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與非典型的相會《哈丁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3月
05
2012
哈丁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5次瀏覽
林采韻

貝多芬:《艾格蒙》序曲 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舒伯特:第9號交響曲《偉大》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遇上英國指揮哈丁,可視為「典型」傳統德國樂團與「非典型」新生代指揮的組合,兩種不同典型的交會,造就出非典型的樂章。巴伐利亞現任音樂總監楊頌斯享有大師聲譽,69歲的他因身體狀況無法負荷長途的巡迴,樂團轉而找上36歲的新生代明星哈丁客席。樂團的演出,因指揮的轉變,自然產生不同的化學效應,對照2007年首度訪台由楊頌斯帶領的巴伐利亞,樂團「老」聲音仍在,但腔調上多了「新」味。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1949年成立,是二次大戰後的產物,雖然年紀上不及柏林愛樂、萊比錫布商大廈、德勒斯登管絃樂團或慕尼黑愛樂,卻同享頂尖之位,巴伐利亞後起卻能與前輩並駕齊驅,在於「重振德國古典音樂的榮耀」是建團首要任務。因具有歷史任務,創團於20世紀的巴伐利亞,並沒有選擇擁抱現代,相較於二次大戰後,在卡拉揚麾下努力創造「新聲」的柏林愛樂,巴伐利亞卻用人工孵育活化石。過去一甲子樂團雖然掛著「廣播」旗幟,常被不知者誤以為二級樂團,卻無法抹滅固守使命的功績。

音樂會開場,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即為印證。浪潮滾滾的樂聲效果,在於厚實絃樂、飽滿管樂的完美搭配,更進一步樂團堅實的低音,讓細膩的小提琴聲猶如絲細飄浮其上,而那一口氣可吹出萬種風情的雙簧管,一人抵萬軍。

當一個樂團,面對眼前的總譜,能夠信手拈來熱血沸騰,不費吹灰之力達成目標,也意味著,它因應彈性時的高韌度。擔綱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獨奏家,為德國中生代好手、46歲的特茲拉夫(Christian Tetzlaff)。在全球舞台小提琴家數量爆衝的今日,光靠高超技術或是大賽的光環,並不足以構築一席之地,特茲拉夫在音樂中自製不少梗,讓觀眾足以識別。他拉琴如練功可疾如風、輕如羽;他視譜如參考,拍子時不落在點上,創造出即興效果。遇上這位提琴玩家,樂團雖稱不上處之泰然,卻也能因「人」制宜,努力成就他的「非典型」。

舒伯特第9號交響曲《偉大》是這場音樂會的壓軸,也是哈丁樹立自我形象的重要時刻,很明顯的,他也想證明年輕世代的新觀點,如同特茲拉夫建立屬於他的布拉姆斯。古典音樂發展至今四百年,尤以過去百年,因為錄音工業的發達,使得「經典名演」可完整流傳後世。當經典聳立在前,新一代音樂家無論能否取得共鳴並說明大眾,必得要走上重釋之路,才有機會為個人取得發聲管道。

舒伯特《偉大》之所以偉大,在於當時被定位為藝術歌曲、室內樂作曲家的舒伯特,以崇敬貝多芬之情,在生命終期,創造出這首結構宏大的交響曲,如同舒曼所說,「他創作最優美的曲式,卻充滿嶄新的錯綜手法…,分析各別樂章將無所獲,因為它的主題貫穿了全曲。」如此作品,到了哈丁的手中,凸顯的是《偉大》裡的歌唱性和流動感,而為了流動,他嘗試加速的處理,使得樂曲行雲流水,細節自然無時強化,減低了樂曲宏大的框架。他的「加速」與前輩指揮的名演相較,顯見對比,以第三樂章來說,馬舒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的錄音為14分25秒,哈丁的只有9分39秒。

21歲就登上柏林愛樂指揮台的哈丁,心中必定有許多《偉大》模範,但他堅定選擇走上不一樣的道路,此舉讓遵從傳統精神的巴伐利亞在音樂中繞道,讓古典的中堅樂迷有點吃驚。不過,透過如此「非典型」的演出,哈丁已果敢的留下屬於自己的當下之聲。

《哈丁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演出|哈丁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時間|2012年/02/28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