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的當下,夢想的造境《未竟之業》
12月
20
2012
未竟之業(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4次瀏覽
黃香

匈牙利電影導演貝拉˙塔爾(Béla Tarr)曾一語道破主流電影的虛妄:「電影有太多的狗屎,太多的謊言,我們不是在敲邊鼓,我們要帶來鮮活、新穎、真實。我們只想彰顯現實——反電影。」將文中「電影」二字置換為「劇場」,恰正好也可視作法國導演亞莉安˙莫虛金所領導的「陽光劇團——互助工人製作公社」之創團宗旨。兩位藝術家要反制抗衡的對象都是主流社會中符合中產階級品味的商業製作,但是訴求的觀眾與創作的手法截然不同:塔爾回歸電影的本質——影像,對白極少極簡,以不斷延續的長鏡頭貫串統攝,其作品是徹頭徹尾的小眾藝術電影;莫虛金與其劇場同志則堅守集體創作概念,秉持公社生活理想,宣揚人道關懷精神,矢志為廣大民眾做戲,敷演故事深入淺出是他們最擅長的方式。

《未竟之業》搬演拍電影的故事。時當1914年,有一組團隊離開大公司百代影業,來到法國馬恩河畔某個叫「癡望」的小酒館,將其改裝為攝影棚,準備在棚內搭景,拍攝「一部樂觀的政治寓言故事,目的是要教育大眾。」他們心心念念志在實踐列寧的教誨:「電影是教育群眾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這一年歐洲火藥庫巴爾幹半島戰雲密佈,在塞拉耶佛突發的暗殺事件正式揭開第一次世界大戰序幕;二十世紀初葉(1903—1918)也是早期電影發展的關鍵時期,當時的默片由場面聳動刺激轉而向情節敘事發展,文字台詞逐漸成為推展劇情的主要手段,進而與影像分庭抗禮。《未竟之業》將故事設定在這國際局勢煙硝四起,電影敘事風格成形的年代,著實良有深意:藉著政治現實的背景闡釋劇團一貫的左翼理念;運用拍攝默片「戲中戲」的手法,讓劇場與電影在當下交會合一。劇本在頭尾分別安插陳義高蹈的宣言,意在召喚歷經一個半世紀曲折,依然顛簸難行的社會主義理想。兩篇演說儘管語意太顯,說教意味過濃,有心人聽在耳裡看在眼底,胸口難免還是湧升一陣熱血。然而身處資本主義全面勝利、社會主義幾近節節敗退的二十一世紀,再莊嚴的信念都不免透露著悲壯,難道只能蒼涼地等待下去?陽光劇團並不善於等待,而是以劇場實踐貫徹理念,知行合一是他們讓人衷心佩服之處。

這麼一部在劇場上以真人演出的「電影」,沒有投射任何影像,因為陽光劇團完全無意營造表演與影像交疊互映的現代旨趣,他們要當下在舞台上現場製作影像:突襲槍殺、馬車疾馳、風吹雪落、海鳥翻飛、船難擱淺……這種種突兀鮮活、詼諧誇張的人造特效,明明白白是「作假」以「肖真」,表面上看來原始粗糙,破綻百出,實質上在在需要精細緻密的舞台操作才能圓滿達成。全場近三十位演員身兼檢場與工作人員,他們身手矯健,煥發勞動者的充沛活力,執行撤景換幕迅速確實,操作各式滑輪繩索精熟俐落,這縱橫全場的拼搏精神最是令人讚歎。舞台上眾多演員群策群力、集體創作,徒手打造電影幻境,觀照呼應的正是舞台下陽光劇團本身的歷史:四十多年前他們赤手空拳,在巴黎近郊一個沒水、沒電、沒暖氣的彈藥工廠裡,勞動、創作、生活,堅心要建立一個劇場烏托邦。

《未竟之業》的結局格外靜默,舞台上一片幽暗,眾聲俱寂。這時,帳篷外忽忽起了大風,吹刮著帳篷,帆布頂砰砰作響;驀然間遠處隱約傳來急促的警報聲,原來是救護車奔馳而過。自然與現實催逼的聲響,彷彿在提醒觀眾:劇場外面那個騷動不安、危機四伏的世界才是大家必須面對的真實。莫虛金曾說:「唯有當下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劇場就是當下的藝術——「這裡與現在」,即便召喚的是過去的魂魄,所要力圖改變的是現下的世界。簡言之,左翼精神之精髓無他:「起而行」而已。

《未竟之業》

演出|法國陽光劇團

時間|2012/12/12 19:00

地點|兩廳院藝文廣場主帳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暌違五年的陽光劇團,這次帶來高潮迭起的一場華麗的冒險,在小小的閣樓裡把歷史、片場和劇場緊緊結合,探討戰爭、殖民;在愈趨緊繃的局勢的時間壓力下,當所有現實都逆反而仍然堅持,這或許也是陽光劇團一直以來想要「為大眾做戲」的美好堅持。(劉崴瑒)
12月
18
2012
這樣充斥著道德、公義、倫理、人道的信念,僅透過文字,而非人物、劇情的深刻,讓觀眾可以有情感投射,進而達到洗滌淨化的作用,實在很難判準這樣的教誨可以達到多少效果?再者,以同樣的標準反過頭回來質問編劇與導演,究竟在劇中她們實踐了多少理念?(葉根泉)
12月
17
2012
在演出高潮迭起,捧腹大笑之餘,不禁令人深思,劇中混亂的時代背景何嘗不是當今世代的寫照呢?陽光劇團以史詩般的劇作再次提醒了我們看待人生的角度,以及心中所抱持的信念與熱忱。(陳佩瑩)
12月
11
2012
《未竟之業》以一個地圖上幾乎看不見的荒島,企圖重建這個失落的烏托邦。現實的彈藥庫、劇中的癡望餐廳、戲中電影的癡望號船難後抵達的奧斯特島,在今晚的舞台上合而為一,帶我們回到這個劇團的精神發源──1968年那場未完成的革命,這次則將參考座標拉到一次大戰前夕,歐洲方興未艾的無產階級革命理想。(鴻鴻)
12月
10
2012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