驅,在於「重振德國古典音樂的榮耀」是建團首要任務。因具有歷史任務,創團於20世紀的巴伐利亞,並沒有選擇擁抱現代,相較於二次大戰後,在卡拉揚麾下努力創造「新聲」的柏林愛樂,巴伐利亞卻用人工孵育活化石。過去一甲子樂團雖然掛著「廣播」旗幟,常被不知者誤以為二級樂團,卻無法抹滅固守使命的功績。

音樂會開場,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即為印證。浪潮滾滾的樂聲效果,在於厚實絃樂、飽滿管樂的完美搭配,更進一步樂團堅實的低音,讓細膩的小提琴聲猶如絲細飄浮其上,而那一口氣可吹出萬種風情的雙簧管,一人抵萬軍。

當一個樂團,面對眼前的總譜,能夠信手拈來熱血沸騰,不費吹灰之力達成目標,也意味著,它因應彈性時的高韌度。擔綱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獨奏家,為德國中生代好手、46歲的特茲拉夫(Christian Tetzlaff)。在全球舞台小提琴家數量爆衝的今日,光靠高超技術或是大賽的光環,並不足以構築一席之地,特茲拉夫在音樂中自製不少梗,讓觀眾足以識別。他拉琴如練功可疾如風、輕如羽;他視譜如參考,拍子時不落在點上,創造出即興效果。遇上這位提琴玩家,樂團雖稱不上處之泰然,卻也能因「人」制宜,努力成就他的「非典型」。

舒伯特第9號交響曲《偉大》是這場音樂會的壓軸,也是哈丁樹立自我形象的重要時刻,很明顯的,他也想證明年輕世代的新觀點,如同特茲拉夫建立屬於他的布拉姆斯。古典音樂發展至今四百年,尤以過去百年,因為錄音工業的發達,使得「經典名演」可完整流傳後世。當經典聳立在前,新一代音樂家無論能否取得共鳴並說明大眾,必得要走上重釋之路,才有機會為個人取得發聲管道。

舒伯特《偉大》之所以偉大,在於當時被定位為藝術歌曲、室內樂作曲家的舒伯特,以崇敬貝多芬之情,在生命終期,創造出這首結構宏大的交響曲,如同舒曼所說,「他創作最優美的曲式,卻充滿嶄新的錯綜手法…,分析各別樂章將無所獲,因為它的主題貫穿了全曲。」如此作品,到了哈丁的手中,凸顯的是《偉大》裡的歌唱性和流動感,而為了流動,他嘗試加速的處理,使得樂曲行雲流水,細節自然無時強化,減低了樂曲宏大的框架。他的「加速」與前輩指揮的名演相較,顯見對比,以第三樂章來說,馬舒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的錄音為14分25秒,哈丁的只有9分39秒。

21歲就登上柏林愛樂指揮台的哈丁,心中必定有許多《偉大》模範,但他堅定選擇走上不一樣的道路,此舉讓遵從傳統精神的巴伐利亞在音樂中繞道,讓古典的中堅樂迷有點吃驚。不過,透過如此「非典型」的演出,哈丁已果敢的留下屬於自己的當下之聲。

《哈丁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演出|哈丁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時間|2012年/02/28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