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冒險航向理想烏托邦《未竟之業》
12月
18
2012
未竟之業(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3次瀏覽
劉崴瑒

脫下文明的服裝的印地安人在暴風雪中奮力地划著小船,眾人搧動著床單,白色的細屑如雪般飛舞,鼓動的床單製造了驚人的浪濤。這艘船到底能夠航向哪裡?而這趟電影的旅程最後到底透過鏡頭說了甚麼故事呢?

陽光劇團這次帶來的故事從一個闃黑的閣樓的一張黑膠唱片開始。在唱盤轉動之中,時光逆轉而我們回到了以前的餐廳,一間名叫「癡望」的餐廳。有一群人決定拍一部電影,關於一座不存在名叫奧斯特的小島,一個理想世界,一個烏托邦。整齣戲的主題相當明確,從電影一開始的奧地利大公充滿熱情的宣言開始,藉由雨果的言論表達「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在風雪的小屋前,大家扶著欄杆對著彼此確認理想國度的雛型,傾向於左派的合作與和睦生活、去除刑罰回歸人性本善的治理方針、落實女性平權而將「博愛」提升成為「人道」。

這樣的理想雛型精緻,但脆弱。在純樸的印地安人遇上金塊的欣喜、當罪犯被放出來而提出「權力」的爭論時,我們看到在「權」還有「利」的拉扯之中,大家所堅持、相信的理想結構被鬆動,出現罅隙而生出猜疑、不信任或是更多的暴力,這時候我們不禁問自己:難道投射在現實中的理想國度終究只是在風雪裡的幻影嗎?可是在《未》一劇中不是。故事說到最後,這一群人仍願意相信世界上會有一塊淨土能夠實現理想、能夠築起最終的烏托邦──用奮力對抗的姿態,以困難的風雪反映現實的嚴酷,但他們仍一下一下地划著,航向未完的旅程的終點。

採取「戲中戲」方式,在片場的舞台上藉由大幅度的換景、虛構場面的製造來呈現一種龐大而精確的藝術美感:每個劇組的人員用不同但是和諧的節奏拋接、鋪排用來製造雪地的毯子,在拍片的過程中飄灑的飛雪、用抖動床單的方式製造浪潮;用線的拉扯搧動衣角、圍巾,再搭配演員的肢體營造出風雪的困境,整個場面極為忙碌、複雜但同時又精準的恰到好處,每個人恰如其分地呈現讓整齣戲充滿荒謬的諧趣。這樣豐富又純粹的舞台調度對觀眾來說是一種美好的視覺藝術,一個複合的感官冒險。

在演員的表現上,大量地使用電影默片的手法。當演員的情緒的抒發並不能藉由我們所依賴的語言的意義和聲音的表情時,所有的能量都回到演員的肢體之中,在每一個手勢、手臂的揮動或是每一個踩踏的步伐、每一個表情中,用足夠的力道去讓整個電影的情境完整,可以看出演員本身所具有的戲劇能量。在拍片以外的閣樓裡,演員自己獨特的節奏,像是老闆菲力靈活俏皮的喜感或是船長那樣脫序的笑聲以及突然失神的張力,替整齣戲增加了更多填滿以及空白的節奏感。

暌違五年的陽光劇團,這次帶來高潮迭起的一場華麗的冒險,在小小的閣樓裡把歷史、片場和劇場緊緊結合,探討戰爭、殖民;表達了對於社會現實以及政治的一些聲音以及想法,在愈趨緊繃的局勢的時間壓力下,當所有現實都逆反而仍然堅持,這或許也是陽光劇團一直以來想要「為大眾做戲」的美好堅持,也是電影末段演員們在岸邊緊靠,字幕這樣打著:「在這些晦暗的日子裡,我們有一個任務……要為那些在黑暗中漂泊的船隻,帶來一座燈塔固執的微光。」《未》劇藉由一個混亂的時代的價值的展現再再讓我們提醒自己必須保有的良善的堅持,即使在最晦暗的日子中,我們也要點亮心中的光,為迷惘的人點亮一個方向。

《未竟之業》

演出|法國陽光劇團
時間|2012/12/05 19:00
地點|兩廳院藝文廣場主帳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黃香  
舞台上眾多演員群策群力、集體創作,徒手打造電影幻境,觀照呼應的正是舞台下陽光劇團本身的歷史:四十多年前他們赤手空拳,在巴黎近郊一個沒水、沒電、沒暖氣的彈藥工廠裡,勞動、創作、生活,堅心要建立一個劇場烏托邦。(黃香)
12月
20
2012
這樣充斥著道德、公義、倫理、人道的信念,僅透過文字,而非人物、劇情的深刻,讓觀眾可以有情感投射,進而達到洗滌淨化的作用,實在很難判準這樣的教誨可以達到多少效果?再者,以同樣的標準反過頭回來質問編劇與導演,究竟在劇中她們實踐了多少理念?(葉根泉)
12月
17
2012
在演出高潮迭起,捧腹大笑之餘,不禁令人深思,劇中混亂的時代背景何嘗不是當今世代的寫照呢?陽光劇團以史詩般的劇作再次提醒了我們看待人生的角度,以及心中所抱持的信念與熱忱。(陳佩瑩)
12月
11
2012
《未竟之業》以一個地圖上幾乎看不見的荒島,企圖重建這個失落的烏托邦。現實的彈藥庫、劇中的癡望餐廳、戲中電影的癡望號船難後抵達的奧斯特島,在今晚的舞台上合而為一,帶我們回到這個劇團的精神發源──1968年那場未完成的革命,這次則將參考座標拉到一次大戰前夕,歐洲方興未艾的無產階級革命理想。(鴻鴻)
12月
10
2012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